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海隅線索_錦衣異世錄之鐵血錦衣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5章 海隅線索(1 / 2)

臘月廿六,寅時初。京城仍被濃重的墨色與刺骨的寒意緊緊包裹。積雪未融,在稀落的簷燈映照下,泛著慘淡的白光。萬籟俱寂,唯有巡夜人那拖長了調子、帶著困倦的梆子聲,偶爾從極遠處傳來,更添幾分黎明前的死寂與清冷。

積水潭畔的宅院,如同蟄伏的獸,靜默無聲。然而,內院那間充作密室的淨室內,卻亮著徹夜不熄的燈火。

蘇芷晴端坐在紫檀木書案前,身姿挺拔如蘭。她已換下昨夜的便裝,穿著一身素淨的月白細布衣裙,外罩一件半舊的沉香色比甲,烏發用一根簡單的青玉簪子挽起,一絲不亂。臉上雖帶著連日操勞的淡淡倦意,但一雙明眸卻亮得驚人,如同寒夜中的星子,清澈,冷靜,專注。

案頭,油燈撥得雪亮。一方端硯,墨已研得濃稠如漆。一支小巧的狼毫湖筆,擱在青玉筆山上。旁邊,鋪著幾張特製的、遇水方顯字的密信箋。

淨室門窗緊閉,簾幕低垂,將外界的一切聲響與窺探隔絕。空氣裡,隻有她平穩悠長的呼吸聲,以及筆尖偶爾劃過紙麵的細微沙沙聲。

她沒有立刻動筆。而是微微闔上眼簾,將昨夜餘老所言,每一個字,每一處細節,都在腦海中細細梳理,反複咀嚼。

“斜紋重漿藍棉布……閩浙沿海……泉州漳州……船工漁戶……耐磨耐鹽堿……工藝獨特……京畿罕見……”

這些關鍵詞,如同散落的珍珠,在她心中串聯成一條清晰奪目的線索。餘老那權威而篤定的聲音,猶在耳畔。這不僅是一次織物鑒定,更是一次對遙遠地域、特定人群生存狀態和技藝文化的精準解讀。

片刻後,她睜開眼,目光沉靜如水。她伸出纖長的手指,輕輕提起那支狼毫筆,筆尖飽滿地蘸取濃墨,懸在紙箋上方,略一凝神,便落筆書寫。

她的字跡,並非尋常女子的簪花小楷,而是工整清勁,帶著一股難得的筋骨,如同她的人一般,外柔內剛,清晰易辨,卻又在轉折勾捺間,透著一份不容置疑的嚴謹與力量。

“煉兄尊鑒:”

開篇四個字,恭敬而簡潔。

接下來,她便以最精煉準確的語言,開始彙報。她沒有贅述請教餘老的過程,而是直切核心:

“前承重托,查驗藍縷。今已訪得高人,密鑒確悉。此物名‘斜紋重漿藍棉布’,絕非北地或官製之物。其要者有三:”

“一曰‘斜紋’。織法獨特,經緯交錯成斜向紋理,韌勁遠超平紋,極耐磨損拉扯,乃高強度勞役所需。”

“二曰‘重漿’。此乃關鍵。以閩粵特有之薯莨等物,反複浸染捶打,成漿極厚,使布質硬挺板實,功效在於防水、耐鹽、抗腐,專為抵禦海上潮濕鹹風之侵蝕。工藝繁複,非比尋常。”

“三曰‘藍染’。雖用靛青,然閩浙所產質優,兼與重漿工藝相合,色澤沉勻深入肌理,久用不退,反生油亮光澤,帶有濱海獨特之風土氣息。”

寫至此處,她筆鋒一頓,另起一行,字字清晰地寫下結論:

“綜上,此布乃閩浙沿海船工、漁戶、碼頭力夫等慣用衣料尤以泉、漳為著。其織造、漿染之法,皆為適應當地特有之海洋環境而生,於京畿乾燥之地,既無此需,亦極罕見,幾無流傳。”

然後,她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語氣慎重而肯定:

“據此推斷,身著此布者,必與東南海運、漕運之事密切相關,或近期曾活躍於濱海之地。此線索,或將案中人之來路,指向千裡之外之海隅。其事體之牽連,恐已超出京畿一隅,深不可測。”

最後,她簡要提及:“鑒定者乃退隱之大匠,品性可信,已嚴令守密。兄處但放寬心。”

通篇密報,條理清晰,證據確鑿,推理嚴謹,既有客觀描述,又有專業判斷,將一項技術性鑒定,提升到了指向案件核心的戰略高度。寥寥數百字,卻重逾千鈞。

寫罷,她輕輕吹乾墨跡,又仔細檢查一遍,確認無誤後,將信箋按照特定方式折疊,放入一個窄小的防水油布袋中。接著,她取出一小撮特製藥粉,溶於清水,用乾淨毛筆蘸取,在信箋背麵空白處,看似隨意地塗抹了幾下。藥水乾後,痕跡消失無蹤。此乃雙重加密,唯有沈煉知曉用何種藥水顯影。

封緘,加蓋一枚小巧的、不具名的花押印章。

“吳媽。”蘇芷晴低聲喚道。

一直守在門外廊下的老仆婦應聲輕輕推門而入。

“立刻讓阿成來一趟。”蘇芷晴吩咐道,阿成是吳媽的兒子,那個機靈可靠的少年。

不多時,少年阿成悄步進來,臉上還帶著睡意,但眼神清明。

蘇芷晴將密封好的油布包鄭重交到他手中,目光嚴肅地看著他:“阿成,此物,關乎你沈叔的性命安危。你即刻出發,依舊按老規矩,‘鏈馬’傳遞,人歇物不歇,務必在明日此時之前,送達永陵署衙沈爺手中。路上若有任何異常,寧毀此物,不可落入他人之手!明白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