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陽光透過薄霧灑在雲川區的街道上。林溪家的廚房裡飄出煎餅的香氣,與往常不同的是,今天廚房裡多了一個全息投影——沈硯舟正在省城通過心橋網絡“參與”早餐準備。
“爸爸,你看我打的雞蛋!”星宇舉起碗,讓投影中的父親能看到金黃色的蛋液。
沈硯舟的影像微笑著:“很棒!記得加一點牛奶,會更嫩。”儘管身在百裡之外,他卻能通過心橋網絡感知到碗中食材的狀態,給出實時建議。
小沈玥踮著腳幫忙擺餐具,每擺一個盤子,就對著空中說:“爸爸的盤子!”然後在旁邊放上一個平板電腦,顯示著沈硯舟的實時影像。
這是林家新嘗試的“融界生活”——不再嚴格區分工作與家庭、本地與遠程,而是通過心橋網絡創造一種無縫融合的生活方式。
早餐後,星宇和小沈玥沒有像往常一樣去學校,而是跟著媽媽來到研究所。今天是雲川區的“家庭融入工作日”,鼓勵孩子們了解父母的工作環境。
研究所裡已經來了不少孩子,但與傳統“帶孩子上班日”不同,這些孩子不是被動地旁觀,而是真正參與其中。
星宇加入了兒童顧問團,與其他孩子一起測試新開發的心橋功能。“這個情感色彩太亮了,”他認真地反饋,“高興不一定要用大紅色,可以是暖暖的黃色。”
小沈玥則被請到幼兒體驗區,通過遊戲方式測試心橋的兒童界麵。她專注地玩著一個需要匹配情緒與表情的遊戲,工作人員仔細記錄著她的每個反應。
“孩子的直覺往往最準確,”林溪對同事說,“他們還沒有被成年人的思維定式束縛。”
中午,沈硯舟從省城趕回來,與家人在研究所的餐廳共進午餐。不同尋常的是,餐廳裡今天坐滿了家庭成員——有夫妻、有親子,甚至有幾對祖孫。
“今天上午的收獲如何?”沈硯舟一邊給孩子們夾菜,一邊問。
星宇興奮地分享:“我幫媽媽測試了新功能,還提出了三個建議呢!李叔叔說會考慮加入下一個版本。”
小沈玥點頭:“畫畫幫助工作!”她指的是用繪畫方式提供反饋。
林溪微笑著補充:“孩子們的視角確實給我們很多啟發。有時候我們太專注於技術實現,反而忽略了最本質的使用體驗。”
下午,林家四口人一起參加了“家庭工作坊”。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作會議,而是讓家庭成員共同思考和設計如何讓科技更好地服務於家庭生活。
令人驚訝的是,沈硯舟的省級會議也以特殊方式接入了工作坊。通過心橋網絡,省級官員們能夠實時感知到工作坊中的討論氛圍和情感流向,甚至偶爾插話提供建議。
“科技不應該讓工作入侵家庭,而是讓家庭融入工作。”一位遠程參與的心理學家評論道,“這不是邊界模糊,而是重新定義。”
工作坊中最成功的創意來自星宇和小夥伴們設計的“家庭心橋模式”——當家人在一起時,心橋會自動優化連接方式,增強現實中的互動而非虛擬連接。
“就像這樣,”星宇演示著,“如果全家都在同一個房間,心橋會減少通知乾擾,但如果我們想分享什麼,它又能立即幫助我們。”
小沈玥則用行動展示了另一種可能:她正在通過心橋與遠在省城的爸爸共享搭積木的體驗。沈硯舟雖然不能親手幫忙,但能通過增強現實看到女兒的建築,並提供建議。
“爸爸看到啦!左邊再加一個三角形就更穩了。”沈硯舟的影像指點著。
傍晚,林家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參加了社區舉辦的“融合市集”。這裡沒有傳統的工作與娛樂界限:主婦們展示著通過心橋網絡組織的社區項目,程序員們擺攤教授孩子們編程基礎,老人們則開設“生活智慧”小課堂。
星宇被一個“未來城市設計”攤位吸引,與幾個孩子一起通過心橋網絡設計他們理想中的社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設計被實時傳送到省城市規劃部門,作為兒童視角的參考。
小沈玥則愛上了“跨代舞蹈”工作坊。在那裡,不同年齡段的人通過心橋共享節奏感,創造出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舞蹈形式。她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時而模仿老人的傳統舞步,時而教老人自己的創意動作。
“她像是天生的融合劑。”一位觀察者感慨道。
晚餐時間,林家沒有單獨開火,而是參加了社區的“共享餐桌”。不同家庭帶來各自準備的菜肴,通過心橋網絡分享食譜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