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年,公元前169年):
?冬天十一月:漢文帝前往代地巡視。
?春天正月:漢文帝從代地返回都城。
?夏天六月:梁懷王劉揖去世,他沒有兒子。賈誼再次給漢文帝上書說:“陛下要是現在不製定好製度,照目前的形勢,最多傳一代、兩代,諸侯就會肆意妄為,不受朝廷控製,勢力越來越強大,朝廷的法令就沒辦法在他們那裡推行了。陛下用來拱衛朝廷、保護皇太子的,現在隻有淮陽國和代國。代國在北方,挨著匈奴這個強敵,能自保就不錯了;而淮陽國和大的諸侯國比起來,小得就像臉上的小黑點,不僅起不到防禦作用,反而會成為大國覬覦的目標。現在權力都在陛下手中,劃分封國卻讓自己的兒子陷入危險,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我有個想法,希望把淮南國的土地劃給淮陽國,擴大淮陽國的地盤;同時給梁國選個繼承人,把淮陽國北邊的兩三座城和東郡劃給梁國。要是不行,就把代王遷到睢陽做梁王。這樣一來,梁國從新鄪向北一直到黃河,淮陽國包含陳縣向南接近長江,那些有反叛心思的大諸侯就會害怕,不敢輕易謀劃叛亂。梁國的實力足以抵禦齊、趙,淮陽國能防備吳、楚,陛下就能高枕無憂,再也不用擔心崤山以東的叛亂問題了,這可是對兩代君主都有利的好事。現在天下太平,隻是因為諸侯們都還年輕;幾年之後,麻煩就來了。當年秦國日夜操勞,好不容易才消滅六國;現在陛下明明有能力掌控天下,卻放任不管,最終釀成六國那樣的大禍,這可說不上聰明。要是隻顧著自己現在太平,卻埋下禍根,對隱患視而不見,等您百年之後,把問題留給年老的太後和年幼的太子,讓他們不得安寧,這也不是仁君所為。”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把淮陽王劉武改封為梁王,梁國北邊以泰山為界,西邊到高陽,擁有四十多座大縣。一年多以後,賈誼也去世了,年僅三十三歲。漢文帝又把城陽王劉喜改封為淮南王。
匈奴侵犯狄道。
當時匈奴經常在邊境搗亂,太子家令、潁川人晁錯向漢文帝上書談論軍事問題:“《兵法》說:‘有能打勝仗的將領,沒有必定能打勝仗的百姓。’從這一點來看,要想邊境安寧,建立功業,關鍵在於有優秀的將領,所以一定要慎重挑選。
我還知道,打仗時最關鍵的有三點:一是占據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訓練有素,三是武器裝備精良。按照兵法,步兵、騎兵、弓弩、長戟、矛鋋、劍榡等不同兵種和武器,都有適合發揮作用的地方;要是用錯了地方,十個人的戰鬥力還抵不上一個人。士兵要是沒經過嚴格挑選和訓練,平時起居鬆散,行動時不能統一指揮,遇到有利時機抓不住,碰到危險躲不及,前麵剛進攻後麵就亂了,和軍隊的號令完全脫節,這就是沒訓練好士兵的過錯,這樣的一百個人也比不上人家訓練有素的十個人。武器不精良,就跟空手差不多;鎧甲不堅固,就跟光著膀子一樣;弓弩射程不夠遠,就和短兵器沒區彆;射箭射不中目標,就跟沒有箭一樣;射中了卻穿不透敵人的防護,就跟沒有箭頭一樣;這些都是將領不檢查兵器帶來的禍患,這樣的五個人也抵不上人家一個人。所以《兵法》說:‘武器不鋒利,就是把士兵白白送給敵人;士兵不會打仗,就是把將領送給敵人;將領不懂軍事,就是把君主送給敵人;君主不會選將領,就是把國家送給敵人。’這四點,是用兵的關鍵。
