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昆明,陽光透過薄雲,溫柔地灑在老宅的書房裡。沈硯舟正在教星瀾寫毛筆字,這是他們最近開始的新“課程”。
“手腕要穩,呼吸要勻。”他輕輕扶著孫女的小手,在宣紙上寫下第一個字——“家”。
墨香在空氣中彌漫,星瀾專注地模仿著爺爺的筆觸。雖然筆跡還顯稚嫩,但那份認真勁兒讓沈硯舟想起了多年前教林溪寫字的場景。
“奶奶的字寫得可好了。”他不由自主地說。
星瀾抬起頭,眼睛亮晶晶的:“爺爺,多給我講講奶奶的事吧。”
於是,寫字課變成了故事會。沈硯舟講起林溪如何用毛筆記錄孩子們的成長點滴,如何用娟秀的字跡給遠方的親人寫信,如何在每個春節親手寫春聯。
“奶奶說,字如其人,一筆一畫都要端端正正。”
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星瀾心裡。從那天起,她練字更加用心了。
令人驚喜的是,思源和思泉也對毛筆字產生了興趣。於是,每天午後的寫字課,成了三個孩子最期待的時刻。
沈硯舟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對活潑的思源,他先教寫“靜”字。“寫字要先靜心,”他耐心地引導,“就像你下圍棋時那樣。”
對細致的思泉,他從“觀”字教起。“寫字要觀察字的結構,就像你觀察植物那樣。”
而對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星瀾,他開始教寫更複雜的字,比如“慧”“思”“悟”。
“這些字裡都藏著智慧。”他一邊示範,一邊解釋每個字的由來和含義。
孩子們進步神速,不僅字寫得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專注、耐心和細致。
一天,星瀾突然問:“爺爺,為什麼我們現在都用電腦打字了,還要學寫毛筆字呢?”
沈硯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張打印的字和一張手寫的字,並排放在桌上。
“你們看,這兩張紙有什麼不同?”
思源搶著說:“這張是機器印的,這張是爺爺寫的!”
“對,”沈硯舟點頭,“機器印的字每個都一樣,但手寫的字,每一筆都帶著寫字人的溫度和情感。”
他指著自己剛寫的“愛”字:“你們看,這一筆裡是不是有爺爺對你們的愛?”
孩子們湊近細看,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為了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手寫的意義,沈硯舟提議全家一起製作一本手寫家書集。
“我們每個人都要寫一封信,裝訂成冊,留給以後的子孫。”
這個提議得到了全家人的響應。就連平時不善表達的陸遠航,也認真地拿起筆,給未來的兒子們寫信。
寫信的過程充滿了溫馨與感動。星瀾寫給十年後的自己,希望“成為一個像奶奶那樣溫柔又有智慧的人”。思源畫了一幅全家福,在旁邊歪歪扭扭地寫下“我愛我家”。思泉則用工整的字跡抄錄了一首古詩。
大人們的信更顯深情。沈硯舟寫給所有的子孫後代,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星宇寫下了對創新事業的思考;沈玥記錄了藝術治療中的感人故事;映真描述了母愛的真諦;陸遠航則寫下了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當所有的信收集在一起,裝訂成冊時,這本家書集變得沉甸甸的——不僅是因為紙張的重量,更是因為其中承載的情感與智慧。
“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星宇鄭重地說。
冬至那天,沈硯舟帶著孩子們寫春聯。這是他大病初愈後第一次提筆寫大字,手有些抖,但眼神依然專注。
“爺爺,您休息吧,我們來寫。”星瀾體貼地說。
但沈硯舟搖搖頭:“這是爺爺能給你們的禮物。”
他緩緩運筆,寫下“書香門第春常在,詩禮人家福永存”。橫批是:“根深葉茂”。
每一筆都凝聚著他一生的感悟,每一畫都飽含著對後輩的期許。
寫完後,他讓孩子們也在紅紙上寫下自己的祝福。星瀾寫了“平安”,思源寫了“快樂”,思泉寫了“健康”。
這些稚嫩的字跡貼在老宅的大門上,與爺爺蒼勁有力的春聯相映成趣,仿佛象征著生命的傳承與延續。
除夕夜,全家圍坐在一起翻閱那本家書集。當讀到沈硯舟寫的那封信時,所有人都沉默了。
信中寫道:
“吾親愛的子孫:當你們讀到這封信時,我或許已化作春風,化作細雨,但我的愛將永遠陪伴你們。人生短暫,唯有愛與智慧能夠永恒。願你們銘記:字要端端正正地寫,人要堂堂正正地做。家要和睦,國要忠誠。如此,方不負此生。”
星瀾靠進爺爺懷裡,輕聲說:“爺爺,您不會變成春風的,您會一直陪著我們。”
沈硯舟撫摸著孫女的頭發,眼中閃著淚光:“對,爺爺會一直在,在這些字裡,在你們的心裡。”
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墨香還在書房裡縈繞。那本家書集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等待著未來的某一天,被下一輩人輕輕翻開。
而在那些泛黃的紙頁上,愛的溫度將永不褪色,智慧的光芒將永遠閃爍。就像墨香,雖然淡雅,卻能穿越時空,曆久彌新。
這一夜,沈硯舟在日記中隻寫了一句話:
“墨香氤氳中,我看見永恒。”
喜歡他的指尖江山請大家收藏:()他的指尖江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