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8年,癸醜年
秦王和魏王在應這個地方會麵。
秦王派甘茂去聯合魏國一起攻打韓國,還讓向壽作為副手一同前往。甘茂到了魏國後,讓向壽先回秦國,然後對秦王說:“魏國已經答應和我們一起出兵了,但是我希望大王還是不要攻打韓國。”秦王在息壤這個地方迎接甘茂,問他為什麼。甘茂解釋說:“宜陽是韓國的大縣,實際上相當於一個郡。現在大王要越過重重險阻,行軍千裡去攻打它,太難了。有個和曾參同名同姓的魯國人殺了人,有人跑去告訴曾參的母親,他母親根本不信,還照樣織布。等到第三個人來告訴她時,曾參的母親就扔下梭子,下了織布機,翻牆逃走了。我的賢能比不上曾參,大王對我的信任又比不上曾參的母親,懷疑我的人肯定不止三個,我擔心大王也會像曾參的母親那樣,聽到很多人說我的壞話後,就不再信任我了。魏文侯當年派樂羊去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攻下來。樂羊回來論功行賞時,魏文侯拿出一箱子彆人誹謗樂羊的書信給他看。樂羊拜了兩拜,磕頭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大王您的信任才讓我成功的。’如今我隻是個客居秦國的人,樗裡子、公孫奭他們會因為和韓國的關係而反對我,大王您肯定會聽他們的話。這樣一來,大王就等於欺騙了魏王,我也會受到韓國國相公仲侈的怨恨。”秦王說:“我不會聽他們的,我和你立個盟約吧。”於是,兩人就在息壤立下了盟約。這年秋天,甘茂和長封率領軍隊去攻打宜陽。
公元前307年,甲寅年
甘茂攻打宜陽,打了五個月還沒攻下來。樗裡子和公孫奭果然出來反對繼續攻打,秦王也動搖了,就召甘茂回來,想下令撤兵。甘茂提醒秦王說:“息壤的盟約還在那兒呢。”秦王想起了盟約,說:“對,有這回事。”於是,秦王調集了大量的兵力去支援甘茂。秦軍斬殺了韓軍六萬人,終於攻下了宜陽。韓國的國相公仲侈隻好前往秦國謝罪,請求講和。
秦武王喜歡和人比力氣、做遊戲,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因此做了大官。這年八月,秦武王和孟說比賽舉鼎,結果血管破裂而死。秦王死後,孟說被滅了族。秦武王沒有兒子,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嬴稷當時正在燕國做人質。秦國的大臣們就把嬴稷接回來,擁立他做了國君,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是楚國人,也就是曆史上的宣太後。
趙武靈王向北巡視中山國的邊境,到了房子這個地方,接著又去了代地,一直往北走到了大漠邊緣,往西走到了黃河邊,登上了黃華山頂。趙武靈王和大臣肥義商量,想讓百姓改穿胡人的服裝,學習騎馬射箭,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會明白我的用意。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把胡地和中山國奪過來!”於是,他自己帶頭穿上了胡服。
趙國的百姓都不願意穿胡服,公子成還裝病不上朝。趙武靈王派人去勸說他:“在家裡要聽從父母的,在國家要聽從國君的。現在我下了改穿胡服的命令,您卻不服從,我擔心天下人會因此議論我。治理國家要有一定的原則,以對百姓有利為根本;處理政事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以政令能夠執行為首要。要想推廣道德,就要先讓底層的百姓明白;要想推行政令,就要先讓貴族們遵守。所以我希望借助您的威望來實現改穿胡服、學習騎射的目的。”公子成拜了兩拜,磕頭說:“我聽說,中原地區是聖賢們教化的地方,是禮樂製度實行的地方,是遠方各國向往和學習的地方,是蠻夷們效法的榜樣。現在大王舍棄了這些,去穿遠方蠻夷的服裝,改變自古以來的傳統,違背人們的意願,我希望大王您再好好考慮考慮!”使者把公子成的話報告給了趙武靈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武靈王親自去勸說公子成,說:“我們趙國東邊有齊國和中山國,北邊有燕國和東胡,西邊有樓煩、秦國和韓國的邊境。現在如果我們沒有騎馬射箭的本領,拿什麼來守衛國家呢?以前中山國依仗齊國的強大兵力,侵犯我們的土地,擄掠我們的百姓,還引水灌淹鄗城。要不是祖宗保佑,鄗城差點就守不住了,先王一直把這件事當作恥辱。所以我才要改穿胡服,學習騎射,就是為了防備四方邊境的威脅,報中山國的仇。而您卻一味地遵循中原地區的舊習俗,厭惡改變服裝的名聲,卻忘了鄗城的恥辱,這可不是我所期望的啊。”公子成聽了趙武靈王的話,終於聽從了命令,趙武靈王就賜給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著胡服上朝了。從這以後,趙武靈王正式下達了改穿胡服的命令,還招募百姓學習騎馬射箭。
