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驃騎大將軍府。
陳到伏案疾書,麵前的絹帛上並非軍陣圖或北伐方略,而是一份關於《勸工興農,以實府庫疏》的詳細綱要。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如同一次高燒後的冷敷,讓他沸騰的熱血冷靜下來,開始從更根本、更長遠的角度審視蜀漢的強國之路。
他深知,戰爭的勝負,絕不僅僅取決於戰場上一時的謀略與勇武。強大的國力,才是支撐長期軍事行動,乃至實現“克複中原”宏願的堅實根基。而國力源於何處?源於倉廩充實的糧食,源於技藝精湛的工匠,源於商貿流通的財富,更源於那萬千黎民百姓的生機與活力。
“白毦兵再銳,元戎弩再利,若無後方源源不斷的糧草軍械,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陳到放下筆,喃喃自語。他的目光越過窗欞,仿佛看到了將作院裡那日夜不息的爐火,以及爐火中錘煉出的、遠超這個時代水平的“章武鋼”和精良軍械。
一個念頭在他心中愈發清晰:這些因軍事需求而催生出的技術突破,絕不能僅僅局限於軍營之中!它們應該,也必須,為提升整個蜀漢的國力服務!
數日後,丞相行營。
諸葛亮仔細閱讀著陳到呈上的奏疏,時而凝神思索,時而微微頷首。奏疏中,陳到詳細闡述了“技術擴散”的構想:
核心主張:在確保軍事核心技術如元戎連弩精密結構、白毦兵特殊裝備工藝、章武鋼最尖端冶煉法等)嚴格保密的前提下,將有選擇性地、分步驟地將部分已成熟或次一級的非核心軍工技術,通過有償授權或無償指導的方式,推廣至民間手工作坊及廣大農村。
具體措施:
1.農具革新:將曲轅犁的製造圖紙、水力鼓風機的簡化模型、以及利用“章武鋼”次品料或普通精鐵打造更加堅固耐用鋤頭、鐮刀的技術,由各郡縣工官負責,向轄內鐵匠鋪和農戶推廣。
2.工具普及:將標準化度量衡器具源於軍工生產的需要)、改良後的木工工具如更鋒利的刨、鑿、鋸)的製作方法,傳授給民間工匠。
3.工藝下沉:將部分相對簡單的金屬熱處理、防鏽處理工藝源於兵器保養),應用於民用鐵鍋、剪刀、犁鏵等產品的製造,提升其使用壽命。
4.管理模式:建議由官府主導,設立“工師”職位,負責技術指導與質量監督;對於采納新技術的作坊,初期給予稅收減免或原料優先供應等優惠;對於成效顯著者,可由官府出資收購其部分產品,或授予“官準”標識,鼓勵良性競爭。
預期目標:
·農業:提升耕作效率,增加糧食產量,解放部分勞動力。
·手工業:提升民用產品質量,刺激民間工匠創新,形成特色產業如蜀錦之外的鐵器、工具)。
·商業:優質民用產品可內銷亦可外銷在控製下),增加稅收,活躍經濟。
·軍工:民間工藝水平整體提升後,戰時可更快動員、轉化生產能力,為軍隊提供更優質的後備物資。同時,將作院可專注於更高端的技術研發,形成軍民良性互動。
·民心:讓百姓切實感受到國家強盛帶來的生活改善,增強歸屬感與凝聚力。
陳到在奏疏最後寫道:“……臣嘗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今我將作院之‘漁’,若隻藏於深院高牆,則其利有限。若散於民間,使百工得法,萬民受惠,則涓涓細流,終成江海。此所謂‘藏技於民,則國用不匱’之長遠之道也!昔日秦以耕戰立國,今我大漢,當以‘技’輔‘耕’‘戰’,方能根基永固!”
看到“藏技於民,則國用不匱”這八個字,諸葛亮眼中驟然爆發出明亮的光彩!他猛地一拍案幾並非憤怒,而是激動):“妙!妙極!叔至此言,真乃治國安邦之良策!直指根本!”
他站起身,在室內快速踱步,羽扇輕搖的速度明顯加快,顯示出內心的不平靜:“我一直思慮,如何能讓我季漢國力持續增長,以支撐北伐大業。僅靠成都平原之富庶與南中礦藏,猶嫌不足!若能將軍工之利,反哺於民,使農人耕者有其利器,工匠造者有其良法,則民富而國強,軍需自然充盈!此策若行,不亞於十萬精兵!”
他立刻召來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將陳到的奏疏傳閱。
蔣琬看後,撫須沉吟:“大將軍此策,立意高遠。然……將軍工技術擴散民間,是否會致使機密外泄?若被魏吳細作竊取,豈非資敵?”