我還知道,小國和大國的情況不同,強國和弱國的形勢不一樣,險要和平坦的地方防守方法也有區彆。低聲下氣侍奉強國,這是小國的生存之道;聯合小國攻打大國,這是實力相當國家的策略;利用少數民族去攻打少數民族,這是中原王朝的辦法。匈奴的地理環境和作戰技能跟我們不一樣,他們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我們的馬比不上;在險峻狹窄的道路上,一邊騎馬一邊射箭,我們的騎兵比不上;經受風雨、長途奔波,忍受饑渴,我們的士兵比不上,這些都是匈奴擅長的。但是在平坦開闊的地方,我們用輕便的戰車和精銳的騎兵,就能打亂匈奴的陣腳;用強勁的弓弩、長長的戟,能遠距離攻擊,匈奴的弓箭就比不上;我們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長短兵器配合使用,再加上靈活的弩兵來回支援,軍隊整齊向前,匈奴的士兵就抵擋不住;我們的弓弩手能集中射擊同一個目標,匈奴的皮甲和木盾牌就撐不住;讓他們下馬和我們近戰,劍戟相交,來回拚殺,匈奴人的腿腳也跟不上,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這麼看來,匈奴有三項長處,我們有五項長處。陛下要是發動幾十萬大軍去對付幾萬匈奴人,以多打少,完全可以用一個人對付他們十個人。
不過,戰爭畢竟是危險的事情,兵器更是凶器。強大的一方變成弱小,也就是轉眼之間的事。要是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險求勝,一旦失敗,再後悔也來不及了。作為帝王,用兵一定要萬無一失。現在有幾千匈奴人、義渠人等少數民族前來歸順,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作戰技能跟匈奴人一樣。陛下可以賞賜給他們堅固的鎧甲、厚實的棉衣、強勁的弓弩和鋒利的箭矢,再配上邊境的優良戰馬,派熟悉他們習俗、能團結他們的將領,按照陛下的命令帶領他們作戰。遇到險要地形,就讓他們去抵擋;在平坦開闊的地方,就用輕便戰車和弓弩手去製服敵人;兩支軍隊相互配合,發揮各自的長處,再憑借人多的優勢,這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文帝很讚賞晁錯的建議,給他回信,對他表示嘉獎。晁錯又上書說:“我聽說當年秦國發兵攻打匈奴和南越,不是為了保衛邊境、拯救百姓,而是因為貪婪,想要擴張領土,結果還沒建功立業,天下就大亂了。而且秦國出兵打仗,不了解實際情況,打仗時士兵被敵人俘虜,駐守時又有很多人病死。匈奴這些人,天生耐寒;南越人天生耐熱。秦國派去戍邊的士兵不適應當地的水土,很多人死在邊境,運送物資的人也死在路上。秦國百姓一聽說要去戍邊,就跟去刑場差不多,所以秦國就用強製手段征發他們,叫做‘謫戍’。先是征發有罪的官吏、上門女婿和商人,後來又征發曾經從商的人,再後來連祖父母、父母曾經從商的人都不放過,最後甚至征發平民百姓。這樣強行征發,讓百姓充滿怨恨,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戍邊,卻得不到一點好處,戰死之後,家裡也得不到任何優待,大家都清楚災禍早晚要落到自己頭上。陳勝去戍邊,走到大澤鄉就率先起義,天下人紛紛響應,就像大水決堤一樣,這都是秦國用暴力手段強迫百姓的後果。
匈奴人不靠種地為生,他們居無定所,很容易就來騷擾邊境,來無影去無蹤。放牧打獵是他們的生存方式,卻害得我們中原百姓沒辦法安心種地。現在匈奴人經常在邊塞附近放牧、打獵,窺探我們邊境的防守情況,我們的守兵少,他們就發動進攻。陛下要是不救援,邊境百姓就會絕望,產生投降敵人的想法;要是救援,派的兵少了不管用,派的兵多了,等遠方的軍隊趕到,匈奴人早就跑了。軍隊聚集在邊境不撤,耗費巨大;一旦撤了,匈奴又來侵犯。這樣年複一年,國家就會越來越窮,百姓也不得安寧。陛下關心邊境,派將領和士兵去修築防禦工事,這是很大的恩惠。但是現在讓遠方的士兵守邊,一年就輪換一次,他們根本不了解匈奴人的作戰特點。不如選一些願意長期居住在邊境的人,讓他們帶著家人去邊境種地,同時負責守衛。在那裡修建高大的城牆和深深的壕溝,在重要的地方和交通要道,建立城邑,每個城邑至少要有一千戶人家。先給他們建好房子,準備好農具,然後招募百姓,赦免他們的罪行,封給他們爵位,免除他們全家的賦稅徭役,還提供冬夏的衣服和糧食,直到他們能夠自給自足為止。要是不給邊境百姓足夠的好處,就沒辦法讓他們長期在危險的地方生活。要是匈奴人來搶劫,有人能把被搶走的東西奪回來,就把一半賞給他,官府再出錢贖回另一半。百姓要是能得到這樣的好處,就會互相幫助,遇到匈奴來犯也不怕死。他們這樣做不是因為感激皇上,而是為了保護家人和獲得財物。這樣的邊境百姓,比起那些不熟悉地形又害怕匈奴的內地戍卒,戰鬥力要強上一萬倍。現在陛下要是能遷移百姓充實邊境,就能讓遠方不再有屯兵戍守的麻煩,邊境百姓父子相互保護,不用擔心被敵人擄走,這樣的好處能惠及後世,陛下也會留下聖明的美名,這和秦國強迫百姓去戍邊,導致民怨沸騰相比,差彆可太大了。”
