第98章 佛燈映劍影_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98章 佛燈映劍影(1 / 1)

福建全境收複的捷報傳至北京時,多爾袞正坐在養心殿的暖閣中,手中的奏折被捏得褶皺變形。連續兩次兵敗福建,折損阿濟格、多鐸兩員大將,五萬精銳儘失,這不僅是軍事上的重創,更讓清廷對南明的威懾力大打折扣。殿內燭火跳動,映照出多爾袞陰沉的臉,他突然將奏折扔在案上,沉聲道:“傳吳三桂,讓他率關寧鐵騎南下,務必生擒朱慈興、鄭成功!”

此時的吳三桂,正駐守山海關,麾下三萬關寧鐵騎是清軍最精銳的部隊。接到命令後,他不敢耽擱,立刻點齊兵馬,晝夜兼程,不到半個月便抵達福建邊界。與阿濟格、多鐸不同,吳三桂深知朱慈興的戰術詭異,又聽聞其善用海外奇術,故而行軍極為謹慎,一路派人偵查明軍布防,還特意招攬了一批熟悉福建地形的降兵,為大軍引路。

消息傳到福州,朱慈興正在城牆上查看新修建的防禦工事。鄭成功急匆匆趕來,手中拿著斥候送來的情報:“朱先生,吳三桂來了,帶了三萬關寧鐵騎,還有不少降兵當向導,來勢洶洶啊!”朱慈興接過情報,眉頭緊鎖——關寧鐵騎的威名他早有耳聞,這支軍隊常年與後金作戰,戰鬥力極強,且擅長騎兵衝鋒,而明軍此時雖有五萬兵力,卻多是步兵與水師,騎兵僅有數千,正麵抗衡恐怕難敵。

“將軍,我們不能硬拚。”朱慈興沉吟片刻,拿出福建地形圖,“吳三桂遠道而來,糧草補給必然困難,我們可先退守漳州,利用漳州的水網地形,限製騎兵的機動性,再用瑪雅式陷阱拖延時間,等他糧草耗儘,再伺機反擊。”鄭成功點頭同意,當即下令大軍分批撤退,同時在福州城外布置大量陷阱,延緩清軍的進攻速度。

可吳三桂早已料到明軍會退守漳州,他兵分兩路:一路由降兵帶領,從陸路進攻漳州,吸引明軍主力;另一路由他親自率領,乘坐戰船,沿著閩江順流而下,繞到漳州後方,想要截斷明軍的退路。朱慈興雖通過瑪雅星圖預測到清軍可能會從水路進攻,卻沒想到吳三桂來得如此之快——當明軍的斥候發現清軍戰船時,吳三桂的大軍已逼近漳州城外的九龍江。

“朱先生,清軍戰船太多,我們的水師抵擋不住了!”水師將領匆匆來報,話音剛落,城外便傳來了震天的廝殺聲。朱慈興立刻帶領精銳士兵前往支援,卻見關寧鐵騎已登陸上岸,騎兵們手持長槍,衝鋒陷陣,明軍的步兵根本無法抵擋,防線瞬間被衝破。

馬庫斯帶著黑奴士兵奮力抵抗,他手持長刀,斬殺了數名清軍騎兵,卻被一名清軍將領從背後偷襲,戰馬受驚,將他摔落馬下;塔卡則帶著少數民族勇士,利用房屋和街道與清軍展開巷戰,箭術雖準,卻難敵騎兵的衝擊力,漸漸陷入重圍。朱慈興想要率軍突圍,卻被吳三桂親自攔住。

吳三桂騎著戰馬,手持長槍,居高臨下地看著朱慈興:“朱先生,久仰大名,若你肯歸降,我保你榮華富貴。”朱慈興握緊手中的佩劍,冷聲道:“我乃大明子民,豈會降你這叛國賊!”說完,他揮劍向吳三桂刺去。吳三桂早有防備,長槍一挑,便擋住了朱慈興的劍,兩人你來我往,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朱慈興的劍術雖融合了瑪雅格鬥技巧,卻終究不敵吳三桂常年征戰的經驗,加上連日作戰,體力早已不支。幾個回合後,吳三桂找準機會,長槍橫掃,擊中了朱慈興的手腕,佩劍脫手而出,插在地上。清軍士兵立刻圍了上來,將朱慈興生擒。

漳州城破,鄭成功帶著殘部突圍,逃往台灣;馬庫斯、塔卡雖拚死抵抗,卻也因寡不敵眾,被清軍俘虜。吳三桂進入漳州後,下令搜捕明軍殘兵,同時將朱慈興、馬庫斯、塔卡等人押往福州,等候多爾袞的發落。

不久後,多爾袞的旨意傳到福州:馬庫斯、塔卡因“助逆抗清”,被判斬立決;朱慈興因“通海外、用奇術,惑亂民心”,本應處死,但念其“有特殊才學”,若肯剃發降清,可免死罪,送往北京的報恩寺剃度為僧,終身研習佛法,不得再參與軍政事務。

吳三桂將旨意告知朱慈興時,他正被關押在福州的大牢中。得知馬庫斯、塔卡被處死的消息,朱慈興悲痛欲絕,他想要反抗,卻被鐵鏈鎖住,動彈不得。吳三桂見他不肯屈服,便威脅道:“你若不降,不僅你要死,漳州城的百姓也要為你陪葬。”朱慈興看著牢窗外的天空,想起了那些為抗清而犧牲的士兵,想起了福建百姓的期盼,最終無奈地點了點頭——他不能因為自己,讓更多無辜的人喪命。

