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硯舟離世後的第一個春天,老宅院裡的香樟樹比往年更加鬱鬱蔥蔥。那些他生前親手照料的花草,仿佛懂得思念,開得格外絢爛。
清明時節,全家人齊聚老宅。沒有沉痛的哀悼,而是按照沈硯舟生前的願望,舉行了一場“生命慶典”。
星瀾穿著一襲素衣,在院中那棵香樟樹下朗讀她為爺爺寫的詩:
“您化作了春風在每片新葉間低語您化作了細雨滋潤著記憶的根係爺爺從未遠離他就在我們的呼吸裡在每一次心跳中繼續講述生命的故事...”
孩子們的聲音清澈而堅定,仿佛沈硯舟的精神正通過他們繼續發聲。
儀式結束後,星宇召集全家人在書房開了一個特彆的家庭會議。
“爸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族記憶的傳承。”星宇打開父親留下的遺囑,“他希望能成立一個‘家族記憶基金會’,專門用於支持家族文化的記錄與傳承。”
這個提議得到全家人的一致讚同。更令人感動的是,三個孩子主動要求參與基金會的運作。
“我會負責文字記錄,”星瀾認真地說,“把家族故事繼續寫下去。”
“我畫畫,”思源舉起他的素描本,“用圖像來記憶。”
“我拍照錄像,”思泉輕聲補充,“讓回憶動起來。”
看著孫輩們鄭重其事的樣子,沈玥的眼眶濕潤了:“爸要是看到這一幕,該有多欣慰。”
基金會的第一個項目,是整理出版沈硯舟生前未完成的《人生錦言》。令人驚訝的是,在整理遺稿時,星瀾在書桌暗格裡發現了一遝嶄新的信箋——那是爺爺在生命最後時光裡,悄悄寫給未來孫輩們的信。
給星瀾的信中寫道:“當你讀到這封信時,應該已經是個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記住,真正的美麗來自於內心的豐盈與善良...”
給思源的信裡說:“願你永遠保持動手創造的熱情,但不要忘記用心靈去感受...”
給思泉的信上寫著:“安靜是一種力量,願你在靜默中聽見世界的歌聲...”
這些穿越時空的信件,成了連接生死兩端的溫暖橋梁。
五月,星瀾迎來了她人生中第一個沒有爺爺陪伴的生日。早晨醒來時,她在枕邊發現了一個精美的木盒——是沈玥按照父親生前囑咐,在這一天交給女兒的禮物。
盒子裡是一支精美的鋼筆和一本空白日記本。扉頁上,沈硯舟蒼勁的字跡寫道:“給我的瀾瀾:用這支筆,續寫我們家族的錦繡篇章。”
這份來自天堂的禮物,讓星瀾泣不成聲。但從那天起,她開始更加認真地記錄生活,不僅寫自己的見聞,還主動收集家族其他成員的故事。
與此同時,思源和思泉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續著爺爺的教誨。
思源用木工手藝,為家族記憶基金會製作了一個精美的“故事匣子”,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把自己的記憶物品放入其中。他說:“等我們老了,這個匣子就會裝滿家族的寶藏。”
思泉則開始係統學習攝影和錄像技術,他要為家族製作一部“動態的家史”。在他的鏡頭下,星瀾伏案寫作的專注、思源打磨木器的認真、父母們工作的投入,都成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最讓人感動的是,這三個孩子自發組成了“記憶守護小隊”。每周未,他們會聚在一起交流各自的記錄成果,互相提建議,共同完善。
“我們要讓爺爺的精神永遠活著。”星瀾在小隊日誌中寫道。
盛夏時節,家族記憶基金會舉辦了首次“沈硯舟精神研討會”。出乎意料的是,除了親朋好友,還有很多通過《織錦》結識的讀者慕名而來。
一位年輕作家分享:“沈老的書讓我明白,平凡生活中蘊含著最深刻的智慧。我開始記錄自己家族的故事,才發現原來每個家庭都是一部史詩。”
一位退休教師感慨:“我受沈老啟發,在社區開辦了‘老人故事會’,讓長者們的智慧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