漢文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下令招募百姓遷徙到邊塞地區居住。
晁錯又向漢文帝進言:“陛下下令招募百姓充實邊塞,能減少屯守邊境的人力,降低物資運輸的費用,這是極大的惠民之舉。地方官吏要是真能好好落實陛下的恩德,嚴格執行法令,照顧好遷徙百姓中的老弱病殘,善待年輕力壯的人,安撫他們的情緒,不欺負盤剝他們,讓先到的人安居樂業、不想念家鄉,那麼其他貧苦百姓就會相互羨慕,主動前往邊塞了。我聽說古代遷徙百姓時,會先考察當地的陰陽是否調和,品嘗泉水的味道好不好,然後規劃城鎮、建造房屋、劃分裡巷、分配宅院,提前建好房子,準備好生活用具。這樣百姓來了有住的地方,乾活也有工具可用,自然就願意離開家鄉,到新地方生活。還會設置醫生、巫師,方便百姓看病、祭祀,讓年輕人能結婚成家,大家生老病死都能相互照應,墓地也建在一起,鼓勵大家種植樹木、飼養家畜,讓房屋完整安全。這樣一來,百姓就會喜歡上居住的地方,想長期生活下去。
我還聽說,古代在邊境設置縣城防禦敵人,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辦法:五家為一伍,設伍長;十伍為一裡,設假士;四裡為一連,設假五百;十連為一邑,設假候。這些負責人都是從當地選拔出來的賢能之人,他們愛護百姓、熟悉地形、了解民心。平時,他們教百姓練習射箭;戰時,就帶領百姓抵禦敵人。這樣,內部的基層編製建立好了,對外的軍事管理也就確定了。百姓們長期在一起生活訓練,不要輕易讓他們遷移,從小一起玩耍,長大後一起做事。夜裡作戰,聽到聲音就能認出彼此,及時相互救援;白天作戰,遠遠看見就能知道是誰,彼此熟悉。大家有了深厚的感情,遇到危險時就願意為對方拚命。這個時候,再用豐厚的賞賜激勵他們,用嚴厲的刑罰約束他們,他們就會前赴後繼,毫不退縮。要是遷徙的百姓既不健壯又沒本事,那就是白白浪費糧食衣物,派不上用場;就算百姓身強力壯有能力,但沒有好官吏帶領,也乾不成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陛下決定不和匈奴和親,我猜他們冬天可能會南下侵擾。要是能狠狠地打他們一次,就能讓他們長時間不敢再來。想樹立威望,最好在匈奴戰馬秋高膘肥、容易挑起戰事的時候出擊;如果匈奴來犯卻不能重創他們,讓他們得意地離開,以後就很難再製服他們了。”
晁錯這個人嚴厲剛直,又苛刻嚴酷,但因為能言善辯,得到太子的賞識,太子府上的人都稱他為“智囊”。
漢文帝十二年癸酉年,公元前168年):
?冬天十二月:黃河在酸棗縣決口,向東衝毀了金堤,東郡緊急征發大量百姓去堵塞決口。
?春天三月:朝廷下令廢除關卡檢查製度,百姓出行不再需要通行證。
晁錯向漢文帝進諫說:“聖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會受凍挨餓,不是因為君主親自耕種供給食物、親自織布供給衣服,而是因為君主為百姓開辟了獲取財富的途徑。所以堯在位時有九年水災,湯在位時有七年旱災,但國內沒有受凍餓死的人,就是因為儲備充足,提前做好了應對準備。現在天下統一,土地麵積和人口數量都不比湯、禹時期少,又沒有連續幾年的水旱災害,可糧食儲備卻不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土地還有沒開發的潛力,百姓還有沒發揮的餘力,能種糧食的土地沒有全部開墾,山林湖澤的資源沒有完全利用,四處遊蕩不務農的人也沒有都回到農業生產中。