剃發的那天,福州城飄著細雨。朱慈興坐在院子裡,看著清軍士兵將他的長發一縷縷剪下,心中滿是屈辱與不甘。他曾帶著海外的智慧歸來,想要守護故土,卻終究敗給了現實。剃發完畢後,他換上了僧人的袈裟,被清軍押往北京。

報恩寺坐落在北京城西,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寺。寺中的住持法號“了塵”,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和尚。他見朱慈興麵帶愁容,眼神中卻藏著堅定,便對他說:“施主,既入佛門,便應放下塵緣,潛心向佛。世間萬物,皆有定數,得失成敗,不過是過眼雲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朱慈興初入佛門時,根本無法靜下心來研習佛法。他時常想起在密西西比河的日子,想起赤色巨岩下的瑪雅秘藏,想起與馬庫斯、塔卡並肩作戰的時光,每當這時,他便會拿出那塊藍色的晶石碎片,摩挲著上麵的紋路,眼中滿是淚水。了塵住持看在眼裡,沒有多言,隻是將一本《金剛經》遞給了他:“施主,若心中有結,不妨讀讀這部經,或許能找到答案。”

日子一天天過去,朱慈興漸漸開始靜下心來研讀佛法。他發現,佛法中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與瑪雅文明中“敬畏生命”的理念竟有相通之處;佛經中記載的“因果輪回”,也讓他對自己的遭遇有了新的理解——或許,他的失敗,並非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時代的洪流,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擋。

除了研習佛法,朱慈興還利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寺中的僧人改善生活。他根據瑪雅曆法,預測天氣變化,指導僧人適時播種蔬菜;他還教僧人用簡單的材料製作工具,提高勞作效率。報恩寺的僧人都很喜歡這位“有學問的朱師傅”,而朱慈興也在與僧人的相處中,漸漸感受到了久違的平靜。

一年後,吳三桂因“平定福建有功”,被多爾袞封為“平西王”,駐守雲南。他曾派人前往報恩寺,想要邀請朱慈興前往雲南,為他出謀劃策,卻被朱慈興婉言拒絕:“貧僧已入佛門,塵緣已了,不再過問軍政之事。”吳三桂見他態度堅決,便不再強求。

又過了幾年,多爾袞病逝,順治帝親政。順治帝聽聞朱慈興“通天文、曉曆法”,便派人前往報恩寺,想要召他入宮,擔任欽天監監正。朱慈興再次拒絕:“貧僧潛心向佛,隻想在寺中了此殘生,還望陛下成全。”順治帝雖有些失望,卻也尊重他的選擇,下令任何人不得再打擾他的清修。

朱慈興在報恩寺一住便是二十年。這二十年間,他走遍了寺中的每一個角落,將《金剛經》《心經》等佛經背得滾瓜爛熟,還寫下了一本《禪海拾珠》,記錄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以及對瑪雅文明、大明文化的思考。他手中的那塊藍色晶石碎片,也被他珍藏在一個木盒中,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會拿出來,借著佛燈的光芒,看著晶石上的紋路,仿佛能看到馬庫斯、塔卡的身影,看到赤色巨岩下的瑪雅秘藏,看到福建沿海的烽火。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三藩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北上,逼近北京,報恩寺也受到了戰火的波及。寺中的僧人都很恐慌,想要逃離,朱慈興卻很平靜,他對僧人們說:“施主們,莫要驚慌。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戰火再烈,也終會平息;苦難再多,也終會過去。我們隻需守住本心,靜待和平到來。”

在朱慈興的安撫下,僧人們漸漸平靜下來,他們與朱慈興一起,在寺中誦經祈福,祈求戰火早日平息。或許是他們的誠心感動了上天,不久後,清軍便開始反攻,叛軍節節敗退,北京的局勢也漸漸穩定下來。

叛亂平息後,康熙帝得知朱慈興在戰亂中堅守報恩寺,還安撫了僧眾,便親自前往報恩寺,想要見一見這位“奇僧”。此時的朱慈興已年近六旬,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他見到康熙帝時,沒有行跪拜之禮,隻是雙手合十,道了一聲:“貧僧見過陛下。”

康熙帝並不在意,反而對他很敬重:“朱師傅,朕久聞你的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不知你可有什麼話要對朕說?”朱慈興沉吟片刻,說道:“陛下,治國如治水,需順應民心,不可強逆。百姓所求,不過是安居樂業,若陛下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天下自然太平。”康熙帝點了點頭,感慨道:“朱師傅所言極是,朕記下了。”

此後,康熙帝時常派人前往報恩寺,送些米麵糧油,有時還會親自去寺中,與朱慈興談論佛法、天文、曆法。朱慈興也會將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為康熙帝講解瑪雅星圖的奧秘,以及農業、水利方麵的知識。

康熙二十年,朱慈興在報恩寺圓寂,享年六十五歲。圓寂前,他將那塊藍色晶石碎片交給了了塵住持的弟子,囑咐道:“此石來自海外,藏有遠古文明的秘密,你要好好保管,待日後有機會,將它送回南方大陸的赤色巨岩下,讓它回歸故土。”

朱慈興圓寂後,康熙帝親自為他題寫了“禪心濟世”的匾額,懸掛在報恩寺的大殿中。而他留下的《禪海拾珠》,也被收錄進《四庫全書》,成為了研究明清之際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文獻。

許多年後,仍有僧人在報恩寺中講述朱慈興的故事:他曾是馳騁台海的抗清英雄,用海外奇術助鄭成功守土;他也曾是兵敗被俘的階下囚,在剃發為僧後潛心向佛;他的一生,有過輝煌,有過屈辱,有過抗爭,有過平靜,最終在佛燈的映照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而那塊藍色的晶石碎片,也如同他的精神一般,在歲月的流轉中,靜靜訴說著那段跨越重洋、連接文明的傳奇往事。

喜歡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