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道阻且長:朱慈興辭卻功名尋生命真意_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 > 第110章 道阻且長:朱慈興辭卻功名尋生命真意

第110章 道阻且長:朱慈興辭卻功名尋生命真意(1 / 1)

馬蹄踏過江南的春泥,朱慈興牽著老馬行至南京城郊時,忽然勒住了韁繩。遠處的城門樓在暮色中若隱若現,城牆上飄揚的大明龍旗獵獵作響,那曾是他窮儘心力想要守護的象征,此刻卻讓他生出一種莫名的疏離感。他低頭摸了摸懷中的《金剛經》,書頁上三峰大師的手溫似仍殘留,靈隱寺禪院中的那番對話,又一次在耳邊清晰響起——“責任並非枷鎖,而是心之所向的歸宿”。

這一路南行,他反複叩問自己的“心之所向”:重回朝堂修複水渠,是為了彌補過錯,還是為了延續“拯救大明”的執念?複興大明的理想,究竟是源於對百姓的悲憫,還是源於對“功成名就”的渴望?行至秦淮河畔時,他見岸邊的農戶正忙著春耕,婦人彎腰插秧,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戲,炊煙嫋嫋升起,與晚霞交織成一幅寧靜的畫卷。這尋常的人間煙火,竟比朝堂上的宏圖偉業更讓他心動——或許,生命的意義並非隻有“建功立業”一條路,追尋內心的澄澈與安寧,同樣是值得奔赴的遠方。

次日清晨,朱慈興沒有進城,而是在城郊的驛站寫下兩封信。一封致鄭成功,言辭懇切地辭去輔政大臣之職,將修改後的水渠施工圖與工匠名單一同附上,懇請陛下另擇賢能主持工程;另一封致洪承疇,托付他照拂格致學堂的學生,若瑪雅使者來訪,便告知自己已雲遊四方,待尋得生命真義,再與故人相見。寫罷信,他將信交由驛站驛卒轉送,自己則牽著老馬,調轉馬頭,向著西南方向而去——那裡有峨眉山、青城山,聽聞山中多有隱士高人,或許能讓他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的領悟。

離開南京的第三日,朱慈興抵達鎮江。他沒有走繁華的官道,而是沿著長江岸邊的小路前行,白日裡看江濤拍岸,夜晚便宿在江邊的漁船上。漁船主人是一對中年夫婦,靠捕魚和擺渡為生,日子雖清貧,卻過得其樂融融。每日清晨,婦人會煮一鍋米粥,搭配著醃製的鹹菜,夫婦二人與朱慈興圍坐在船頭,聽江風呼嘯,看朝陽從江麵升起。

“先生為何總是望著江水發呆?”一日清晨,漁夫一邊整理漁網,一邊問道。朱慈興道:“我在想,人這一生,究竟該追求什麼?是像江中的浪花,轟轟烈烈一場,還是像這江邊的蘆葦,安靜地紮根生長?”漁夫聞言,放下手中的漁網,指著江麵上的一葉扁舟:“先生看那艘小船,它有時順流而下,有時逆流而上,卻始終朝著漁人想去的方向。人活著也一樣,不必強求轟轟烈烈或安於平淡,隻要知道自己想去哪裡,便是有意義的。”

朱慈興望著那葉扁舟,忽然想起三峰大師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之前總被“複興大明”的執念束縛,從未問過自己真正想去哪裡,如今卸下功名,反倒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接下來的日子,他沿著長江向西而行,走過蕪湖、安慶,每到一處,便停下腳步,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在農家幫忙插秧,在作坊學習織布,在藥鋪跟著郎中辨識草藥。他不再是那個運籌帷幄的輔政大臣,隻是一個追尋生命意義的旅人,在平凡的勞作與交往中,感受著人間的煙火氣。

行至九江時,朱慈興遇到一位遊方郎中。郎中背著藥箱,走遍周邊村落,為百姓免費看病,隨身攜帶的藥囊中,除了草藥,還有一本翻舊的《黃帝內經》。朱慈興與郎中同行數日,見他為貧困百姓義診,有時甚至自掏腰包為患者抓藥,便問道:“先生行醫不求回報,圖的是什麼?”郎中笑道:“我年輕時曾患重病,是一位老郎中救了我的命,他說‘醫者,當以仁心為藥,以濟世為懷’。我如今行醫,隻是想將這份仁心傳遞下去,看著百姓擺脫病痛,便是我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

朱慈興心中觸動,想起自己在揚州災區為百姓找水時的場景,那時看到百姓喝到清水時的笑容,心中也曾有過類似的滿足。他忽然明白,生命的意義並非抽象的“真理”,而是藏在具體的行動中——無論是郎中的義診,漁夫的擺渡,還是農戶的耕種,隻要是為他人、為世間帶來溫暖與價值的事,便是有意義的。