人在寒冷的時候,不會等有了又輕又暖的衣服才穿;饑餓的時候,不會等有了美味的食物才吃。人一旦饑寒交迫,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餓,一年不做衣服就會冷。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沒衣穿,就算是慈母也保不住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麼能擁有百姓的擁護呢?賢明的君主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鼓勵百姓從事農耕和種桑養蠶,減輕賦稅,增加糧食儲備,充實糧倉,防備水旱災害,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百姓就像水流,君主的政策引導決定他們的去向,他們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會選擇方向。
珍珠、玉石、金銀,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可大家都看重它們,就是因為君主使用它們。這些東西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裡就能走遍天下,不用擔心饑寒。這就使得臣子容易背叛君主,百姓輕易離開家鄉,盜賊受到誘惑,逃跑的人有了便於攜帶的財物。而糧食、布匹、絲綢,從土地裡生長出來,需要一定的時間,還得靠人力去收獲聚集,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搬不動,壞人也瞧不上,但一天沒有糧食,饑寒就來了。所以明君看重五穀,輕視金玉。
現在五口之家的農戶,至少有兩人要服勞役,能耕種的土地不過一百畝,一百畝地的收成不過一百石。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要砍柴,為官府做事,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風塵,夏天不能躲避酷熱,秋天不能躲避陰雨,冬天不能躲避嚴寒,一年四季沒有休息的日子。還要操辦親友往來、吊唁死者、探望病人、撫養孤兒、養育孩子等事情。農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害,官府緊急征收賦稅,而且沒有固定時間,早上剛下命令,晚上就可能改變。手裡有糧食的農民,隻能半價賤賣;沒有糧食的,就隻好借高利貸,於是就有人賣田賣宅、賣兒賣女來償還債務。而商人呢,大的囤積貨物賺取加倍利潤,小的擺攤販賣,投機取巧,每天在城裡遊蕩,趁著官府急需物資,把貨物價格抬高幾倍出售。所以這些商人男不耕地,女不織布,卻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沒有農民的辛苦,卻有豐厚的收入。他們憑借財富,和王侯交往,勢力比官吏還大,為了利益相互爭鬥。他們四處遊玩,一路上車輛絡繹不絕,乘坐堅固的車子,騎著肥壯的馬,腳穿絲鞋,身披綢緞。這就是商人兼並農民,農民流亡的原因。當前最要緊的事,就是讓百姓從事農業生產。要想百姓務農,關鍵在於重視糧食。重視糧食的辦法,就是讓百姓用糧食來換取獎賞或抵免刑罰。現在可以下令招募百姓向官府繳納糧食,繳納的可以封爵位,也可以贖罪。這樣一來,富人得到了爵位,農民有了錢,糧食也有了流通渠道。能拿出糧食換爵位的,都是有餘糧的人。把他們多餘的糧食拿來供官府使用,就可以減少貧苦百姓的賦稅,這就是所謂的減少有餘、補充不足,政令一出百姓就能受益。