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礪心鑄誌_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06章 礪心鑄誌(1 / 1)

推荐阅读:

從瑪雅馳援歸來的次年,南京城迎來了罕見的旱災。自入春以來,滴雨未下,長江水位驟降,沿岸稻田乾裂,百姓們背著水桶四處尋找水源,不少村落甚至出現了饑荒。朱慈興站在城牆上,望著遠方枯黃的田野,心中滿是沉重——他雖憑借《百戰奇略》與瑪雅智慧擊退外敵,卻在天災麵前感到了新的無力。

“若不能解決百姓的生計之困,再強大的兵力也無法守住大明的根基。”朱慈興對身邊的隨從說。當晚,他便將自己關在書房,翻遍了從瑪雅帶回的農書與大明的治水典籍,卻發現書中的方法多是針對常規水旱,麵對如此嚴重的旱災,竟無萬全之策。

次日清晨,朱慈興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親自前往災區,與百姓一同尋找水源。鄭成功得知後,連忙勸阻:“你乃大明輔政大臣,身係國家安危,怎可輕易涉險?派官員前往即可。”

“正因為身係安危,才更要親赴一線。”朱慈興語氣堅定,“紙上談兵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隻有親眼看到百姓的困境,親身體驗找水的艱難,才能想出真正有效的辦法。”他拒絕了鄭成功派來的護衛,隻帶了兩名隨從,換上粗布衣衫,背著乾糧,向著災情最嚴重的揚州府出發。

抵達揚州府時,正午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地麵滾燙得能燙熟雞蛋。朱慈興看到一位老農正跪在乾裂的田埂上,用手刨著土,嘴裡喃喃自語:“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他立刻走上前,接過老農手中的鋤頭,與他一同刨土。汗水順著朱慈興的臉頰流下,滴在乾裂的土地上,瞬間便被蒸發。

“大人,您是京城來的官吧?”老農認出了朱慈興腰間的七星定位盤——那是當年馳援瑪雅時傳遍全國的信物。朱慈興笑著搖頭:“我隻是來幫忙的,咱們一起找水,總能想出辦法。”

接下來的半個月,朱慈興每天都和百姓們一同勞作。他跟著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習辨彆水源的方法:觀察野草的長勢,若某處野草比周圍翠綠,地下便可能有水;聆聽地下的聲音,在清晨或傍晚將耳朵貼在地麵,若能聽到微弱的“滴答”聲,便是地下水流動的聲音。

起初,朱慈興常常辨彆錯方向,甚至因為長時間彎腰刨土,腰傷複發,夜裡疼得無法入睡。但他從未放棄,每當累得直不起腰時,他便取出懷中的洪武討飯碗,摩挲著碗底的紋路——這隻碗曾陪伴他度過乞討的艱辛,見證過他與清軍的廝殺,如今又提醒著他,百姓的苦難比自己的傷痛更重要。

終於,在一位老井匠的指導下,朱慈興帶領百姓在揚州城外的一片窪地找到了地下水。當第一股清水從井口湧出時,百姓們歡呼雀躍,紛紛跪地磕頭。朱慈興卻隻是擦了擦臉上的汗水,對眾人說:“這隻是開始,我們還要挖更多的井,修水渠,把水引到田裡。”

他根據瑪雅農書中的“梯田蓄水”之法,結合大明的水渠修建技術,帶領百姓在山坡上開墾梯田,在梯田邊緣修建蓄水池,將雨水和井水儲存起來;又教百姓用玉米秸稈編織成覆蓋物,鋪在田埂上,減少水分蒸發。這些方法雖不能徹底解決旱災,卻讓不少稻田保住了收成,緩解了饑荒。

在災區的三個月裡,朱慈興不僅學會了農耕與治水的實用技巧,更磨礪了心性。他不再僅僅是那個依靠兵法與奇術的謀士,更成了能與百姓同甘共苦的領導者。當他帶著滿身塵土與曬黑的皮膚返回南京時,鄭成功與洪承疇都驚訝不已——眼前的朱慈興,眼神更加堅定,氣質也多了幾分沉穩。

