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中有官員提議,不如將這些“無用之地”作價賣給倭國,既可換取一大筆白銀充實國庫,倭國也承諾接手後負責清剿海盜,並保證若乾年內不騷擾我國海域。
問:對此議,如何看待?
“這……”王明遠看到這題,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賣國土?這是身為朝廷大臣能說出來的話?!
他胸口一股鬱氣猛地湧上來,差點當場罵出聲。但旋即,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策論考的是理性分析,不是意氣用事。
朝廷既然有人提出此議,或許……或許真是朝廷財政到了極其艱難的地步?或者有其他難以言說的考量?
他深吸一口氣,沉吟良久,終於落筆。
他沒有直接痛斥賣地之非,而是先從“利害”二字入手剖析。
先言“利”:得一時之巨款,暫緩國庫之困;省日後巡防之費;或能換取沿海短暫安寧。
接著,重重剖析其“害”:
其一,失地遺患。國土乃先祖所傳,寸土寸金,豈可輕與外人?今日賣一島,明日是否可賣一城?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將置朝廷於何地?置天下百姓於何地?
其二,信義之失。倭寇反複無常,其承諾如何能輕信?今日得島,明日恐便以此為基,滋擾更甚!前朝教訓,猶在眼前!
其三,民心之失。島上雖民少,亦是我大雍子民!將其連同土地一並賣與外國,視民為何物?豈不令天下百姓心寒?沿海漁民皆賴海而生,失此屏障,如斷臂膀,日後何以謀生?
其四,長遠之弊。海島雖小,卻可能關乎海防大局。今日棄之,他日若海上有事,則門戶洞開,悔之晚矣!
最後,他提出,與其賣地資敵,不若咬牙堅持,內部挖潛。
或可鼓勵沿海商賈出資,組建民團協助巡防,給予其海上貿易某些便利作為補償;或可移民實邊,開發島嶼,使其從“負擔”變為“資產”;更要整飭水師,主動出擊,清剿海盜,彰顯國威,方可保長治久安。
寫完這道策論,王明遠隻覺得手心都有些汗濕。
這題答得,他幾乎是傾注了全力,將自己能想到的利弊和應對之策都寫了上去,隻希望能將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
接下來的詩賦題倒是輕鬆些,題目就是“詠雪”。
經過這大半年的苦練和熏陶,王明遠雖然不敢說詩才敏捷,但至少也能寫得工整像樣。他結合嶽麓山的雪景,寫了一首七律,意境還算清雅,中規中矩。
《嶽麓冬雪》
麓山寒徹玉塵輕,萬卷樓前素色明。
鬆枝偶墜瓊瑤碎,石徑初掩履痕清。
圍爐猶念邊關冷,嗬筆還思故園情。
且待東風融凍後,再看新綠映晴空。
最後是算學題。題目又是老熟人“雞兔同籠”,但稍微變了點花樣。
不僅問籠中雞兔各幾何,還加上了雞每隻值二十五文,兔每隻值三十五文,問總共能賣得多少錢。
這題對不少埋頭經史的學子來說,可能有點繞,需要先算出雞兔數量,再分彆算錢,最後加總。
王明遠隻看了一眼,心裡瞬間就列出了兩個方程式,幾乎是眨眼功夫,答案就出來了。
他筆走龍蛇,飛快地寫下計算過程和最終答案,輕鬆得就像做了道一加一等於二的題目。
兩日的年考,終於在一片或疲憊、或解脫、或誌忑的氣氛中結束了。
交卷鐘聲敲響時,不少人長長籲了口氣,像是打了一場大仗。
李昭從考場裡出來,臉上竟然帶著點如釋重負的笑容,他一把拉住王明遠的胳膊,聲音都輕快了不少。
“明遠兄!考完了!終於考完了!我感覺……我感覺我這次答得還行!尤其是那道算學題!
嘿嘿,多虧了你平時教我那些簡便法子,我都沒用算盤,愣是給算出來了!就是花的時間長了點……還有策論,我也儘量寫得實在點,沒光寫那些假大空的論調……”
看著他這模樣,王明遠也笑了:“那就好,正常發揮便好。”
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懸著心等放榜了。
放榜之後,書院便會正式放年假,該回家的回家,該留院的留院。
王明遠望著嶽麓山冬日的天空,心裡默默算了算日子。離年關不遠了,也不知道家裡怎麼樣了。
喜歡全家天生神力,我靠腦子科舉請大家收藏:()全家天生神力,我靠腦子科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