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開始答他最擅長的策論。
策論共五道,其中一道題為“論漕運與鹽政之弊”,堪稱本次鄉試的壓軸難題。
漕運與鹽政,乃國家經濟命脈,亦是積弊最深之處。
尋常學子能對其中一端有所見解已屬不易,此題卻要求將兩者關聯起來,分析其弊病根源,並提出綜治之策,可見出題者視野之宏闊、用心之深遠。
王明遠看到此題,不驚反喜。
幾年前剛入長安府學,他就做過漕運之弊的深入研究,後來在嶽麓書院,又係統研讀過鹽政相關的典籍案例,與師父書信往來間,也多次論及此事。
他略定心神,破題直指核心:漕運與鹽政,實為國家經濟命脈所係,亦為積弊最深之域。核心在於厘清漕糧征收、運輸、倉儲各環節之耗損與貪腐,以及鹽課征收、引法、銷售過程中的壟斷與私販之根源,進而提出標本兼治之策。
接下來,他先分述漕、鹽之弊。漕運之弊,在於額外加征、量具作弊、中介盤剝、運輸損耗,實為貪汙借口、倉管混亂等,環節眾多,層層剝皮。
鹽政之弊,在於“引製”僵化,鹽引被大鹽商壟斷,導致官鹽價高而質劣,反使私鹽泛濫,國家鹽課收入流失,百姓亦受其害。
進而,他筆鋒一轉,指出兩者並非孤立,實有共通之處:皆因吏治不清、利益盤根錯節所致。
漕運線上,大小官吏、漕丁、幫會結成利益共同體;鹽業之中,官、商、乃至地方豪強勾結牟利。
因此,治弊之本,在於整頓吏治,加強監察,打破壟斷,引入一定程度的競爭與透明。
隨後,他提出具體對策。對於漕運,可試行海運補充河運,減少中間環節損耗、改革漕糧征運製度,如“折色”,將部分實物稅轉為貨幣稅、嚴格核驗流程,嚴懲貪腐。
對於鹽政,則可參考“鹽法變通”,如適度放開引權,允許更多合規商人參與;簡化手續,降低鹽引成本;嚴厲打擊私鹽,同時保障官鹽質量與合理價格,使私鹽無利可圖。
最後,他總結道,此二者改革皆需循序漸進,選擇要害之地先行試點,遇阻力則需朝廷有堅定決心,派遣得力乾臣強力推行。
“弊革則利生,倉廩實而府庫充,國用自足矣。”
全文邏輯清晰,分析透徹,既有對弊病的深刻揭露,又有切實可行的建議,並非泛泛空談。
王明遠自覺對此題發揮極佳,心中頗感滿意。
其餘策論,如“論人口與墾殖”、“論荒政備災”等,亦是王明遠平日用心所在。
尤其是“荒政備災”一題,他更是成竹在胸。
當年那篇《救災策》不僅讓他得了府試案首,更得到崔知府的賞識,後來幾年師徒間書信往來,對災前預防、災中賑濟、災後重建以及吏治整頓、民生恢複等話題皆有深入探討。
此刻下筆,各種觀點、案例信手拈來,寫得酣暢淋漓。
到了第五日下午,便是詩賦題。
要求以“秋雨”為題,作一首五言律詩。
看到“秋雨”二字,王明遠不禁莞爾,這是生怕鄉試期間不下雨麼?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場院試的夏日暴雨,自己高燒不退,幾乎功虧一簣的場景。
時過境遷,如今的他,身體雖仍不算強健,但已非吳下阿蒙,應對考試更是從容了許多。
他略一構思,一首詩便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