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浩劫過去十餘年後,五國城的寒風依舊裹挾著徹骨的寒意,無情地掠過白山黑水間這片荒蕪之地。曾經的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此刻的遺骨正靜靜地躺在雜草叢生的荒野中,無人問津。枯黃的蒿草在風中搖曳,肆意生長的藤蔓纏繞著遺骨,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這位帝王從九五之尊到亡國囚徒,最後落魄離世的悲慘結局。偶有覓食的烏鴉停駐,發出刺耳的啼叫,更添幾分淒涼。
紹興年間,宋金對峙的局勢出現了一絲微妙的轉機。遠在臨安的宋高宗趙構,偶然從北上歸來的使者口中,聽聞了父親客死異鄉的淒慘情形。想象著曾經錦衣玉食的父皇,在北國苦寒之地受儘折磨,最終孤獨離世,趙構心中泛起陣陣酸楚,萌生出迎回先帝遺骨的強烈念頭。他心中盤算,若能讓先帝魂歸故裡,不僅能向天下彰顯自己身為兒子的孝道,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因靖康之變帶來的民怨,安撫民心。於是,他立即選派親信使者,攜帶豐厚的禮品,滿懷誠意地踏上了前往金國的土地。
然而,當南宋使者風塵仆仆地抵達金國都城,恭恭敬敬地表達了迎回遺骨的請求時,迎接他們的卻是金國君臣的冷嘲熱諷與百般刁難。金國朝堂之上,貴族們懶散地倚靠著座椅,臉上滿是輕蔑之色。有的大臣以路途遙遠、運送不便為由搪塞,聲稱北地道路崎嶇,且氣候惡劣,難以保證遺骨能完好無損地運抵南宋;還有人竟睜眼說瞎話,一口咬定趙佶遺骨早已在戰亂中遺失,無處尋覓。更過分的是,金國統治者見南宋有求於己,獅子大開口,提出索要黃金萬兩、白銀十萬錠的巨額贖金,還妄圖讓南宋割讓富饒的淮南之地。這些苛刻至極的條件,不僅是對南宋的公然羞辱,更是兩國之間激烈政治博弈的直接體現,將南宋朝廷置於兩難的境地。
使者們無奈之下,隻好帶著金國的回複,灰溜溜地返回臨安。消息一經傳開,南宋朝廷頓時炸開了鍋,陷入了激烈的爭論之中。主和派大臣們紛紛聚集在皇宮大殿之外,個個痛哭流涕,言辭懇切地上書進諫:“先帝蒙塵北狩,受儘屈辱,最終客死異鄉,此乃我大宋百年未有的奇恥大辱。若能迎回先帝遺骨,讓其入土為安,既可以彰顯陛下至純至孝的美德,又能夠告慰祖宗在天之靈。即便付出再大的代價,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他們高舉儒家孝道的大旗,力主與金國妥協,甚至不惜犧牲國家利益。
與之針鋒相對的主戰派大臣們,則一個個義憤填膺,在朝堂之上拍案而起。他們怒目圓睜,大聲疾呼:“金國狼子野心,向來言而無信,此番提出的條件分明是在故意刁難、羞辱我大宋!若我們答應了這些屈辱條件,不僅會讓我大宋顏麵掃地,更會助長金國的囂張氣焰。與其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贖回遺骨,倒不如將這些精力放在厲兵秣馬之上,早日收複中原失地,一雪靖康之恥!”兩派大臣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朝堂之上爭吵聲此起彼伏,這場圍繞先帝遺骨還鄉的爭論,就這樣持續了數年之久,始終未能達成一個統一的共識。
儘管迎回先帝遺骨的願望遲遲未能實現,但每逢趙佶的忌日,臨安皇宮內都會如期舉行盛大而莊重的祭祀儀式。這一天,宋高宗趙構會身著素服,神情肅穆,率領滿朝文武,緩緩步入太廟之中。太廟內莊嚴肅穆,香煙嫋嫋,祭品整齊地擺放在祭壇之上。在宣讀祭文時,那一字一句中,全是對趙佶的溢美之詞。稱讚他“天資聰穎,藝術絕倫,書畫雙絕,冠絕古今”,將他在藝術領域的成就無限誇大,卻對他在位期間重用奸佞、荒廢朝政,最終導致北宋滅亡的嚴重過錯隻字不提。大臣們在祭祀過程中,個個麵色凝重,口中念念有詞,說著各種歌功頌德的話語,然而,仔細觀察他們的眼神,卻能發現其中難掩的複雜之色,既有對皇家顏麵的維護,也暗含著對曆史真相的回避。
而在臨安的街頭巷尾,百姓們對這些祭祀儀式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熱鬨的茶館裡,說書人正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靖康之變那段慘痛的曆史。台下的百姓們聽得聚精會神,當聽到北宋皇室被擄北上,百姓慘遭屠戮時,個個義憤填膺,怒不可遏。有人忍不住拍案而起,大聲痛罵:“若不是趙佶貪圖享樂,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賊,把好好的江山治理得烏煙瘴氣,我大宋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如今朝廷搞這些表麵功夫的祭祀,不過是為了維護皇家的顏麵罷了,根本無法彌補他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在百姓們的心中,趙佶就是那個導致國破家亡、生靈塗炭的昏君,無論朝廷舉行多少場祭祀儀式,都難以改變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的看法。這場圍繞著趙佶遺骨展開的紛爭,不僅是宋金兩國政治博弈的一個縮影,更深刻地折射出南宋朝廷內部的重重矛盾與無奈,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帝王身後事的複雜與無奈。
喜歡奇葩皇帝合集請大家收藏:()奇葩皇帝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