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科技行業交流會,在本市一家星級酒店的會議廳舉行。陳序穿著一身得體的深色西裝,提前十分鐘到達會場。他此行目標明確——找到趙知遠。
會場裡已經聚集了不少人,衣香鬢影,觥籌交錯。大多是本地科技公司的管理者、投資人,還有高校的研究人員。陳序拿了杯香檳,目光如同精準的雷達,在人群中搜索著那個記憶中略顯孤僻的身影。
他很快就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目標。趙知遠穿著有些過時的西裝,獨自站在落地窗前,望著外麵的車流,與周圍熱鬨的寒暄氛圍格格不入。他手裡端著的不是酒,而是一杯清水。
陳序沒有立刻上前,而是先觀察了片刻。此時的趙知遠,眉頭微蹙,眼神裡帶著技術人員常有的專注,但更深處,則是一種難以融入環境的落寞和一絲不被理解的鬱結。
前世,陳序是在趙知遠聲名鵲起後才試圖接觸,但為時已晚。這一世,他要在這顆明珠蒙塵之時,便將其拭亮。
他調整了一下呼吸,端著酒杯,自然地走了過去。
“趙工?久仰大名。”陳序在趙知遠身邊站定,語氣溫和,帶著恰到好處的尊重。
趙知遠明顯愣了一下,疑惑地轉過頭,打量著眼前這個氣度不凡的陌生人。他並不認識陳序。“您是……?”
“序言科技,陳序。”陳序遞上自己的名片,態度誠懇,“偶然拜讀過您之前發表的那篇關於移動設備功耗優化的文章,見解非常獨到。”
趙知遠眼中閃過一絲驚訝,接過名片,語氣依舊帶著戒備:“一篇舊文而已,陳總過獎了。”他似乎不習慣這種商業場合的恭維。
陳序並不在意他的冷淡,將目光也投向窗外,仿佛隨口閒聊:“現在的智能終端,功能越來越強,但電池技術卻進展緩慢。功耗,確實是製約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
這句話,精準地戳中了趙知遠一直在思考和困擾的核心問題。他看向陳序的眼神少了幾分疏離,多了幾分探究:“陳總也關注這方麵?”
“不僅僅是關注,”陳序轉過頭,正視著他,眼神銳利,“我認為,未來誰能解決功耗和續航的痛點,誰就能掌握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這個判斷,在2008年聽起來有些超前,卻與趙知遠內心不謀而合。他忍不住多說了幾句:“是的,但現有的芯片架構和電源管理方案,效率太低。需要從底層進行優化,甚至……重構。”
他的語氣變得興奮起來,但隨即又黯淡下去,自嘲地笑了笑:“不過,這種投入大、周期長的基礎研究,現在沒幾家公司願意做。大家都喜歡短平快。”
這話裡,帶著明顯的懷才不遇的憤懣。陳序知道,機會來了。
他沒有立刻拋出橄欖枝,而是順著趙知遠的話說:“短平快能賺一時的錢,但築不起高的壁壘。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往往就藏在這些‘不願意’做的苦功夫裡。”
就在這時,會場中央傳來一陣喧嘩。原來是一位知名投資人正在高談闊論,認為現階段移動互聯網的重點應該是“快速複製國外模式,搶占市場”。
趙知遠聽著,眉頭越皺越緊,低聲嘟囔了一句:“隻學皮毛,不修內功,遲早要摔跟頭。”
聲音雖小,但陳序聽得清清楚楚。他心中暗喜,知道趙知遠與那些浮躁的投機者根本不是一路人。
“趙工說得對。”陳序表示讚同,聲音不大,卻清晰有力,“沒有硬核技術支撐的商業模式,如同沙上築塔。”
他舉起酒杯,向趙知遠示意:“很高興今天能認識您。希望以後有機會,能深入聊聊技術。”
趙知遠看著陳序,這個第一次見麵就能理解他技術理念的企業家,與周圍那些隻談商業模式和估值的人截然不同。他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拿起水杯,與陳序輕輕碰了一下。
“我也很高興認識陳總。”這一次,他的語氣裡多了幾分真誠。
交流環節結束,主辦方開始安排嘉賓入席。陳序沒有再多說,隻是禮貌地點頭告彆,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他知道,種子已經播下。接下來,需要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讓它生根發芽。
而趙知遠站在原地,看著陳序離去的背影,又低頭看了看手中的名片,若有所思。
“序言科技……陳序……”他喃喃自語,將名片小心地放進了口袋。
喜歡重生之逆轉商途:從破產到執掌風請大家收藏:()重生之逆轉商途:從破產到執掌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