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點到的學子慌忙起身,顯得有些緊張,結結巴巴地說了幾句“開倉放糧、安撫流民”之類的套話,內容空洞,並無新意。
胡山長微微蹙眉,未予置評,示意他坐下,又連續點了另外幾名秀才起身回答。
這些秀才的回答大多類似,要麼是引經據典,空談仁政,要麼是泛泛而談救災步驟。雖言之有理,卻總覺隔靴搔癢,缺乏具體可行的細則,更未能深入剖析災情之中可能存在的種種積弊與人禍。
接著,胡山長將目光投向了舉人學子所在的區域,“李華容,你來說說。”
他點了一位坐在王明遠不遠處、年紀約莫二十七八歲的舉人。
這位李舉人顯然沉穩許多,起身後不慌不忙,先是對淩汛成因做了簡要分析,然後從災前預警,如加固堤防、提前疏散;災中賑濟,如設粥棚、派醫官;災後重建,如減免賦稅等多個層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隱約提到了地方官吏可能存在的貪墨舞弊問題,認為需加強監察。
他的論述條理清晰,見解也明顯比之前的秀才們深刻不少,引得周圍不少秀才投來欽佩的目光。
王明遠也在心中暗暗點頭,這位李舉人確有幾分真才實學,看來嵩陽書院舉人層次的學子,水平還是不差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正暗自將李舉人的觀點與自己心中的想法相互印證時,講台上的胡山長卻忽然將目光轉向了他這邊。
胡山長的聲音依舊平穩,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考量意味,清晰地傳遍了整個課舍:“老夫聽聞,今日堂中,來了一位嶽麓書院的高足,更是去歲秦陝鄉試的解元公,還是周時雍周老大人的弟子。王明遠王相公,可否起身,讓我等也聽聽你的高見?”
話音落下,整個講堂“嗡”的一聲,所有目光瞬間齊刷刷地開始搜尋。
很快,隨著一些已知道他身份之人的指點,那目光便聚焦到了王明遠身上!
然後,驚訝、好奇、審視、質疑、期待……種種目光交織而來。
“嶽麓書院的?周老太傅的弟子?真的假的?”
“秦陝的解元?秦陝那邊文風似乎……他能行嗎?”
“這麼年輕?看起來不過十五六歲吧?能有什麼深刻見解?彆是徒有虛名……”
低語聲紛紛響起,毫不掩飾他們的懷疑和好奇。
那剛才發言的青年舉人更是微微挑眉,看向王明遠的目光帶上了幾分較勁的意味。
王明遠瞬間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籠罩下來。
他明白,胡山長這一句介紹,看似抬舉,實則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
此刻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有嶽麓書院的顏麵,周老太傅的顏麵,甚至某種程度上,也關乎秦陝士子的聲譽。
答得好,自然能贏得尊重;若是答得不好,或者隻是平庸,恐怕立刻就會引來無數的非議和輕視。
他深吸一口氣,想起之前周老太傅的叮囑——“過謙近偽,該亮劍時亦不可退縮”;想起這一路所見災民慘狀,心中那股不平之氣悄然升起;更想起自己苦讀鑽研,不正是為了有朝一日能言之有物,匡時濟世麼?
遊學為何?絕非僅為遊覽風景,更是磨礪自身!
他站起身,努力挺直尚顯單薄卻已初具風骨的脊梁。
當眾人看清他如此年輕卻沉穩平靜的麵容時,議論聲反而小了些,轉為更多的驚異。
王明遠目光清澈,迎向胡山長審視的眼神,朗聲開口,聲音清越,並無絲毫怯懦。
喜歡全家天生神力,我靠腦子科舉請大家收藏:()全家天生神力,我靠腦子科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