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穿著一件竹夾桃色夾襖,坐在窗邊的軟榻上,忍不住期待地看向窗外。
自她再次進宮,還沒有見過知雨妹妹。
這次幫陛下辦事兒,終於有機會又見到好姐妹了,讓她怎麼能不期待?
沒過多久,郭萍終於聽到院子傳來了動靜,轉眼就見葛知雨提著裙角走進來。
連忙起身笑道:“知雨妹妹,可算把你盼來了。”
葛知雨行過禮,在對麵的椅子上坐下,接過宮女遞來的茶,好奇道。
“娘娘召我入宮,可是有要事?”
郭萍捧著茶盞,指尖輕輕摩挲著盞沿,語氣溫和卻帶著幾分鄭重。
“陛下近來聽聞宮外士子都在討論東瀛文化,甚至有人覺得東瀛文化優於中原,心裡雖覺得此風需糾,卻又不想讓朝廷官方出麵。”
郭萍壓低了些許聲音:“畢竟大盛是天朝上國,若為這點事興師動眾,反倒顯得我們氣量小。”
葛知雨眼睛一亮,瞬間明白了:“娘娘的意思是,想讓《玉饌錄》開辟個專欄,登些駁斥藤原信、闡揚中原文化的文章?”
近來《東瀛風雅鈔》越傳越廣,連她的《玉饌錄》都少了些年輕士子的投稿,她原本就在想要怎麼辦。
現在倒是有人給她指明了條路子。
“正是。”
郭萍點頭,將一疊紙推過去。
“這是我讓人整理的,近來清流官員寫的駁斥文章,雖有些流於空泛,但也有幾篇說得在理。”
“你看能不能從中選些,再約些有學識的士子寫新稿,開辟個‘華夷辯’專欄。”
“讓大家好好說說中原文化的好。”
說著,郭萍微微一笑:“不用急著打壓,隻消把道理講透,士子們自然能分清是非。”
葛知雨拿起紙翻看,見其中一篇提到“中原文化講‘和而不同’,非東瀛‘非此即彼’可比”,眼睛更亮了。
“娘娘放心,這事我定然辦好!”
“明日我就安排專欄,約相識的幾位公子寫篇開篇。”
她瞬間想到了何明風,然後耳尖有些紅,抿嘴一笑:“我看不如找何編修,他可是狀元,學問好,定能把道理講得透徹。”
兩人又細聊了些專欄的細節。
比如選稿要重史實、輕批判,多舉先帝時期的例子,少做空洞的道德指責。
葛知雨一一記下。
說完這件正事兒,兩個人又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聊了大半天,等夕陽漸漸落下去。
郭萍才依依不舍地讓葛知雨離開了。
等葛知雨走出皇宮時,夕陽正斜斜地照在宮牆上。
她心裡此刻滿是乾勁。
這場文化較量,《玉饌錄》絕不能輸。
……
而此時的城外的茶寮中,正圍著一圈年輕士子。
藤原信站在茶寮中央的高台上,手裡舉著本《東瀛風雅鈔》,聲音洪亮。
“諸位請看,東瀛的‘物哀’,是見櫻花凋零而感生命之美。”
“東瀛的‘忠君’,是為君主赴死而無半分猶豫。”
“反觀中原,見落花隻說‘來年再開’,失了直麵消逝的勇氣。”
“官員遇事先思退路,少了以身殉道的純粹。”
“這便是東瀛文化的優越之處!”
台下的有幾個人聽得連連點頭,紛紛附和:“先生說得對,中原文化確實太過保守了!”
角落裡,何明風端著杯茶,靜靜聽著,眉頭微蹙。
他今日特意來,就是想看看藤原信到底在宣揚什麼。
這一聽,才知對方竟是刻意割裂中原文化,隻挑表麵瑕疵,卻避而不談中原文化的包容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