公元前306年,乙卯年
秦昭王派向壽去平定宜陽,又派樗裡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國。甘茂向秦昭王建議,把武遂這個地方歸還給韓國。向壽和公孫奭反對甘茂的建議,但沒有成功,從此他們就開始怨恨並詆毀甘茂。甘茂很害怕,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蒲阪,逃走了。樗裡子隻好和魏國講和,撤了兵。甘茂逃到了齊國。
趙王繼續向外擴張領土,向北攻略中山國的土地,一直打到寧葭;向西攻略胡人的土地,抵達榆中。林胡王為了表示臣服,進獻了馬匹。趙王返回後,派遣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出使韓國,王賁出使楚國,富丁出使魏國,趙爵出使齊國。同時,讓代地的國相趙固負責管理胡人事務,並將胡人的軍隊招致麾下。
楚王與齊國、韓國聯合,組成了合縱聯盟。
公元前305年,丙辰年
天空中出現了彗星。
趙王再次攻打中山國,奪取了丹丘、爽陽、鴻之塞等地,還拿下了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國抵擋不住,隻好獻出四座城邑求和。
秦宣太後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穰侯魏冉,還有個同父同母的弟弟叫華陽君羋戎;秦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分彆是高陵君和涇陽君。魏冉最為賢能,從秦惠王、秦武王時期就擔任要職,處理國家大事。秦武王去世後,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隻有魏冉有能力擁立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後,任命魏冉為將軍,負責保衛鹹陽。這一年,庶長壯和一些大臣、公子們圖謀叛亂,魏冉將他們全部誅殺;惠文後也沒有善終,悼武王後則被趕回了魏國,凡是與秦昭王關係不好的兄弟,都被魏冉鏟除了。因為秦昭王年幼,宣太後便親自處理國家事務,任用魏冉主持朝政,魏冉的權勢威震秦國。
公元前304年,丁巳年
秦王和楚王在黃棘會盟。秦國把上庸歸還給了楚國。
公元前303年,戊午年
又一次出現了彗星。
秦國奪取了魏國的蒲阪、晉陽、封陵,還占領了韓國的武遂。
齊國、韓國、魏國因為楚國背叛了合縱聯盟,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楚王無奈之下,派太子橫到秦國做人質,請求秦國救援。秦國的客卿通率領軍隊援救楚國,齊、韓、魏三國見狀,便撤兵離開了。
公元前302年,己未年
秦王、魏王和韓國太子嬰在臨晉會麵,韓國太子隨後到了鹹陽,之後又返回韓國;秦國把蒲阪歸還給了魏國。
秦國的一個大夫和楚國太子橫私下發生爭鬥,楚國太子一氣之下把他殺了,然後逃回了楚國。
公元前301年,庚申年
發生了日全食。
秦國奪取了韓國的穰地。蜀國的寧煇背叛了秦國,秦國派司馬錯前往蜀國將他誅殺。
秦國的庶長奐聯合韓國、魏國、齊國的軍隊攻打楚國,在重丘擊敗了楚軍,斬殺了楚國將領唐昧,並奪取了重丘。
趙王繼續攻打中山國,中山國的國君抵擋不住,逃到了齊國。
公元前300年,辛酉年
秦國的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
秦國的華陽君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殺了三萬人,殺死楚國將領景缺,奪取了楚國的襄城。楚王十分恐懼,隻好派太子到齊國做人質,請求講和。
秦國的樗裡疾去世,秦國任命趙國人樓緩為丞相。
趙武靈王非常寵愛小兒子趙何,想在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就把王位傳給他。
公元前299年,壬戌年
五月戊申這一天,趙武靈王在東宮舉行盛大朝會,把王位傳給了趙何。趙何到祖廟行過禮後,出來臨朝聽政,大夫們都成為了他的臣子。肥義被任命為相國,同時輔佐新王趙何。趙武靈王自稱為“主父”。主父想讓兒子治理國家,自己則穿著胡服,率領士大夫們向西北方向攻略胡人的土地。他還計劃從雲中、九原向南襲擊秦國的鹹陽,於是他假扮成使者,進入秦國,想要借此觀察秦國的地形和秦王的為人。秦王一開始沒有察覺,後來覺得他的氣質非凡,不像普通臣子,便派人去追趕他,此時主父已經出關了。經過仔細查問,才知道他就是趙武靈王,秦國人十分震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齊王和魏王在韓國會麵。
