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殷沉墨十五歲,到了出宮開府的年紀。
兩年的時光中,他與名義上的母親許妃相處“融洽”,培養出了雙方都滿意的“母子情誼”。
離宮時,許妃對崇寧帝吹了吹枕邊風,將給殷沉墨的王府改到了宋府附近。
他也被封為慎王。
對比淑妃膝下三皇子被封為宣榮王,皇後膝下五皇子被封為禮誠王,殷沉墨的這個“慎”字,確實讓人多想。
是謹小慎微、本本分分還是君子慎獨不欺暗室,不管是哪一種,似乎都不是多麼受重視的美好寓意。
打眼一看,就知道這位七皇子在陛下心中的地位,遠遠比不過皇後嫡子和寵妃獨子。
但封王、出宮,遠離崇寧帝的眼下,本就代表了殷沉墨可以開始獨立招攬勢力。
自三皇子殷華駿二十及冠後,朝堂上關於立太子的議論就多了起來。
其中最熱門的人選,就是殷華駿與十八歲的五皇子。
他們一個最受崇寧帝看重,一個是皇後嫡子,背後又都有擁護他們的龐大的母族勢力,成功的希望在眾位皇子之間是最大的。
相比較起來,殷沉墨堪堪十五歲,年紀小,身後勢力就少了許多。
這是他的劣勢。
可有些時候,劣勢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優勢。
看重三皇子與五皇子的大臣數不勝數,再撲上去,也難以被看在眼裡。
就算最後選中的人成功上位,他們也許不過是在原位上徘徊。
若是如此,不如就做個保皇黨的純臣,比押錯寶還要安全些。
但有意向摻和儲君之位的人,誰不是野心勃勃,怎麼會甘心原地踏步。
與其做個錦上添花無關痛癢的小人物,還不如搏上一把,找個不起眼的皇子雪中送炭,搏一搏從龍之功。
當然,這個搏,是需要精心挑選對象的。
殷沉墨在上書房與武學上進步頗大,展現出了本身的能力。
再者,許妃的母族,宋棲鈺和她背後的宋太傅,都成為了他掌握在掌心中的籌碼。
由此,暗中看好七皇子投靠他的勢力並不少。
殷沉墨不再是從前那個無依無靠的可憐皇子,就算去皇宮,沒有宋棲鈺庇護,也沒人再敢對他不敬。
即便如此,他還是要緊緊地握著宋棲鈺。
比對任何人都要堅定。
不單單是宋太傅的存在,她本來對他就十分地重要。
宋棲鈺在他的手段下不斷靠近他,他也在幾年的陪伴與照顧下,本能地對宋棲鈺生起信任與依賴。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殷沉墨最先想到的人一定是宋棲鈺,無論何時會升起的想法也一定是——“我需要她”。
脫離了最初的可憐皇子與庇護者的關係後,他們之間的感情反而還更加濃烈。
比之君臣、朋友、知己等關係,都要更加深重。
殷沉墨一個誰都不相信的人,在十七歲那年,被許妃舉薦有了離京上戰場的機會時,竟然安心地將慎王府的一切事情都托付給了宋棲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