現在的法令規定,百姓獻出一匹戰馬,就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因為戰馬是國家重要的軍事裝備。神農氏曾說:‘就算有十仞高的石城,百步寬的護城河,百萬士兵,但沒有糧食,也守不住。’由此可見,糧食是治國安邦的關鍵,是政務的根本。現在讓百姓繳納糧食封爵,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和獻馬的功勞相比,差距太大了。爵位,是君主專有的,隨口封授就無窮無儘;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土地能不斷產出。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們非常渴望的。要是讓天下人都向邊塞繳納糧食來換取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邊塞的糧食肯定會大量增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漢文帝聽從了晁錯的建議,下令百姓向邊塞繳納糧食,按照繳納數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級的爵位。
晁錯又上奏說:“陛下讓百姓向邊塞繳納糧食來封爵,這是很大的恩惠。我擔心邊塞士兵的糧食不夠吃,需要大量調用天下的糧食。如果邊塞的糧食足夠供應五年,就可以讓百姓把糧食繳納到郡縣;如果郡縣的糧食儲備足夠供應一年以上,就可以適時赦免罪犯,並且免除農民的田租。這樣,陛下的恩德就能惠及萬民,百姓就會更加努力務農,過上富足安樂的生活。”
漢文帝再次采納了晁錯的建議,下詔說:“引導百姓的根本方法,在於重視農業。我親自帶領天下百姓耕種,到現在已經十年了,可荒地沒有更多開墾,年成不好時,百姓仍麵有饑色,這說明從事農業的人還不夠多,官吏也沒有儘到督促的責任。我多次下達詔書,每年鼓勵百姓種樹,但成效不大,這是官吏執行詔令不認真,勸導百姓不得力。農民非常辛苦,官吏卻不關心,這怎麼能發展好農業呢!今年免除農民一半的田租。”
漢文帝十三年甲戌年,公元前167年):
?春天二月甲寅日:漢文帝下詔說:“我親自率領天下百姓耕種,收獲糧食用於祭祀;皇後親自采桑養蠶,製作祭祀時穿的禮服。相關部門要製定出具體的禮儀製度。”
?當初:秦朝時設有秘祝官,一旦出現災禍或祥瑞,就把過錯推給下麵的人。這年夏天,漢文帝下詔說:“我聽說,按照天道,災禍因怨恨而生,福氣從德行而來,百官的過錯,應該由我來承擔。現在秘祝官把過錯轉嫁給下麵的人,來彰顯我的不德,我很不認同,廢除這個官職。”
齊國太倉令淳於意犯了罪,按律要受肉刑,朝廷下詔把他逮捕押解到長安。他的小女兒緹縈上書說:“我父親做官,齊國人都稱讚他廉潔公平。如今他犯法要受肉刑,我傷心的是人死了不能複生,受了肉刑身體殘缺不能複原,以後就算想改過自新,也沒有機會了。我願意被官府收為奴婢,來為父親贖罪,讓他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憐憫緹縈的孝心和她所表達的意思,這年五月,下詔說:“《詩經》裡說:‘和樂平易的君子,好比百姓的父母。’現在有人犯了過錯,還沒來得及教育就施加刑罰,有的人想改過自新,卻沒有途徑,我非常同情他們!肉刑殘忍到砍斷肢體、在肌膚上刻字,讓人終身殘疾,這刑罰太痛苦了,是不道德的做法!這哪裡是做百姓父母的君主應有的心意呢!廢除肉刑,用彆的刑罰替代它;並且根據罪犯罪行的輕重量刑,隻要他們不逃跑,服刑一定年限後就可以免罪。相關部門要製定具體的法令!”丞相張蒼、禦史大夫馮敬上奏擬定新的法律條文:“原來應當判處髡刑剃光頭發)的,改為服城旦、舂的勞役男犯築城,女犯舂米);原來應當判處黥刑臉上刺字)的,改為先剃光頭發,再戴上刑具,然後服城旦、舂的勞役;原來應當判處劓刑割鼻)的,改為笞打三百下;原來應當判處斬左腳的,改為笞打五百下;原來應當判處斬右腳,以及殺人後先自首的,還有官吏因受賄、枉法、監守自盜官府財物等罪行,已經判決又犯應處以笞刑的,都處以棄市在鬨市執行死刑)。罪犯判決為城旦、舂勞役的,各自根據服刑年限,滿期後免罪。”漢文帝批示:“可以。”