可旱災的教訓讓朱慈興意識到,大明的危機不僅來自外敵,更來自內部的民生短板。他開始係統學習農學、工學與醫術:每日清晨,他會前往太醫院,與太醫一同研究“愈傷草”的藥性,嘗試將其與大明的草藥配伍,研發出能預防疫病的藥方;午後,他則去工坊,與工匠們一同改良農具,將瑪雅的冶鐵技術融入犁鏵的製作,讓犁地更省力、更高效;夜晚,他便在書房研讀天文曆法,結合瑪雅星圖與大明的渾天儀,更精準地預測天氣變化,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

一次,工坊在改良火炮時遇到了難題——炮身鑄造後容易出現裂痕,無法承受巨大的膛壓。工匠們嘗試了多種方法,都未能解決。朱慈興得知後,便住在工坊裡,與工匠們一同研究。他想起瑪雅人在建造金字塔時,會在石塊縫隙中填充草木灰與石灰的混合物,以增強穩定性。於是,他建議工匠在鑄造炮身時,在鐵水冷卻過程中加入少量草木灰,增強鐵的韌性。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成功鑄造出無裂痕的炮身,大幅提升了火炮的使用壽命。

洪承疇見朱慈興如此刻苦,不禁感歎:“大人如今不僅精通兵法,還通曉農、工、醫之術,真是難得一見的全才。”朱慈興卻搖頭道:“我所學的不過是皮毛,若想讓大明長治久安,還需培養更多的人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向鄭成功提議,在南京設立“格致學堂”,教授天文、數學、農學、工學等實用知識,同時邀請瑪雅的學者與大明的儒生共同授課,促進東西方知識的融合。鄭成功欣然同意,很快便撥款修建學堂,招募學生。

開學當日,朱慈興親自為學生們授課。他手持太陽曆石,結合七星定位盤,向學生們講解星象與曆法的關係;又帶著學生們前往農田,實地演示“梯田蓄水”與“秸稈覆蓋”的方法。學生們對這些新奇而實用的知識充滿興趣,學習熱情高漲。

幾年後,“格致學堂”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有的成為治水能手,在各地修建水渠與水庫;有的成為工匠領袖,改良了紡織機與冶鐵爐;有的成為農學家,在全國推廣高產作物與先進的耕作技術。大明的農業、手工業與水利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國力也日益強盛。

這日,朱慈興再次來到明孝陵。他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懷揣討飯碗的落魄義士,而是肩負大明重任的輔政大臣。他將一本厚厚的《大明格致全書》供奉在朱元璋陵前——這本書收錄了他多年來學習與實踐的成果,包括農學、工學、醫術與天文曆法等知識,是東西方文明融合的結晶。

“太祖皇帝,”朱慈興輕聲說道,“臣已不再是那個僅靠奇術與兵法的武者,而是能為百姓謀福祉、為大明謀發展的守護者。未來,臣定會繼續砥礪前行,讓大明的文明之光永遠閃耀。”

夕陽西下,餘暉如金,灑在洪武討飯碗、太陽曆石以及《大明格致全書》上,三者靜靜地擺在陵前,宛如三位忠實的守護者,默默見證著朱慈興的成長與蛻變。

朱慈興站在陵前,身影被夕陽拉得修長,他的目光穿越時空,落在遠處那片繁榮的南京城上。這座城市,承載著大明的輝煌與榮耀,也孕育著無數的希望與夢想。

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深知守護大明的道路漫長而艱辛,沒有儘頭。然而,他毫不畏懼,因為他明白,唯有不斷學習、不斷磨礪,才能應對未來的種種挑戰,讓大明的基業永世傳承。

朱慈興凝視著眼前的三件寶物,它們不僅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他前進道路上的指引。洪武討飯碗提醒他要保持謙遜和節儉,太陽曆石告訴他時間的寶貴與不可逆轉,而《大明格致全書》則是知識的寶庫,激勵他不斷探索和求知。

他深吸一口氣,轉身離去,腳步堅定而有力。夕陽漸漸西沉,將他的背影融入一片昏黃之中,但他心中的信念卻如同燃燒的火焰,永不熄滅。

喜歡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