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清晨帶著細雨,老宅院內的香樟樹葉被洗得翠綠發亮。沈硯舟坐在窗邊,專注地看著手機屏幕——星瀾正在視頻那頭給他展示新畫的圖畫。
“爺爺看,這是您,這是爸爸,這是媽媽。”小姑娘的手指在畫麵上移動,最後指向角落裡的三個小人,“這是思源、思泉,還有我。”
沈硯舟推了推老花鏡,欣慰地發現孫女已經會寫全家人的名字了,雖然筆畫還有些歪斜。
“畫得真好。”他柔聲稱讚,“等爺爺學會發照片,就把思源思泉畫的畫也發給你看。”
掛了視頻,沈硯舟繼續研究智能手機。這位曾經執掌一省的老人,如今像個求知若渴的學生,認真記錄著每個操作步驟。思源趴在他膝頭,好奇地看著發光的屏幕;思泉則安靜地坐在一旁翻繪本,不時抬頭看看爺爺。
沈玥端著早餐進來,看到這一幕不禁莞爾:“爸,您最近都快成科技達人了。”
沈硯舟頭也不抬:“得跟上時代,不然要被孫輩們甩在後麵了。”
這話說得輕鬆,卻透著他一貫的認真。自從決定要在麗江和昆明兩地生活,他就開始積極學習各種智能設備的使用,從視頻通話到發送照片,甚至學會了在家庭群裡發表情包。
“爺爺,這個!”思源突然指著屏幕上的一個圖標。
沈硯舟順著孫子的小手看去,恍然大悟:“對對,這個是發送鍵。我們思源真聰明。”
孩子的無意指點讓他順利發出了第一條帶圖片的微信——是思泉剛畫的全家福。很快,星宇在麗江回複了一個大拇指表情,映真發來星瀾歡呼的視頻,連遠在部隊的陸遠航也抽空點了個讚。
這個小小的成功讓沈硯舟像個孩子般高興。他抱起思源轉了個圈,惹得小家夥咯咯直笑。
“爸,您悠著點。”沈玥連忙提醒,“您腰不好。”
沈硯舟放下孫子,笑容滿麵:“沒事,開心。”
午後雨停,沈硯舟帶著雙胞胎去附近的公園。他特意帶上手機,學著年輕父母的樣子給孩子們拍照。思源在草地上奔跑的瞬間,思泉專注觀察螞蟻的側影,都被他小心翼翼地記錄下來。
“發給媽媽看,發給爸爸看,發給姑姑看...”他一邊操作一邊念叨,仿佛在進行一項莊嚴的儀式。
回到家,沈玥驚喜地發現父親建了一個家庭相冊群,已經上傳了十幾張照片。
“爸,您這學習速度太快了。”她由衷讚歎。
沈硯舟得意地挑眉:“不能總被你們說落伍啊。”
然而,科技的便利也帶來了甜蜜的煩惱。晚上剛接通麗江的視頻,星瀾就嘟著嘴問:“爺爺,為什麼思源思泉的照片比我的多?”
沈硯舟趕緊解釋:“因為爺爺剛學會發照片,之前都不會啊。”
“那現在要補上。”小姑娘理直氣壯地說。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沈硯舟成了專職攝影師。他拍下思源學走路的視頻發給星瀾,錄下思泉咿呀學語的音頻傳到家庭群,甚至學會了製作簡單的電子相冊。
這些數字化的記憶,成了連接兩地親情的紐帶。在麗江的星瀾通過視頻認識了昆明的弟弟們,在昆明的雙胞胎也通過照片熟悉了遠方的姐姐。
一天深夜,陸遠航結束演習回家,發現書房還亮著燈。推門一看,嶽父正對著電腦屏幕認真學習。
“爸,這麼晚還不休息?”
沈硯舟抬頭,揉了揉發酸的眼睛:“遠航來得正好,這個視頻剪輯軟件我總是操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