當時,漢文帝自身注重修養,為政寬厚、沉靜,而將相都是漢初的功臣,文化水平不高,但為人質樸。他們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議論政事時力求寬厚,以談論彆人的過失為恥。這種風氣影響到全國,互相告發的不良習俗改變了。官吏安於自己的職位,百姓樂於從事自己的產業,糧食儲備逐年增加,人口漸漸增多。社會風氣淳樸厚道,法網寬鬆,對犯罪有疑問的,從輕發落,所以刑罰大量減少,全國一年判決的案件隻有四百起,出現了刑罰擱置不用的風氣。
六月,漢文帝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現在百姓辛勤勞作還要繳納租稅,這與把農業視為根本卻又和其他末業沒有區彆,對於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的辦法還不完善。廢除征收田租的法令。”
漢文帝十四年乙亥年,公元前166年):
?冬天:匈奴老上單於率領十四萬騎兵入侵朝那、蕭關,殺死北地都尉孫卬,擄掠了很多百姓和牲畜;接著又打到彭陽,派一支奇兵攻入並燒毀了回中宮,偵察騎兵一直到了雍縣的甘泉宮。漢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調發戰車一千輛、騎兵十萬人駐紮在長安附近,防備匈奴入侵;又任命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甯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分彆屯兵在上郡、北地、隴西三郡。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整飭軍隊,申明教令,賞賜官兵,還想親自出征匈奴。大臣們紛紛勸諫,漢文帝不聽;皇太後堅決阻止,漢文帝才作罷。於是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內史欒布都為將軍,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單於在邊塞內停留了一個多月才離去。漢軍追出邊塞後就返回了,沒有殺傷多少匈奴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文帝乘車經過郎官辦公的官署,問郎署長馮唐:“你老人家的家鄉在哪裡?”馮唐回答說:“我的祖父是趙國人,父親遷居到代地。”漢文帝說:“我住在代地的時候,我的尚食監高祛多次跟我說起趙國將軍李齊的賢能,以及他在巨鹿城下作戰的事跡。如今我每次吃飯時,心裡總會想起巨鹿之戰。你了解他嗎?”馮唐回答說:“李齊還比不上廉頗、李牧當將軍的才能。”漢文帝拍著大腿說:“唉!我怎麼就得不到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來為我效力呢!有了他們,我還會擔心匈奴嗎!”馮唐說:“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漢文帝聽了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很久,漢文帝把馮唐召來,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要在眾人麵前羞辱我,難道就不能找個私下的場合說嗎?”馮唐謝罪說:“我是個粗人,不懂忌諱。”當時漢文帝正擔心匈奴的侵擾,就又問馮唐:“你憑什麼認為我不能任用廉頗、李牧呢?”馮唐回答說:“我聽說上古時候的君王派遣將軍出征,要跪著推動車輪,說:‘朝廷內的事情,由我來決定;朝廷外的事情,由將軍來裁決。’