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願意!以前在營裡也是乾苦力,還吃不飽!”
有人帶頭,人群立刻騷動起來,大批俘虜湧向工具堆。
在士兵的監督下,他們領了工具,被分成若乾隊。
一隊被帶往城牆豁口處,在工兵指導下搬運磚石、和泥砌牆;
另一隊則被帶到附近的河道旁,開始疏浚淤塞的河床。
“嘿喲!加把勁啊!”胡大山親自帶頭喊起了號子。
“嘿喲!修城牆啊!”
“嘿喲!吃飽飯啊!”
“嘿喲!有盼頭啊!”
粗獷的號子聲起初還有些雜亂,漸漸變得整齊劃一。
俘虜們揮汗如雨,沉重的體力勞動暫時驅散了心頭的陰霾和對未來的恐懼。
監工的士兵雖仍板著臉,但並未隨意打罵,隻要老實乾活,到點就能領到兩個雜糧饃和一碗飄著油星的菜湯。
這對餓久了的俘虜來說,已是天堂般的待遇。
更讓俘虜們驚奇的是營內一角開設的“識字班”。
幾個識文斷字、態度相對溫和的“戴罪立功”的原巴州小吏被俘後選擇坦白合作),奉命每天抽出一個時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教願意學的俘虜認些常用字,如“田”、“糧”、“工”、“分”、“法”、“令”等,還講解張家軍新政的幾條基本規矩。
“認了字,懂了規矩,以後就算放出去,也好找活路!將軍仁義,給咱們機會,彆不識好歹!”一個老俘虜在下麵小聲對同伴嘀咕。
營內一角,一個身材精悍、沉默寡言的俘虜引起了胡大山的注意,此人乾活極其賣力,一手石匠活更是漂亮,修補城牆又快又好。
經查問,此人名叫石鎖,原是巴州衛所軍匠,因得罪上官被貶為戰兵。
胡大山眼睛一亮,立刻將他提拔為俘虜營石工隊的臨時工頭,還多給了他一份鹽巴作為獎勵。
石鎖捧著鹽巴,這個沉默的漢子眼中第一次露出了複雜的光芒。
戰俘營的景象,如同一個微縮的新政試驗場。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訴這些曾經的敵人:放下武器,付出勞動,遵守規矩,就能獲得生存的尊嚴和改變命運的可能。
這無聲的教化,其力量遠勝於刀槍的威懾。
張行在李茂才、陸夢龍等人陪同下,策馬來到戰俘營外的高坡上。
看著營內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聽著那雖粗糲卻充滿生機的號子聲,他的嘴角微微上揚。
“將軍,此舉…真乃化腐朽為神奇!”陸夢龍由衷感歎,“昔日俘虜,多成累贅,或殺或囚,徒耗糧秣。
今將軍以工代囚,以教代罰,不僅能迅速修複城池、疏通河道,更能收攏人心,化敵為用!下官佩服!”
張行目光深遠:“人心如水。堵則潰決,傷人傷己;疏則歸流,滋養萬物。這些俘虜,也曾是貧苦百姓子弟,被苛政所逼,為一口飯食賣命。
新政要生根,不僅要靠刀槍打開局麵,更要靠實實在在的活路,讓所有人看到希望。
喜歡從少爺到皇帝請大家收藏:()從少爺到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