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尚未散儘的巴州城頭,巨大的“張”字纛旗在暖風中獵獵作響。城池雖破,秩序已定,但百廢待興。
劍州尚在明廷手中,保寧府西北門戶未閉,然已不足為懼。
此刻,比攻城略地更緊要的,是將巴州這顆新釘下的楔子,牢牢夯入川東大地,使其成為新政穩固的基石,而非無根的浮萍。
翌日,巴州府衙大堂,張行高坐主位,兩側是林勝武、趙黑塔、王自九、張順等將領,以及匆匆趕來的保寧知府陸夢龍。
“巴州初定,百廢待興。當務之急,是選賢任能,推行新政,使民心歸附,根基穩固!”張行聲音沉穩,目光掃過堂下,“李茂才!”
“屬下在!”原保寧府通判李茂才出列。此人年約四旬,麵容清臒,在保寧推行新政時以乾練務實著稱,尤其擅長梳理政務、安撫地方。
“命你為巴州知州,全權署理州務!即刻清點府庫、戶冊,接管州縣衙門,發布安民告示,按保寧、南江成例,
推行清丈田畝、廢裡甲、設學堂諸項新政!我要巴州,迅速成為第二個南江!”
“屬下領命!必不負將軍重托!”李茂才躬身,聲音透著沉穩與決心。
“孫文博!陳平安!”
“屬下在!”閬中縣丞孫文博、蒼溪縣丞陳平安同時出列。
這兩人皆是新政中湧現的乾吏,孫文博精於農桑水利,陳平安則長於治安刑名。
“命孫文博為通江知縣,陳平安為南江知縣!此二縣乃巴州糧倉與門戶,新政根基之地,不容有失!爾等需與李知州同心協力,儘快撫平戰亂,讓新政落地生根!”
“屬下遵命!”二人齊聲應諾,眼中閃爍著被重用的激動與責任。
“趙文謙!”
“卑職在!”昭化知縣趙文謙上前一步。他本是舊朝舉人出身,但在昭化任上目睹新政實效,又親曆流民安置、水利興修,早已心折,辦事勤勉公正。
“擢升你為保寧府通判,輔佐陸知府,協理保寧府全境新政推行,並統籌與巴州、南江、通江之錢糧物資調配!保寧乃新政根基,萬不可鬆懈!”
“卑職謝將軍提拔!定當竭儘全力!”趙文謙深深一揖,聲音帶著感佩。
“至於通江、南江縣衙佐官空缺…”張行目光轉向陸夢龍,“陸知府,五月科舉,保寧府取士名單可已核定?”
陸夢龍立刻呈上一份名單:“回將軍,名單已定。此次取士四十八人,多為通實務、曉民情之寒門俊才。”
“好!”張行接過名單,目光掃過幾個名字,“取張誠、王硯、劉清、李默四人!張誠、王硯分任通江縣縣丞、主簿!
劉清、李默分任南江縣縣丞、主簿!著其即刻赴任,協助新縣令推行新政!其餘人等分派三地任六房吏員!
告訴這些新晉官吏,衙門就在田埂上,學問就在百姓間!乾得好,前程無量;屍位素餐,軍法無情!”
就在府衙內緊鑼密鼓安排人事、政令飛傳四方之時,巴州城西郊的戰俘營,卻呈現出另一番熱鬨景象。
營內關押著八百名巴州守軍俘虜。與尋常戰俘營的死氣沉沉不同,此刻營內卻人聲鼎沸,彌漫著一股奇特的……煙火氣與號子聲。
營門處,豎立著醒目的木牌,上書張家軍戰俘營令。
“都聽清楚了!想早點出去,想吃頓飽飯,想有條活路的,就給老子打起精神來!”
負責管理戰俘營的,是趙黑塔麾下一個叫胡大山的哨長,嗓門洪亮,一臉絡腮胡。
他指著旁邊堆積如山的工具和正在熬煮著濃稠粟米粥的大鍋,“那邊是鋤頭鐵鍬!這邊是熱粥雜糧饃!是選躺著等死,還是選流汗換條生路,自己掂量!”
俘虜們麵麵相覷,眼神中充滿了驚疑、猶豫,但更多的是對食物和自由的渴望。
很快,就有膽大的俘虜走了出來:“軍爺!俺…俺願意乾活!俺有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