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混康以無上威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為大宋劃下了北抵冰海、西接大荒的萬裡疆域。這前所未有的廣袤版圖,在帶來無上榮耀與戰略優勢的同時,也給汴京的統治核心帶來了一個空前棘手的難題:如何有效統治這片地廣人稀、族群眾多、文化迥異的龐大疆土?
在過去,單純依靠軍事占領和強製同化的手段來治理東瀛,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也不儘如人意。如果將這種方式應用於麵積比海東大百倍的北疆和西陲地區,那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癡人說夢。
經過禦前多次激烈的辯論,各種觀點和意見相互碰撞、交鋒。最終,在朱熹所倡導的“王道仁政”理念以及劉混康所提出的“天道平衡”思想的共同影響下,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政策被確定下來。
這項政策被命名為“民族大融合,道器分途”,它是一個宏大的國家戰略,旨在通過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同時強調道德和器物的分離,即注重精神層麵的引導和物質層麵的發展。
徽宗皇帝親自下詔,將這一政策頒布天下,要求各級官員和民眾共同努力,積極推動民族大融合的進程。這一詔令的頒布,標誌著國家對民族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也為未來的國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政策核心:融與限
此政策包含兩大相輔相成的核心:
1.民族大融合:
文化共尊,潛移默化:不再強行滅絕或貶低異族文化,而是承認其部分合理性,但以中原文化為“主流”和“高階”進行引導。設立“萬族文庫”,收集、整理、翻譯各民族文化典籍,但闡釋權掌握在宋儒手中,將其納入“天理”框架下理解。鼓勵各族精英學習漢文、經典,參加科舉,但考題均需體現儒家價值觀。
血脈交融,鼓勵通婚:頒布《鼓勵華夷通婚令》,對與中原人通婚的歸化族群給予賦稅減免、子女優先入學等優待,旨在從血緣上淡化界限,培育“新宋人”認同。
信仰導流,納入體係:仿效海東處理神道之法,對北方薩滿、西域祆教等信仰,由劉混康及道家高人出麵“考校”,將其崇拜的自然神靈、祖先英靈解釋為“天地正氣”或“山川精靈”的顯化,逐步納入以“天理”為至高神、道家科儀為框架的新祭祀體係之中。
2.限製科技過度發展:
確立“重道輕器”國策:明確宣布,國家根本在於“道”天理、仁政、人倫),而非“器”奇技淫巧、機械造物)。認為過度追求器械之利,會使人沉迷外物,迷失本心,滋生奢靡與爭鬥,反損天地和氣,動搖國本。
管控關鍵技藝:將“大有”能量槍及其相關技術、大型攻城器械圖紙、精密航海技術、部分高爐冶煉法等列為“禁術”,由朝廷工部與劉混康直轄的“天工院”共同嚴密管控,嚴禁民間研究、仿製、傳播。
引導研究方向:官方主導的科技研發,重點轉向農業水利改良、醫藥普及、天文曆法修訂等直接服務於“安民”、“順天”的領域,而對於可能極大改變力量對比或社會結構的“危險”技術,則有意延緩或封存。
二、根本目的:修性命,契天網
這一“融”與“限”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目的,源於對“無無能量網”和“深紅真罡”的更深認知。
朱熹在解釋此政策時,對徽宗及重臣言道:“夫治國如修其身。筋骨皮肉喻各族、各地)需調和一體,氣血需暢通喻政令、文化交融),然根本在於‘元神’喻道德、心性)之凝練。若隻顧強健筋骨發展器械),而元神萎靡,則終為行屍走肉,乃至走火入魔。”
劉混康則從宇宙能量角度闡釋:“過度依賴外器,猶如幼兒舞巨斧,未傷敵先傷己,更會擾亂天地氣機,阻礙靈性感知。唯有限製外器之誘,引導萬民向內探求,方能更清晰地感應‘無無能量網’之存在,逐步引導、煉化深紅真罡,提升個體乃至族群之生命層次。此乃‘損有餘器)而補不足道)’,合於天道。”
他們認為,一個不再過度依賴外在科技、內心趨於寧靜、認同統一價值觀的龐大人口基數,更能與那玄妙的“無無能量網”產生和諧共鳴,更能滋養和壯大融合了鐵木真英雄氣的“深紅真罡”。這億萬生靈的精神能量與生命潛能,才是大宋未來真正的、無可估量的戰略資源與力量根基。
三、推行與微瀾
詔令下達,天下反響不一。
中原腹地,士林大多擁護,認為此乃回歸三代之治、彰顯王道正途。許多工匠則感到失落與不解,但懾於朝廷法令,隻能將精力轉向官方允許的領域。
在新附的北疆西陲,政策則引起了複雜的變化。部分部落首領樂於接受通婚優待和文化尊重,開始主動向宋靠攏。但更多習慣了弱肉強食、崇尚武力的部族,對限製武器發展深感不滿,隻是畏懼大宋軍力尤其是能量武器)和劉混康的威懾,暫時隱忍。
而在無形無相的層麵,隨著政策的逐步推行,尤其是對科技欲望的有意壓製和對心性修養的提倡,那籠罩四極的“無無能量網”似乎真的變得更加“清澈”和“活躍”,其中流淌的深紅真罡,也仿佛因億萬生靈心念的微妙轉變,而少了幾分躁動,多了幾分沉凝與恢弘。
徽宗立於宮闕之高,俯瞰著這正在被重新塑造的龐大帝國,心中充滿了混合著帝王野心與探究天道的好奇。他知道,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是以江山社稷為爐,以億萬民魂為藥,意圖煉出一顆超越曆代王朝的“金丹”。這條路能否走通?強行限製“器”的發展,是否會抑製文明的活力?那被寄予厚望的“道”與能量網絡,又是否能如預期般支撐起這萬裡疆域?一切,都籠罩在未來的迷霧之中。但毫無疑問,大宋這艘巨輪,已經堅定地駛向了一條迥異於以往任何時代的航路。
喜歡林衝君請大家收藏:()林衝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