費禕也道:“文偉公所慮甚是。且民間作坊水平參差,恐難以掌握精良技術,若粗製濫造,反而敗壞名聲。”
陳到早已料到會有此疑問,從容答道:“蔣公、費公所慮,皆在情理。故而奏疏中明確,‘非核心’與‘嚴格保密’為前提。例如,我等推廣的,是簡化版的曲轅犁,而非井闌衝車;是普通精鐵農具鍛造,而非章武鋼核心秘法與元戎弩機括。此其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頓了頓,繼續解釋:“其二,可設立準入與監督機製。欲學習新技術之作坊,需向官府登記,由‘工師’考核其資質,並定期檢查。技術資料由官府控製,不得私自抄錄外傳。產品需達到標準,方可使用‘官準’標識,劣質者取締資格乃至罰沒。如此,既可保證質量,亦可最大限度防止技術流失。”
“其三,”陳到目光炯炯,“即便魏吳偶得一二簡化技術,其國整體工匠水平、組織能力、資源調動,亦難與我係統性推廣相比。我此舉意在提升我整體國力根基,此消彼長之下,優勢仍在我方!且技術本身亦會不斷進步,我將作院仍在研發更新、更優之法,無需過分擔憂。”
董允主管宮中和官員監察,對民生較為關注,他點頭道:“下官以為,大將軍此策利大於弊。若能令百姓用上更鋒利的鐮刀,更省力的犁具,則秋收可增,民力可舒,此乃穩固人心之實政也。”
諸葛亮見核心幕僚基本達成共識,當即決斷:“好!既然利弊已然明晰,便當雷厲風行!此事便由叔至總攬,蔣琬、費禕從旁協助,董允負責監督地方官吏執行,不得借機盤剝百姓!即刻從漢中、蜀郡選取數縣試點,待成效顯著,再推廣全國!所需錢糧、人員調配,一應優先!”
“臣等領命!”眾人齊聲應諾。
在諸葛亮的全力推動下,這項名為“工授於民”的政策,開始在以漢中為核心的幾個試點郡縣悄然展開。
南鄭城外,一處官營鐵匠坊旁,新掛起了“農器改良所”的牌子。幾名從將作院來的老工匠,正在向數十名招募來的民間鐵匠和農戶代表,講解曲轅犁的構造原理和打造要點。圖紙掛在牆上,實物擺在院中,工匠們手把手地教導如何彎曲犁轅、調整犁評。
起初,這些民間匠人還將信將疑,但當他們親手嘗試,發現這“彎木頭”確實比直轅犁省力靈活得多,並且官府承諾,首批試製的合格犁具,將由官府按價收購時,熱情頓時被點燃了。
梓潼郡的一個山村,郡裡派來的“工師”帶著簡化版的水力翻車筒車)模型,在裡正和鄉老的陪同下,考察村邊溪流的地勢。經過測算,選定了一處水流較急的河灣。“工師”指導村民如何搭建木架,安裝葉片和竹筒。當清澈的河水被那自行旋轉的筒車源源不斷地提上高坡,流入乾涸的田地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老農撫摸著濕潤的泥土,激動得老淚縱橫:“神器!真是神器啊!往後,再也不用看著坡上的好地乾瞪眼了!”
成都錦官城附近,幾家較大的私人織錦作坊,獲準學習一種新的絲線整理和染色固色技術源於軍旗、號衣染色工藝的改良)。雖然核心的提花技術和獨特染料配方仍被嚴格保密,但這已足以讓他們織出的錦緞色彩更加鮮豔持久,次品率下降,在與其他地方包括魏吳)的錦緞競爭中,優勢更加明顯。
陳到也並未忘記他的白毦兵。他下令,白毦兵在野外拉練、測繪地形時,若有閒暇,需協助當地百姓勘探小型水利如尋找合適築壩地點)、指導簡單的築路技巧如夯實路基)。這既鍛煉了士兵的工程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改善了軍民關係,將“技術”的恩惠,以最直接的方式播撒出去。
當然,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有匠人試圖偷學更精密的軍工技術而被查處;有地方官吏想借此攤派勒索,被董允派出的巡查使嚴懲;也有農戶因循守舊,不願嘗試新農具……但在朝廷堅定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下,這些問題都逐步得到解決。
數月之後,試點地區的成效開始顯現。
漢中平原上,使用新式犁具的田地,秋收時畝產普遍有了半成到一成的提升。利用筒車灌溉的坡地,首次種上了水稻。民間鐵匠鋪打出的鋤頭、菜刀,質量明顯優於以往,甚至開始有小商人收購,販往南中等地。成都的蜀錦,在保持了原有精美圖案的同時,色彩更加奪目,在商路上更受歡迎。
府庫的稅收,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繁榮而有了穩定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一種重視技術、鼓勵創新的風氣,開始在蜀漢境內悄然形成。
丞相府內,諸葛亮看著各地報上的試點總結,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發自內心的欣慰笑容。他對陳到說道:“叔至,昔日你獻上元戎弩、白毦兵,乃強我之矛與盾。今日你推動這‘技術擴散’,乃是強我之筋骨氣血!有此根基,何愁大業不成?”
陳到謙遜道:“此乃丞相運籌帷幄,諸位同僚齊心合力之功。到隻是順勢而為。”他心中明白,這“技術擴散”的種子已然播下,它所帶來的國力提升,將是持續而深遠的。這不僅僅是為了下一次北伐,更是為了打造一個真正強盛、根基牢固的季漢。
藏技於民,潤物無聲。當軍用的鋒芒轉化為民生的厚度,蜀漢這台戰爭機器,便擁有了更加澎湃而持久的心臟。下一次北伐的號角,將在更加豐饒的土地和更加富足的民力支撐下,吹響得更加雄渾有力。
喜歡蜀漢:從劉備腳臭開始請大家收藏:()蜀漢:從劉備腳臭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