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避難所東區隔離間的事件,像一塊投入死水的石頭,漣漪擴散到了每個知情者的心裡。零通過獨特的方式暫時安撫了被恐懼“感染”的幸存者,這證明了在物理手段之外,還存在另一種對抗現實侵蝕的路徑。但這路徑依賴於零極其特殊且不穩定的狀態,無法複製,更難以規模化。
就在零專注於她那內在的、基於感知與共鳴的戰鬥時,在避難所另一處被臨時清理出來、由原本的物資儲藏室改造而成的“實驗室”裡,肖雅正進行著另一種形式的戰鬥——一場與無序、未知和數據匱乏的戰爭。
這裡沒有奇幻的光芒,也沒有精神的低語,隻有冰冷的金屬、閃爍的指示燈、纏繞的電線以及幾台依靠避難所備用發電機和可憐太陽能板供電的、拚湊起來的儀器。空氣中彌漫著臭氧、焊錫以及一絲若有若無的、來自外界迷霧被過濾後的怪異甜腥氣。周衛國儘力提供了他能找到的一切:幾台老舊的軍用級頻譜分析儀、一套高靈敏度聲波采集裝置、一些基礎的化學分析工具,甚至還有一台勉強能運行複雜建模軟件的便攜式工作站——這在末世已是堪比黃金的財富。
肖雅站在一塊白板前,上麵寫滿了複雜的公式、符號以及她根據記憶繪製的、關於“回廊”能量流動和規則結構的簡化模型。她的黑眼圈很重,但眼神銳利,如同在迷霧中搜尋航標的獵人。零處理的是“症狀”,是規則崩潰後泄漏出的精神殘渣;而她,肖雅,要對付的是“病因”,是那些如同潰爛傷口般出現在現實結構上的“空間裂縫”本身。
她的科研,始於最基礎,也最緊迫的問題:如何識彆並預警這些裂縫的出現。
在回廊中,規則是顯性的,副本區域邊界分明。但在這裡,現實與異常的界限模糊不清。一次普通的霧氣濃度變化,一陣風向的轉變,甚至是一群人突然的情緒波動,都可能預示著微小裂縫的開啟或擴大。依賴零的感知是不現實的,她更像是一個精準但範圍有限的生物傳感器。必須找到一種普適的、可量化的物理檢測方法。
“能量簽名……”肖雅喃喃自語,手中的電子筆在白板上點著“回廊能量”幾個字,“任何維度的跨越、規則層麵的擾動,必然伴隨能量形式的泄漏或轉換。關鍵在於找到其區彆於自然現象的‘特征譜’。”
她轉向那台嗡嗡作響的頻譜分析儀。屏幕上滾動著雜亂無章的信號,來自外界的無線電噪音、地磁波動、甚至避難所內設備的電磁乾擾,都混雜在一起。
“過濾,降噪,模式識彆……”她坐回工作站前,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擊。她編寫了一套算法,試圖從這團混沌中剝離出異常信號。這需要極其龐大的基線數據作為對比。她開始建立數據庫,記錄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條件下,避難所周邊區域的能量讀數“正常”背景值。
這是一項枯燥至極的工作。幾天下來,除了記錄到幾次因小型雷暴或太陽活動引起的自然波動外,一無所獲。挫折感如同陰冷的濕氣,滲透進這個狹小的空間。
但她沒有停下。肖雅的“推演回響”雖然在力量層麵幾乎消失,但其賦予她的思維方式——那種將複雜係統拆解為基本元素,並尋找其內在邏輯和關聯的能力——已經深深烙印在她的靈魂裡。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邏輯機器,一遍又一遍地調整參數,修正模型。
轉機來自一次意外。
那天,負責警戒的隊員報告,在避難所西北方向約一點五公裡處,一個廢棄的地鐵通風口附近,出現了小範圍的“視覺扭曲”現象,並且有隊員感到短暫的惡心和方向迷失。由於現象輕微且沒有明確威脅,周衛國沒有派遣小隊深入調查,但將情況通報給了肖雅。
肖雅立刻調取了當時記錄的所有監測數據。在龐大的背景噪音中,她敏銳地捕捉到了一段持續僅零點三秒的、極其微弱的異常高頻振蕩信號,其頻率遠超常規電磁波範圍,並且伴隨有一種奇特的、非線性的能量衰減模式。
“就是它!”肖雅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她將這短暫的數據片段作為“種子”,重新運行分析程序,在曆史數據中進行反向檢索。
結果令人振奮。在過去一周的記錄中,又發現了三次類似的微弱信號,其中兩次對應了巡邏隊員報告的“莫名心悸”或“短暫幻覺”,另一次則沒有任何目擊報告,可能發生在無人區域。
她將這些異常信號命名為“現實結構應力波”,簡稱rss波。理論假設是:當空間結構因裂縫出現而承受“壓力”時,會像受力的金屬一樣,釋放出特定的“聲波”,隻不過這種“聲波”是在更高維度的能量層麵上傳播。
接下來是驗證和定位。
她改進了算法,使其能近乎實時地監控特定頻段的rss波。然後,她懇請周衛國協助,進行了一次謹慎的主動實驗。她製作了幾個簡單的、能放大並轉發特定能量頻率的簡易信標利用一些廢棄的電子元件和零碎的回廊水晶碎屑——這些碎屑是之前戰鬥留下的,仍殘留著微弱的能量活性),由巡邏小隊在報告異常的區域外圍投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信標就位後,再次監測到rss波時,信號強度果然有了微弱但可測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過三角定位法,結合巡邏隊員報告的方位,她成功地將其中一個持續釋放微弱rss波的源頭,鎖定在了地鐵通風口下方大約二十米深處的一個廢棄泵站!
