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見無人再公開反對,便對侍立一旁的顧雍道:“顧卿,你即刻告知鄧芝,朕原則上同意其條款。然,細節仍需斟酌。”
他目光銳利,開始為江東爭取最後的麵子和實惠:
“第一,夷陵之事,可依當前控製線暫歇,然和約正文中,不必明確書寫歸屬,以免刺激軍民。”
“第二,戰俘交換,需儘快進行,且蜀方需保證我被俘將士安然無恙。”
“第三,互市可開,然地點、規模、稅賦,需詳細規定,尤其要防止蜀錦衝擊我江東織造!”
“第四,共同抗魏,心照不宣即可,絕不可形諸文字!”
最後,孫權眼中閃過一絲精明,補充了至關重要的一條:“第五,此番釁端,雖起因複雜,然終究導致兩國交兵,生靈塗炭。為表歉意及補償我軍出兵損耗,蜀漢需支付黃金五千兩,蜀錦萬匹,作為‘贖城之費’,此事方可了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贖城費”的名義極為刁鑽!
既避免了直接承認戰敗賠償的屈辱,又實實在在為江東挽回了一些經濟損失,保全了麵子,裡子也沒丟太多。可謂老辣至極。
顧雍心領神會:“臣,明白!必據理力爭!”
最後的談判與落定
接下來的談判,雖然依舊有爭論,但基調已定,進程大大加快。
鄧芝接到諸葛亮的密令,核心是儘快達成協議,對於一些非原則性問題,可以靈活處理。
對於孫權提出的“贖城費”,鄧芝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後,最終“勉強”答應。
這看似是東吳的勝利,實則仍在諸葛亮的算計之內。
用這些財物,買來東線的徹底穩定和孫權的簽字畫押,為劉備的病體康複和國內整備爭取時間,是完全值得的。
最終,一份名為《吳蜀罷兵睦鄰條約》的文書正式擬定。其主要內容如下:
1.雙方自即日起罷兵,以當前實際控製線為界,停止一切敵對行動。
2.分批交換所有戰俘。
3.開放夷陵、江陵等指定口岸進行互市,稅賦細則另定。
4.蜀漢支付東吳黃金三千兩、蜀錦八千匹,作為“補償”。
5.雙方“一致譴責”曹魏篡漢之逆行,約定“共同維護漢室正統”。
至於共同抗魏的軍事默契,則僅存在於孫權、諸葛亮等極少數人的心中和那份秘密備忘錄上。
盟誓儀式再次舉行。
這一次,雙方的臉上都多了幾分公式化的笑容,少了幾分劍拔弩張。
鄧芝帶著簽署好的條約文書,登船西返。
他知道,任務完成了,但肩上的擔子並未減輕。
這份用策略、實力和些許財物換來的和平,能維持多久,無人知曉。
消息傳回成都,諸葛亮長長舒了一口氣,緊繃的神經終於可以稍稍放鬆。
他立刻下令,將部分注意力從東線轉向國內政務和劉備的病情調理。
消息傳到夷陵,趙雲下令守軍提高警惕,防止吳軍最後時刻反複,但整體防務壓力驟減。
消息傳到北疆,曹丕得知吳蜀最終簽約,氣得砸碎了心愛的玉如意,卻不得不暫時按下立刻南下的衝動,繼續積蓄力量。
建業宮中,孫權看著條約文本,目光深邃。
他得到了暫時的安全和經濟補償,但失去了西出的門戶。
“劉備…諸葛亮…”他喃喃自語,“且讓你們得意一時。待朕安撫內部,化解北患…今日之失,他日必當十倍討還!”
一場席卷荊州西部、震動天下的大戰,終於暫時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然而,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絕非永恒的和平,而隻是一場更宏大風暴之間的短暫間歇。
權力的天平,因成都一張病榻的輕重而微妙搖擺著。
未來的江東,是繼續北上爭雄,還是西向雪恥?
答案,或許就藏在劉備的病情之中,藏在下一代人的成長之中。
喜歡蜀漢:從劉備腳臭開始請大家收藏:()蜀漢:從劉備腳臭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