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元年夏,建康城南朝宋都城)的皇宮內外一片肅穆。劉裕在平定桓玄之亂、北伐南燕與後秦後,威望已達頂峰,東晉恭帝被迫禪位,劉裕正式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宋”,史稱南朝宋武帝。登基大典當日,皇宮太極殿前旌旗招展,文武百官身著朝服,排列整齊,隨著禮官一聲“陛下登極”,劉裕身著十二章紋的袞龍袍,頭戴通天冠,緩步走上丹陛,接受百官朝拜,山呼“萬歲”之聲響徹雲霄。
大典之後,最受矚目的便是皇太子的冊立。按照宗法禮製,劉裕的長子劉義符本就是世子,如今劉裕登基,冊立他為皇太子似乎是順理成章之事。可當內侍在朝堂上宣讀“冊立宋王世子劉義符為皇太子”的詔書時,殿中卻出現了片刻的寂靜,隨後便響起了若有若無的議論聲——朝野上下對這位即將成為儲君的皇子,早已頗有微詞。
散朝後,幾位正直的朝臣便聚在一起,神色凝重。老臣謝晦率先開口:“陛下登基,本是國家之幸,可立劉義符為太子,臣實在憂心。此子自小便頑劣成性,荒廢學業,隨陛下征長安時還險些釀成大禍,如此心性,怎能擔起儲君之任?”
一旁的司空徐羨之此時尚未完全顯露奸佞本性,仍以正直麵目示人)也點頭附和:“謝大人所言極是。臣曾多次見太子在府中沉迷音律舞蹈,將政務拋諸腦後,甚至對勸諫的師傅惡語相向。若將來他繼承大統,恐難治理好國家啊。”
幾位大臣商議後,決定聯名向劉裕進言,希望他能重新考慮皇太子的人選。次日早朝,謝晦作為代表,出列上奏:“陛下,臣等冒死進言。皇太子乃國之根本,需有德有才者居之。劉義符殿下雖為長子,卻性格頑劣,缺乏治國之才,恐難擔此重任。臣等懇請陛下三思,另擇賢明皇子為儲,以保大宋江山永固。”
謝晦的話音剛落,殿中頓時鴉雀無聲,百官都屏息凝神,看向龍椅上的劉裕。劉裕眉頭微蹙,沉默片刻後,緩緩說道:“謝卿此言差矣。義符雖年少貪玩,卻也並非無藥可救。朕身為父親,自會悉心教導,日後他定能明白治國之道。況且,立嫡立長乃是祖宗之法,朕豈能輕易違背?”
另一位大臣檀道濟也上前一步,懇切地說:“陛下,祖宗之法雖重,可國家安危更重啊!臣曾在軍中見過太子,他對行軍打仗毫無興趣,反而整日與侍從嬉戲,如此下去,怎能讓百官信服、讓百姓安心?還望陛下以國事為重,收回成命。”
麵對大臣們的輪番勸諫,劉裕的臉色漸漸沉了下來。他並非不知劉義符的頑劣,可劉義符是他的長子,也是他與張夫人所生——張夫人身體孱弱,多年來始終未能再生育,劉裕對這個獨子本就多了幾分疼愛。更何況,劉裕出身寒微,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皇位,心中始終有著“父業子承”的執念,認為長子繼承大統是天經地義之事。
他沉默良久,最終擺了擺手,語氣帶著幾分不容置疑:“諸位卿家的心意,朕心領了。但立太子之事,朕已決定,無需再議。日後朕會加強對義符的教導,讓他儘快成長起來。若再有大臣提及此事,便是藐視朕的決策!”
大臣們見劉裕態度堅決,知道再勸諫也無濟於事,隻好無奈退下。消息傳出後,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不少官員都私下感歎:“陛下英明一世,怎在太子之事上如此糊塗?”甚至有百姓聽聞後,也擔憂地說:“若將來是這位頑劣的太子繼位,我們的日子恐怕不好過啊。”
而此時的劉義符,正在東宮被立為太子後搬入)中與親信們玩耍。當他得知大臣們反對立自己為太子,卻被父親駁回時,不僅沒有絲毫反思,反而得意地對親信說:“看到了吧?父皇最疼我,就算大臣們反對,我還是皇太子!將來這天下,終究是我的。”說罷,便繼續與親信們玩起了投壺遊戲,全然不知自己已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更不知父親的這份疼愛與縱容,將在未來把他推向何等危險的境地。
喜歡奇葩皇帝合集請大家收藏:()奇葩皇帝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