這是裡程碑式的進展。意味著她找到了一種可能遠程、非接觸式探測空間裂縫的方法!
然而,探測隻是第一步。更艱巨的挑戰在於:如何封鎖?
在回廊中,他們可以利用規則,甚至用“真言”扭曲規則。但在現實世界,物理法則占據主導。用混凝土去填?用鋼板去焊?肖雅清楚,那恐怕隻是徒勞。空間裂縫並非實體窟窿,而是維度膜上的“破口”,常規物質無法有效封堵。
她將目光投向了那些閃爍著微光的回廊水晶碎屑。這些碎屑是“規則”的某種物質化體現,它們能與現實世界的物質產生奇妙的相互作用。
肖雅開始了第二輪,也是更為危險的實驗——材料學測試。
她在嚴格隔離的條件下,嘗試將不同的材料暴露在可控的、微弱的異常能量場中通過引導一塊較小的水晶碎屑釋放能量來模擬)。金屬迅速鏽蝕或變得脆弱;塑料和聚合物會融化或變性;大部分無機非金屬材料則沒有明顯反應。
直到她嘗試了一種特殊的合金樣本——這是周衛國提供的,來自迷霧降臨前某個尖端實驗室的遺產,據說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和能量惰性。
當微弱的異常能量照射到這種合金上時,奇跡發生了。合金表麵沒有出現損壞,反而浮現出一層極其淡薄、肉眼幾乎無法察覺的流光,仿佛一層水膜。更關鍵的是,監測儀器顯示,合金另一側的能量泄漏率顯著降低了!
“能量反射?還是吸收轉化?”肖雅心跳加速。她反複測試,確認了這種合金對回廊能量具有某種“屏蔽”或“偏轉”效應。
她立刻投入對這種現象原理的研究。通過精密的測量和計算,她提出了一個初步模型:這種合金的原子晶格結構,恰好能與泄漏的“規則碎片”能量產生一種“相消乾涉”,類似於聲波或光波的抵消原理,從而在微觀層麵形成一道能量屏障。
“這不是牆,而是……‘消音器’。”肖雅對聞訊趕來的林默和周衛國解釋道,語氣中帶著科研人員特有的冷靜與克製,“我們無法修複空間結構本身,但或許可以在裂縫的‘開口’處,覆蓋一層能抵消其能量泄漏的‘薄膜’。”
她將這種基於特殊合金和回廊水晶原理的潛在技術,命名為“現實穩定錨”,或者更親切地稱為“基石”技術。
“但是,我們缺乏足夠的合金,製造工藝也是個問題。而且,這隻能對付微小的、穩定的裂縫。對於大型或不穩定的裂縫,效果未知,甚至可能因能量反噬而引發更劇烈的爆發。”肖雅沒有絲毫放鬆,指出了當前方案的局限性。科學的道路,總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暴露出更多新的問題。
林默看著白板上那些複雜到令他頭暈的公式和模型,又看了看肖雅眼中那混合著疲憊與執著的光芒,心中感慨。零在用她的方式撫平現實的傷痕,而肖雅,則在試圖為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打上“補丁”,並尋找其背後的規律。
“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肖雅。”林默由衷地說,“找到了探測的方法,甚至看到了封鎖的可能。這是從零到一的突破。”
肖雅推了推眼鏡,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的數據流:“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需要理解這些裂縫產生的深層規律。為什麼是這裡?為什麼是現在?它們的出現是否遵循某種我們尚未知曉的‘拓撲結構’?隻有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地預測、防範,甚至……在未來某一天,主動修複。”
她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在這個昏暗的地下室裡,她不僅僅是在研究幾台機器和一堆數據,她是在用理性和智慧,為人類在這片失控的土地上,爭奪一絲微弱的主動權,致力於為混亂建立新的秩序。
那不僅僅是求生的秩序,更是理解的秩序,是文明在麵對未知恐怖時,不甘沉淪的、理性的光芒。
喜歡深淵回響無限流請大家收藏:()深淵回響無限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