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
顧言坐在書房的落地窗旁,指尖劃過筆記本電腦的觸控板,屏幕上是《赤伶》的完整音頻文件。
從編曲時反複調整的京胡前奏,到錄製時精益求精的戲腔段落,每一個細節都浸透著他對傳統戲曲的敬畏與創新的思考。
顧言想起昨天去華夏戲劇院,在那創作並演唱了《赤伶》,得到了張團長讚歎,顧言免費了版權,這不回來就重新錄製。
緊接著,他點開浪博客戶端,指尖在鍵盤上敲擊,每一個字都帶著沉甸甸的真誠:
【顧言v:國慶尾聲,借《赤伶》與諸位相見。
戲腔婉轉藏華夏風骨,旋律悠揚承民族魂魄——華夏戲曲從不是博物館裡蒙塵的標本,而是能與流行共振、和時代同頻的活態傳承。
寫這首歌時,總想起在清河村聽柳子戲的午後,想起老藝人說“戲要唱給懂的人聽,更要唱給未來的人聽”。
願這一曲《赤伶》,能讓更多人聽見京劇,看見傳統藝術裡流淌的文化底氣。守住戲曲,就是守住我們血脈裡的根。華夏戲劇院】
配圖是一張他在錄音室和京劇老藝人的合影。
老人握著京胡,他拿著樂譜,兩人對著鏡頭笑得溫和,背景裡還能看見貼滿便簽的編曲手稿。
浪博發布的瞬間,評論區就像被投入了一顆石子,瞬間激起千層浪。
“言神發新歌了!還是和戲曲相關的!我先衝了!”
“剛聽完《如願》又來《赤伶》,顧言你是住在錄音室了嗎?”
“華夏戲劇院快出來互動!我已經搬好小板凳了!”
不到十分鐘,華夏戲劇院的官方浪博就出現在評論區頂端,回複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
【華夏戲劇院v:致謝顧言先生免費贈送《赤伶》一曲,以流行之形載京劇之魂,在新時代有了新的回響。
我們定不負所托,守好京劇這枚國家瑰寶,既傳老戲的魂,也創新唱的形,讓粉墨登場的故事,能被更多年輕人聽見、看見、愛上。
附:已將《赤伶》納入我院“戲曲新唱”推廣計劃,後續將聯合各地京劇院團,推出舞台版演繹,敬請期待!】
這條回複剛發出,就像按下了多米諾骨牌的開關——《人民日報》官方賬號率先轉發,配文擲地有聲:
【人民日報v:【一曲《赤伶》,唱出傳統新聲】當流行旋律撞上京劇韻白,當年輕創作觸碰民族根脈,我們看見文化傳承的另一種可能,不是複刻過去的模樣,而是讓傳統在創新中“活”起來。
顧言的《赤伶》,沒有把京劇當“噱頭”,而是真正吃透了西皮二黃的韻律,讓戲腔與流行和聲無縫銜接。從“嫋嫋炊煙”的田園情,到“粉墨登場”的戲曲魂,他始終以音樂為筆,書寫著華夏文明的鮮活與厚重。華夏戲曲創新傳承傳統與時代的雙向奔赴】
緊隨其後的是新華社,文字裡滿是對文化自信的肯定:
【新華社v:從《稻香》裡的“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到《將進酒》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到《赤伶》裡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顧言的音樂始終帶著強烈的民族印記。
《赤伶》最難得的,是讓年輕群體讀懂了戲曲裡的家國情懷——原來京劇不止有“咿咿呀呀”的慢,還有能戳中人心的故事與力量。這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我們的傳統,從不怕與時代碰撞。】
共青團中央等官方賬號陸續轉發,顧言赤伶京劇新唱破圈等詞條以雷霆之勢衝上熱搜,後麵清一色跟著鮮紅的“爆”字。
樂壇的反應更是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