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陽光透過研究所會議室的落地窗,在林溪麵前的資料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她正在審閱“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的最終方案,這是她近期重點推動的項目。
“首批資助名單已經確定,”助理小李彙報,“涵蓋了材料科學、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特彆向女性和偏遠地區申請者傾斜。”林溪滿意地點頭:“很好。科學需要多元視角,越多的聲音越能推動進步。”
這時,她的手機震動了一下——是幼兒園老師發來的消息:星宇在科學展示活動中得了第一名。林溪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危機過後,這些平凡的喜悅顯得格外珍貴。
下班後,林溪特意去玩具店買了星宇心心念念的天文望遠鏡作為獎勵。回到家,孩子興奮地撲過來:“媽媽!我的火箭模型飛得最高!”小沈玥也咿呀著爬過來,手裡抓著哥哥的獎狀。
晚餐時,全家為星宇慶祝。沈硯舟甚至提前回家,親自下廚做了兒子最愛吃的紅燒排骨。“爸爸,我長大後要造真正的火箭!”星宇宣布,“帶爸爸媽媽和妹妹去月亮上玩!”沈硯舟笑著與妻子碰杯:“那我們等著了。”
睡前,林溪陪星宇組裝望遠鏡。孩子專注的神情讓她想起自己的童年。“媽媽,星星為什麼有的亮有的暗?”星宇突然問。“就像人一樣,各有各的光芒。”林溪溫柔地解釋,“重要的是發出自己的光。”
這句話後來被星宇寫在了科學作業裡,老師特意發消息稱讚教育有方。
周末,青年科學家計劃的首次交流會在產業園舉行。林溪特意帶著星宇和小沈玥參加,讓孩子們感受科學氛圍。
令人驚喜的是,一位來自西部地區的女科學家帶來了一個創新項目:利用林溪團隊的新材料開發低成本淨水裝置,解決偏遠地區的飲水問題。“您的材料在吸附汙染物方麵表現出色,”年輕科學家激動地說,“我們已經在小規模測試中取得了成功。”
林溪當即決定額外提供資金支持這個項目。交流會結束後,她特意邀請這位名叫阿孜古麗的科學家共進晚餐。
餐桌上,阿孜古麗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生長在缺水地區,從小立誌解決飲水問題,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現在我想回去幫助家鄉,”她說,“讓孩子們不用再走幾公裡去打水。”
星宇聽得入神,突然問:“姐姐,我能幫你做點什麼嗎?”阿孜古麗感動地摸摸他的頭:“等你長大了,來西部幫姐姐好不好?”“現在就可以!”星宇跑回房間,拿出自己的儲錢罐,“這是我的零花錢,給買材料。”
這個單純的舉動讓所有大人動容。林溪和沈硯舟相視一笑,看到了兒子心中的善良種子正在發芽。
隨著青年科學家計劃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創新項目湧現。林溪調整工作模式,將更多時間用在指導年輕科研人員上。
“您不必事事親力親為,”助理小李擔心她太勞累,“可以放手讓團隊去做。”林溪搖頭:“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投資。今天的指導可能催生明天的突破。”
她特彆注重科研倫理的教育,每次開會都會強調:“技術是工具,重要的是用它來做什麼。”這個理念逐漸成為產業園的文化核心。
四月,雲川區舉辦“科技向善”創新大賽。令人驚喜的是,星宇的幼兒園也組隊參加,展示了一個利用新材料製作的簡易淨水模型。
比賽當天,林溪和沈硯舟全程觀看。當星宇穿著小小的實驗服,認真地解釋原理時,台下響起陣陣掌聲。“這個模型可以淨化雨水,”孩子一本正經地說,“幫助喝不到乾淨水的小朋友。”
最終,幼兒園項目獲得“特彆創新獎”。評委主席感慨道:“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複雜度,而是解決問題的初心。”
賽後,星宇做出一個決定:將獎金全部捐給阿孜古麗的項目。“妹妹也同意,”他抱著小沈玥,“她說‘好’!”小沈玥咿呀著點頭,仿佛真的在表達支持。
這個舉動被媒體報道後,引發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多家企業主動聯係要求捐助,青年科學家計劃的申請人數激增,甚至引起了國際組織的關注。
“你兒子成了最好的代言人。”沈硯舟驕傲地對妻子說。林溪卻有些擔憂:“我不想讓他太早曝光在聚光燈下。”“放心,”沈硯舟握住她的手,“我們會保護好他的純真。”
他們決定將捐款管理規範化,成立“星火基金”,專門支持兒童科技教育和小型民生項目。星宇作為“最小顧問”,有權參與項目選擇。
第一個受益的是西部一所小學的科技教室。當收到孩子們發來的感謝視頻時,星宇看得目不轉睛:“媽媽,他們也有望遠鏡了!”視頻中,少數民族孩子們用新設備觀察星空,眼中閃著好奇的光芒。
“這就是星火相傳。”林溪輕聲對丈夫說。沈硯舟點頭:“一點火花,可以燎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基金影響力擴大,林溪麵臨新的挑戰:如何平衡科研、管理和家庭。有時加班晚了,回家隻能看到孩子們熟睡的臉龐。
一天深夜,她發現星宇房間還亮著燈。推門進去,孩子正對著望遠鏡觀察星空。“媽媽,我在找最亮的星星,”星宇小聲說,“想送給阿孜古麗姐姐的村子。”林溪心中一暖,坐下來陪兒子一起觀察。這一刻,她明白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