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日內瓦,藍天如洗,萊芒湖波光粼粼。聯合國萬國宮前,各國旗幟迎風飄揚。今天,這裡將舉行首
屆“全球跨界創新大會”,這是星宇、映真和團隊籌備兩年的重要時刻。
映真站在休息室的落地窗前,望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陸續入場,手心微微出汗。這是她第一次在如此高規格的國際平台上主持如此重要的會議。
“緊張嗎?”星宇走近,溫柔地握住她的手,“記得我們在清華第一次辦研討會時,你也是這樣。”
映真微笑:“但這次不一樣。這不僅是我們的會議,更是媽媽理念的延伸。”
星宇點頭:“所以她一定在某個地方為我們驕傲。”
大會開幕式上,映真作為秘書長做了主旨演講:“我們聚集在這裡,不是因為我們有所有答案,而是因為我們願意共同尋找答案;不是因為我們相同,而是因為我們不同卻能對話。”
她展示了“全球跨界創新聯盟”一年來的成果:支持了500多個跨界項目,連接了3000多位創新者,影響了數百萬人的生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具體案例:非洲的節水農業項目、中東的跨文化教育平台、北極的環境藝術行動...
“這些創新證明,當我們跨越邊界對話,就能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映真總結道,“而這正是已故林溪女士畢生倡導的理念——科技應當服務於人,創新應當溫暖生命。”
演講獲得全場起立鼓掌。多位國家代表當場表示要加入聯盟,多家國際組織提出合作意向。中國代表團團長更是高度評價:“這是中國創新理念的國際實踐,是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全球示範。”
然而,就在會議順利進行時,一個意外插曲發生了。幾位抗議者突然闖入會場,高舉“停止文化殖民”“科技霸權滾出去”的標語。
保安立即上前,但映真示意讓他們留下:“讓我們聽聽不同的聲音。”
一位年輕抗議者激動地說:“你們所謂的創新,不過是西方科技模式的全球擴張!是在用新技術重複老殖民!”
現場一陣騷動。所有人都看著映真,等待她的回應。
映真平靜地走向抗議者:“請告訴我,你來自哪裡?你的擔憂是什麼?”
這個反應讓抗議者愣了一下:“我...來自肯尼亞。我認為你們在推廣單一創新模式,忽視本地文化和需求。”
映真點頭,然後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她請工作人員調出聯盟在肯尼亞的項目數據:“請看,我們在肯尼亞支持的17個項目,全部由本地團隊主導,解決本地問題。比如這個馬賽族數字博物館項目,就是由當地年輕人用科技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
大屏幕上展示著具體案例:當地團隊如何將口頭傳統數字化,如何用vr技術重現傳統儀式,如何通過電商平台銷售傳統工藝品同時保護文化知識產權...
抗議者看著這些案例,表情從憤怒轉為驚訝:“我...我不知道這些。”
映真微笑:“所以感謝你給我們機會分享這些。聯盟的核心原則正是‘全球視野,本地實踐’——不是推廣單一模式,而是支持多元創新。”
她轉向全場:“真正的創新不是替代,而是賦能;不是統一,而是多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對話,而不是更少。”
這番話贏得了更熱烈的掌聲,連抗議者也忍不住鼓掌。會後,那幾個年輕人特意向映真道歉,並表達了參與聯盟的意願。
“這個小插曲反而成了大會最精彩的部分。”媒體後來評論道,“它證明了聯盟真正踐行著開放、包容的理念。”
大會期間,星宇主持了“負責任投資論壇”,發布了《跨界創新投資原則》,首次將科技倫理、文化敏感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納入投資標準。
“資本可以成為向善的力量。”星宇演講時說,“關鍵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標準指引。”
最令人驚喜的是,多家全球頂級投資機構當場簽署原則,承諾將其納入投資決策。這意味著數萬億美元資本將流向更有責任感的創新領域。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會場,沈玥展示了藝術治療項目的最新進展。與幾年前相比,她更加自信從容,能夠嫻熟地引導不同領域的專家對話。
“我們開發了‘文化敏感的藝術治療框架’。”沈玥展示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案例,“不是一刀切的方法,而是尊重文化差異的個性化方案。”
展示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與藝術治療項目合作,開發《全球藝術治療指南》,這是該領域首個國際標準。
“從邊緣到主流,從本土到全球。”沈玥感慨萬分,“證明堅持正確的道路,終會獲得認可。”
陸遠航雖未直接參會,但他的工作通過視頻方式展示。軍事科技創新中心開發的“心理韌性訓練係統”引起了多國軍方代表的強烈興趣。
“最強的防禦是心理韌性。”陸遠航在視頻中說,“而創新是增強韌性的最佳途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會最後一天,通過了《日內瓦跨界創新宣言》,承諾共同推進“以人為本、包容可持續”的創新模式。這是國際創新治理領域的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