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當其衝的,便是重中之重,決定士子儒學根基與八股功底的經義題。
其中一道尤為醒目:“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出自《論語·泰伯》)。
此題是讚頌堯帝功德的命題作文,看似宏大,實則破題關鍵在於“民無能名”與“有成功”、“有文章”的對比與統一。
尋常學子或會堆砌辭藻,一味歌功頌德,但嶽麓三年的錘煉告訴他,需得切入肌理,既要寫出堯帝功業的巍峨不可及,又要點明其功德化入尋常,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是聖王至境。
他略一沉吟,破題已了然於胸:聖讚古帝之德,民弗能喻,惟其勳業文章,足垂萬世。
接下來,便是層層推進,先總說堯帝的偉大難以用言語形容,再具體分說其治國功績如何巍峨,製定的禮樂製度如何光輝。
最後筆鋒一轉,自然聯係當下,讚頌大雍朝當今聖上英明神武,海內承平,表達自己身為學子,願竭儘綿薄,為聖朝效力的決心。
這一套他早已在無數次練習中爛熟於心,此刻寫來,筆走龍蛇,毫不滯澀。
四書題答得順暢,接下來便是五經題。
王明遠的本經是《春秋》,此題自然圍繞《春秋》微言大義而來。
其中一題尤為刁鑽,涉及《春秋》中記載的一次諸侯會盟,不同傳注對盟約中某條細則的解釋,一者認為體現了“尊王攘夷”的大義,另一者則斥其為“權宜之計,背信棄義”。
題目要求辨析孰是孰非,並闡發《春秋》微言大義於此處的體現。
這題極考功底,非熟讀三傳及各家注疏、並能融會貫通者難以作答。
王明遠卻不慌不忙,元滄瀾所贈的那本厚厚筆記此刻仿佛就在眼前浮現,其中對此類爭議早有詳儘的各家觀點羅列與辨析。
他凝神片刻,理清思路,先客觀陳述兩派觀點及其依據,不偏不倚;繼而引證《春秋》其他類似案例,結合當時天下大勢,分析哪種解釋更符其核心思想。
最後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此事須結合“經”與“權”來看,看似權宜,實則為更大之“義”服務,並引申出為政處事需懂得權衡變通的道理。
筆走龍蛇,論述精辟,顯示出遠超年齡的沉穩與學識。
答完這題,窗外天色已不知不覺暗了下來,號舍深處陸續響起了輕微的咀嚼聲和歎息聲——許多考生也開始用晚飯了。
王明遠感到腹中饑餓,中午隻是隨便啃了幾口硬邦邦的乾糧,晚上這頓可得好好犒勞自己。
這連考七日的折磨,體力精力跟不上,學問再好也白搭。
他先將答好的考卷和筆墨等物小心歸置到考桌內側,避免沾染油汙。
接著,變戲法似的從考籃裡拿出一個巴掌大、帶提梁的小鐵罐,架在蠟燭的火苗上。
倒入少許清水,待水滾開,便投入幾塊提前炒製好的、用豬油、麵粉、堅果碎、鹽混合壓實的油茶麵。
不一會兒,一股混合著麥香、油香和堅果香的溫熱氣息便在這小小的號舍裡彌漫開來,與周遭冷硬乾糧的氣息格格不入。
他將煮好的糊狀油茶倒入杯中,又掰開一個白麵饅頭,抹上一層狗娃秘製的夾饃料——那是用辣椒、花生、芝麻、鹽巴一同炒香後碾碎的“芝麻鹽”,紅豔豔、香噴噴。
就著這碗熱乎乎的油茶和香辣開胃的夾饃,王明遠吃得有滋有味。
旁邊一個啃乾餅就鹹菜的年輕考生,忍不住咽了口口水,特彆小聲的吐槽道:“這……這位兄台,也太會享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