秦國出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池。秦王給楚王寫信說:“當初我和大王約定結為兄弟,在黃棘會盟,您的太子還到秦國做人質,兩國關係非常融洽。沒想到太子竟然殺死了我的重臣,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實在是憤怒不已,才派兵侵犯您的邊境。如今聽說大王您又讓太子到齊國做人質來求和。秦國和楚國接壤,又有婚姻關係。現在秦、楚兩國關係不好,就無法號令諸侯。我希望和大王在武關會麵,當麵約定,結盟後再各自回國,這是我的心願!”楚王很是憂慮,想去又怕被秦王欺騙,不去又擔心秦國更加憤怒。昭睢說:“不要去,發兵防守就好了!秦國就像虎狼一樣,有吞並諸侯的野心,不能相信!”但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勸楚王前往,楚王最終還是進入了秦國。秦王派一名將軍假扮成自己,在武關埋伏下軍隊,楚王一到就關閉城門將他劫持,一起向西來到鹹陽,楚王在章台朝見秦王,秦王以對待藩臣的禮儀對待他,還要求楚王割讓巫、黔中郡。楚王想先結盟,秦王卻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憤怒地說:“秦國欺騙了我,現在又強迫我割地!”於是不再答應秦王的要求,秦王便把他扣留了下來。
楚國的大臣們非常擔憂,一起商量說:“我們的大王在秦國回不來,還被要挾割地,而太子又在齊國做人質。如果齊國和秦國合謀,楚國就亡國了。”他們想立國內的一位王子為國君。昭睢說:“大王和太子都被困在諸侯那裡,現在又違背大王的命令立他的庶子為國君,不合適!”於是派人假裝到齊國報喪。齊湣王召集群臣商議,有人說:“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國割讓淮北之地。”齊國的丞相說:“不行。如果楚國郢都立了新王,我們就等於空有人質,還在天下人麵前做了不義的事。”那個人又說:“不是這樣。如果郢都立了新王,我們就和新王做交易,說:‘給我們下東國,我們就替大王殺了太子。不然,我們就和其他三國一起擁立彆人做楚王。’”齊湣王最終采納了丞相的建議,把楚國太子送了回去。楚國人擁立太子做了新王。
秦王聽說孟嘗君很賢能,便派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請求孟嘗君到秦國來。孟嘗君來到秦國後,秦王任命他為丞相。
公元前298年,癸亥年
有人對秦王說:“孟嘗君做秦國的丞相,一定會先考慮齊國的利益,然後才是秦國的利益。秦國就危險了!”秦王於是任命樓緩為丞相,把孟嘗君囚禁起來,想殺掉他。孟嘗君派人向秦王的寵姬求救,寵姬說:“我想要您的那件狐白裘。”孟嘗君原本有一件狐白裘,但已經獻給了秦王,沒辦法滿足寵姬的要求。他的門客中有一個擅長偷東西的人,潛入秦國的倉庫,把狐白裘偷了出來獻給寵姬。寵姬便在秦王麵前為孟嘗君說好話,秦王就把孟嘗君放了。秦王很快就後悔了,派人去追趕孟嘗君。孟嘗君逃到函穀關,按照關法規定,雞叫的時候才能放旅客出關。當時時間還早,追兵就要到了,孟嘗君的門客中有一個擅長學雞叫的人,他學起雞叫,周圍的野雞聽到後都跟著叫了起來。孟嘗君這才得以出關逃脫。
楚國人告訴秦國說:“托祖宗神靈的福,我們楚國已經有新王了!”秦王大怒,發兵從武關出擊楚國,斬殺了五萬人,奪取了十六座城池。
趙王封他的弟弟趙勝為平原君。平原君喜歡招攬賢士,門下的食客常常有幾千人。有個叫公孫龍的人,擅長辯論“堅白同異”的學說,平原君把他奉為門客。孔穿從魯國來到趙國,和公孫龍辯論“臧有三隻耳朵”的觀點,公孫龍論述得頭頭是道。孔穿一時無法回應,不久就告辭離開了。第二天,孔穿又去見平原君。平原君說:“昨天公孫龍的話確實很有說服力,先生您覺得怎麼樣?”孔穿回答說:“是的,他幾乎能讓人相信臧有三隻耳朵了。雖然如此,但實際上這是很難成立的!我想再問您一個問題:現在說臧有三隻耳朵很難成立而且不符合事實,說臧有兩隻耳朵很容易理解而且符合事實,不知道您會選擇容易理解且正確的,還是選擇難以成立且錯誤的呢?”平原君無言以對。第二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您不要再和孔子高辯論了!他講道理勝過言辭,您言辭勝過道理。言辭勝過道理,最終一定會理屈詞窮的。”
齊國的鄒衍路過趙國,平原君讓他和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的學說。鄒衍說:“不行。辯論的目的,是要區分不同的類彆,使它們不相互混淆,梳理不同的觀點,使它們不相互錯亂。表達自己的意思,讓彆人明白自己所說的,是為了讓人了解真相,而不是故意讓人迷惑。所以勝利者能堅守自己的正確觀點,失敗者也能得到自己所追求的啟發。像這樣,辯論才是有意義的。而那些用繁瑣的文辭來相互詭辯,用華麗的言辭來相互蒙蔽,用巧妙的比喻來轉移話題,讓人無法理解本意的做法,會損害大道。那些隻知道在言辭上爭論不休,看誰最後閉嘴的辯論方式,對君子是有害的,我鄒衍不會這樣做。”在座的人都稱讚鄒衍說得好。公孫龍從此逐漸失去了影響力。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