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隨手翻閱起來,起初隻是漫不經心,看著看著,目光卻漸漸凝住,眉頭不自覺地微微蹙起。
他手中正拿著一篇題為《東瀛風物誌》的文章,文筆頗為華麗,描繪了東瀛的櫻花、茶道、武士精神。
字裡行間充滿了讚美與向往之情,將其描繪成一個“禮樂昌盛、民風淳樸”的海外仙邦。
“這篇文章……是何人投稿?”
何明風抬起頭,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凝重。
葛知雨湊過來看了一眼稿子,搖了搖頭:“不太清楚,稿件多是匿名或使用筆名。”
“不過最近確實收到了好幾篇關於東瀛的文章,寫得都挺不錯的,見解獨到,文采斐然。”
“我和哥哥商量著,覺得是拓展大家眼界的好稿子,已經刊發了兩篇在咱們最新的《玉饌錄》上了。”
“麼了,有什麼問題嗎?”
何明風心下微微一沉。
藤原信的臉瞬間浮現在他腦海中。
此人自入京以來,四處結交文人士子,高談闊論。
如今這文社之中又悄然興起這般推崇東瀛的風氣,難道隻是巧合?
他沉吟片刻,開口道:“我覺得,這類稿件還是慎重些為好。”
“東瀛畢竟離得遠,有些東西沒有查證過,如此不加辨彆地一味褒揚,恐有不妥。”
葛知衍不以為然地擺擺手:“明風,你如今在翰林院,怎麼也學得這般謹小慎微了?”
“如今朝廷不是也鼓勵與海外諸邦交流嗎?”
“前些日子還有高麗、琉球的使團來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說了,我堂堂天朝上國,胸懷四海,刊發幾篇介紹異域風情的文章,正好彰顯我朝兼容並包的氣度,與那些海外小國,又有什麼好計較的?”
葛知雨也附和道:“是啊,何公子。我覺得這些文章寫得挺有意思的,讓我們知道了不少海外的新鮮事呢。”
“難道隻許他們來學我們的文化,就不許我們了解他們的風物嗎?”
何明風看著葛家兄妹不以為然的神情,知道一時難以說服他們。
他們生於太平盛世,長於書香門第,心中自有天朝上國的驕傲與自信。
很難理解他心中那種隱約的不安。
這並非簡單的文化交流,藤原信此人,以及這些突然湧現的、風格相似的文稿,背後或許隱藏著更深的目的。
是一種溫和的、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
但他沒有確鑿的證據,僅憑直覺難以取信於人。
他隻能將那份疑慮暫時壓下,點了點頭:“你們說得也有道理。隻是刊發時,編選需得更加審慎,最好能加些按語,以正視聽。”
他又與葛家兄妹聊了些彆後閒話,問及葛夫子身體,葛知衡的近況,氣氛漸漸重新活絡起來。
何四郎也被葛知衍拉著說了幾句話,情緒似乎好轉了一些。
送走葛家兄妹後,何明風獨自站在庭院中,夜風微涼。他回頭看了看屋內,何四郎已經不在廳中,想必是回房了。
鄭榭和鄭彥正在指點何三郎認字。
何明風隻覺得今日疲憊至極,收拾一番後就沉沉睡去了。
第二日一早,何明風照例去了翰林院當值。
還沒開始翻閱史料,忽然在一旁的王珩忽然開口了。
“說起來,何修撰可知為何李大人要將你安置在此處?”
喜歡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請大家收藏:()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