離開九江後,朱慈興繼續向西,進入湖南境內。他聽說衡山中有一位隱士,曾為朝中官員,後因厭倦官場,歸隱山中,便決定前往衡山拜訪。衡山山勢險峻,山路崎嶇,朱慈興牽著老馬,走了三日才抵達山中的一座道觀。道觀不大,隻有一位老道人與兩個弟子,平日裡以耕種和煉丹為生。

聽聞朱慈興的來意,老道人設茶相待。道觀中的茶是老道自己種植的,用山泉水衝泡,入口清香,餘味悠長。“施主曾身居高位,如今卻棄官雲遊,想必是對生命的意義有困惑?”老道人的聲音溫和,目光中帶著洞悉世事的智慧。朱慈興點頭:“晚輩曾立誌複興大明,卻因工程失敗,連累百姓,後雖醒悟,卻發現自己早已被功名束縛,不知何為真正的生命意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道起身,帶著朱慈興來到道觀後院的菜園。菜園不大,卻打理得井井有條,青菜、蘿卜、黃瓜長勢喜人。“施主看這菜園,”老道指著園中生長的蔬菜,“我每日澆水、施肥、除草,看著它們從種子長成幼苗,再到開花結果,心中便充滿歡喜。這歡喜,並非因為蔬菜能換來多少銀兩,而是因為我見證了生命的成長,參與了生命的過程。”

他頓了頓,又道:“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你擁有多少權力、財富,而在於你是否用心去感受生命,是否用行動去滋養生命。你之前複興大明,是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這份初心本無錯,錯的是你將‘複興大明’當成了唯一的目標,忽略了過程中的百姓疾苦與自身成長。如今你棄官雲遊,看似是放棄,實則是開始——開始真正傾聽自己的內心,開始真正感受生命的本質。”

朱慈興望著菜園中的蔬菜,忽然想起自己在杭州靈隱寺看到的那株古梅,想起長江邊的蘆葦,想起九江的遊方郎中。這些平凡的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長、綻放,它們沒有宏大的目標,卻都在為世間增添著生機與溫暖。他忽然明白,自己苦苦追尋的生命意義,並非要找到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要在每一個當下,用心去生活,用愛去對待身邊的人與事。

在衡山道觀住了半月後,朱慈興告彆老道,繼續向西而行。此次他沒有明確的目的地,隻是隨著心意,走到哪裡便停在哪裡。他曾在湘西的苗寨中,跟著苗家姑娘學習刺繡,聽她們唱著古老的山歌;曾在貴州的山區,幫助當地百姓修建水車,解決灌溉難題;曾在雲南的茶馬古道上,與馬幫一同前行,聽馬幫漢子講述沿途的風土人情。

每到一處,他都會將自己的經曆與感悟記錄下來,用的是從南京帶出的筆墨紙硯,寫滿了一本又一本小冊子。他不再執著於“複興大明”,卻始終沒有忘記百姓的疾苦——在苗寨,他將瑪雅的高產作物種子分給村民,教他們如何種植;在貴州山區,他將大明的水車技術與當地的灌溉方式結合,提高農田的灌溉效率;在茶馬古道,他將“愈傷草”的種植方法傳授給馬幫,讓他們在趕路時能應對突發的傷病。

這日,朱慈興行至大理。他站在洱海邊,望著湛藍的湖水與遠處的蒼山,手中握著那隻洪武討飯碗。碗底的七星定位盤已有些磨損,卻仍能清晰地看到上麵的星象紋路。他想起年少時拿著這隻碗乞討的日子,想起在瑪雅古城見到羽蛇神的場景,想起在南京朝堂上的意氣風發,想起在杭州靈隱寺與三峰大師的論道。這些經曆,有苦有甜,有成功有失敗,卻都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原來,生命的意義,就是經曆本身。”朱慈興輕聲自語。他不再需要刻意去追尋什麼,因為每一次的行走、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勞作,都是對生命意義的詮釋。他將洪武討飯碗輕輕放在洱海邊的一塊石頭上,碗中盛著清澈的湖水,倒映著藍天、白雲與蒼山,仿佛將整個天地都裝進了這隻小小的碗中。

夕陽西下,朱慈興牽著老馬,沿著洱海岸邊緩緩前行。他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與湖水、蒼山、晚霞融為一體,宛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他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去哪裡,也不知道未來還會遇到什麼,但他心中充滿了平靜與歡喜——因為他明白,隻要用心去感受生命,用愛去對待世間萬物,生命的意義便會在每一個當下,自然顯現。

或許有一天,他會回到南京,與鄭成功、洪承疇重逢,與瑪雅的伊察再次相聚;或許他會一直這樣雲遊下去,直到生命的儘頭。但無論如何,他都不會再被執念束縛,而是會帶著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從容地走過每一段旅程,書寫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

喜歡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我成了海島奇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