軍功、爵位、賞賜都由將軍在外決定,回來後再奏報君王,這可不是空話。我的祖父說,李牧做趙國將軍時,駐守邊境,軍中市場的稅收都由他自己用來犒賞士兵;賞賜也由他在外決定,不必向朝廷請示。君王充分信任他,讓他放手去做事,所以李牧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選出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名善於騎射的騎兵,十萬勇士,因此向北驅逐單於,打敗東胡,滅掉澹林,向西抑製強大的秦國,向南抵禦韓國、魏國。那個時候,趙國幾乎稱霸天下。後來趙王遷即位,聽信郭開的讒言,最終殺了李牧,讓顏聚代替他;因此軍隊被打敗,士兵潰逃,趙國被秦國消滅。如今我聽說魏尚做雲中郡太守,把軍中市場的稅收都用來犒賞士兵,還拿出自己的錢財,每五天殺一頭牛,宴請賓客、軍吏和手下的人,所以匈奴遠遠地避開,不敢接近雲中郡的邊塞。匈奴曾經入侵一次,魏尚率領戰車和騎兵迎擊,殺死很多匈奴人。那些士兵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從田間出來參軍,哪裡知道軍中的文書和符節之類的規定!他們整天奮力作戰,殺敵捕俘,向上級報功時,隻要有一點不符合實際,文官就依據法律製裁他們,他們應得的賞賜也得不到,而那些官吏卻嚴格按照法律辦事。我認為陛下賞賜太輕,懲罰太重。況且雲中郡太守魏尚,因為上報的殺敵數目差了六個,陛下就把他交給官吏治罪,削去他的爵位,判他做苦役。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漢文帝聽了很高興。當天,就派馮唐拿著符節去赦免魏尚,恢複他雲中郡太守的職務,還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
?春天:漢文帝下詔增加各種祭祀場所的規模,以及祭祀用的珪玉和錢幣,並且說:“我聽說祠官在祭祀時向神靈祈福,都把福氣歸結到我一人身上,不替百姓祈福,我非常慚愧。憑我的德行,卻獨自享受神靈的福佑,而百姓卻得不到,這是加重我的不德。命令祠官祭祀時要表達敬意,不要再隻為我一個人祈求福佑!”
?這一年,河間文王劉辟強去世。
?當初,丞相張蒼認為漢朝得的是水德,魯國人公孫臣認為漢朝應當是土德,土德的祥瑞是黃龍出現;張蒼認為公孫臣說得不對,就把他打發走了。
漢文帝十五年丙子年,公元前165年):
?春天:黃龍出現在成紀這個地方。漢文帝召見公孫臣,任命他為博士,讓他和其他儒生一起闡明漢朝是土德的道理,並起草更改曆法、確定服色等相關事宜。丞相張蒼因此覺得自己的觀點站不住腳,逐漸失勢。
?夏天四月:漢文帝第一次到雍地,在郊外祭祀五帝,大赦天下。
?九月:漢文帝下詔讓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薦賢良、能直言進諫的人,漢文帝親自出題策問他們。太子家令晁錯在對策中成績優異,被提拔為中大夫。晁錯又上書漢文帝,提出應該削減諸侯勢力以及修改法令等方麵的建議,一共寫了三十篇奏書。漢文帝雖然沒有全部采納,但對晁錯的才能感到驚奇。
?這一年,齊文王劉則、河間哀王劉福都去世了,他們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趙國人新垣平憑借望雲氣的本領被漢文帝召見,他說長安東北方向有神奇的雲氣,呈現出五彩之色,於是漢文帝下令修建渭陽五帝廟。
漢文帝十六年丁醜年,公元前164年):
?夏天四月:漢文帝在渭陽五帝廟祭祀天帝。此後新垣平受到重用,被提拔為上大夫,漢文帝賞賜給他的財物累計達千金之多;漢文帝還讓博士和儒生們從《六經》中摘取相關內容,編寫《王製》,謀劃討論天子巡視、封禪等事宜。又在長門的道路北邊設立五帝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