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
春天正月辛醜日,漢宣帝被安葬在杜陵,朝廷大赦天下。
到了三月丙午日,王氏被立為皇後,她的父親王禁被封為陽平侯。朝廷拿出三輔、太常、郡國公有的田地以及可以精簡的皇家園林,用來安置和幫助貧苦百姓。對於那些資產不足一千錢的窮人,朝廷還提供種子和糧食的貸款。同時,漢宣帝外祖父平恩戴侯的表弟、擔任中常侍的許嘉被封為平恩侯。
夏天六月,因為百姓中流行疫病,皇帝下令太官減少膳食供應,削減樂府的人員編製,減少皇家園林中馬匹的數量,用節省下來的資源賑濟生活困難的百姓。
秋天九月,關東十一個郡和國發生了嚴重的水災,饑荒肆虐,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悲慘景象。朝廷緊急從周邊郡縣調撥錢糧進行救災。
皇帝早就聽說琅邪的王吉和貢禹精通儒家經典,品行高潔,就派使者去征召他們。可惜王吉在途中因病去世,貢禹到達後被任命為諫大夫。皇帝多次虛心地向貢禹請教治國理政的方法,貢禹上奏說:“古時候君主生活節儉,隻征收十分之一的賦稅,沒有其他雜稅和徭役,所以家家戶戶都能自給自足。高祖、文帝、景帝的時候,宮裡的宮女不過十幾人,馬廄裡的馬匹也隻有一百多匹。但後來的人爭相追求奢侈,而且越來越嚴重,大臣們也跟著效仿。我覺得完全回到遠古時代的做法很難,但也應該稍微借鑒古代的做法來約束自己。現在宮殿已經建好了,沒辦法改變,但其他方麵都可以減少浪費。以前,齊國負責製作王室禮服的機構,每年進貢的衣物不過十箱;現在,齊國這三個製作禮服的機構,每個都有幾千名工人,一年花費的錢財數以萬計,皇家馬廄裡吃糧食的馬將近一萬匹。漢武帝的時候,又選了很多美女,後宮人數達到幾千人。等到他去世,陪葬了大量的金銀財寶、鳥獸魚鱉等一百九十種東西,還把很多宮女安置在陵園裡守陵。到了孝宣皇帝的時候,陛下不好說什麼,大臣們也照著舊例辦,這實在讓人痛心!上行下效,導致天下人娶媳婦都追求數量多,諸侯的妻妾有的多達幾百人,有錢有勢的官吏和百姓養的歌女也有幾十人,這就使得宮裡有很多怨恨難平的女子,宮外有很多單身漢。普通百姓埋葬親人時,也在地上大建墳墓,浪費錢財。這些過錯的根源在於上麵,大臣們因循守舊也有很大責任。希望陛下深入了解古代的治國之道,選擇節儉的做法。大量減少皇帝使用的車馬服飾等器物,削減三分之二;從後宮裡挑選賢良的女子,留下二十人,其餘的都送回家,各個陵園裡沒有子女的宮女,也都應該遣散;馬廄裡的馬匹保留幾十匹就夠了,隻留下長安城南的皇家園林作為打獵的地方。現在天下鬨饑荒,難道不應該大力削減開支來拯救百姓,順應天意嗎?上天降生聖人,是為了萬民,不隻是讓他自己享受的!”皇帝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就下詔書,命令那些很少有皇帝臨幸的宮館不用修繕;太仆減少喂馬的糧食;水衡減少喂養食肉動物的肉類。
司馬光評論說:忠臣侍奉君主,應該先指出那些困難但重要的問題,這樣相對容易的問題不用費力就能解決;彌補君主的短處,那麼君主的長處自然會得到發揚。漢元帝剛即位的時候,虛心向貢禹請教,貢禹應該先講當下最緊急的事情,再講不太著急的。當時,皇帝做事猶豫不決,奸臣當道弄權,這才是最大的禍患,貢禹卻沒有提到;而恭謹節儉,本來就是漢元帝一直想做的,貢禹卻反複強調,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貢禹的智慧不足以認識到這些問題,那他怎麼能算賢能之人呢?要是他明明知道卻不說,那罪過就更大了!
匈奴的呼韓邪單於又上書,說百姓生活困苦。皇帝下詔讓雲中、五原郡調撥兩萬斛糧食給匈奴。
這一年,漢朝首次設置戊己校尉,派他們在車師舊地屯田。
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47年)
春天正月,皇帝到甘泉宮,在泰畤舉行祭天儀式。樂陵侯史高憑借外戚的身份主管尚書事務,前將軍蕭望之、光祿大夫周堪擔任他的副手。蕭望之是有名的儒者,他和周堪都因為曾經是皇帝的老師,受到皇帝的信任,皇帝多次召見他們,一起談論國家的治亂興衰,謀劃治國大事。蕭望之推薦宗室中精通經術、品行端正的散騎、諫大夫劉更生擔任給事中,讓他和侍中金敞一起在皇帝身邊,隨時糾正皇帝的過失。這四個人齊心協力,用古代的製度來勸導皇帝,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議,皇帝大多都采納了。史高在這個位置上隻是掛個名,沒什麼實際作為,因此和蕭望之產生了矛盾。
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從漢宣帝時期就長期掌管朝廷機要事務,熟悉法令條文。漢元帝即位後身體不好,因為石顯長期處理政務,又是宦官沒有外麵的黨羽,看起來專注可靠,就把政事委托給他。不管事情大小,都通過石顯向皇帝彙報並做出決定,石顯因此權傾朝野,大臣們都對他恭敬有加。石顯這人聰明機靈,善於辦事,能摸透皇帝的心思。但他內心陰險狠毒,擅長詭辯,經常用不正當的手段中傷彆人,誰要是得罪了他,哪怕是一點小矛盾,他都會用嚴酷的法律來報複。他還和車騎將軍史高相互勾結,在討論事情的時候,總是堅持舊例,不聽從蕭望之等人的意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蕭望之等人對許氏、史氏外戚的驕縱行為很不滿,也痛恨弘恭、石顯專權,就向皇帝建議說:“中書是政務的根本,國家的關鍵部門,應該讓賢明公正的人來掌管。漢武帝因為經常在後宮遊樂飲宴,才任用宦官掌管中書,這不符合古代的製度。應該廢除由宦官擔任中書的做法,這才符合古代不親近受過刑罰之人的道理。”這一下就得罪了史高、弘恭和石顯。皇帝剛即位,為人比較謙遜,也不輕易改變舊製,這件事討論了很久都沒有結果,最後還把劉更生調出京城,擔任宗正。
蕭望之、周堪多次推薦有名的儒者和傑出人才擔任諫官。會稽的鄭朋暗地裡想攀附蕭望之,就上書揭發車騎將軍史高派人在各地謀取私利,還說了許氏、史氏子弟的種種過錯。奏章交給周堪後,周堪請示皇帝,讓鄭朋在金馬門等待詔令。鄭朋還寫信給蕭望之,說:“現在將軍您的打算,是像管仲、晏嬰那樣就滿足了,還是要繼續努力,達到周公、召公那樣的成就呢?要是隻想達到管仲、晏嬰的水平,那我就回老家隱居,一輩子不再出來。要是將軍您想複興周公、召公的事業,廣泛聽取意見,那我願意竭儘全力為您效勞!”蕭望之剛開始見到鄭朋時,還熱情接待,但後來發現他品行不正,就不再和他來往。鄭朋是楚地人,心裡怨恨,就轉而投靠許氏、史氏,把之前說許氏、史氏的那些話都推到周堪、劉更生身上,說:“這些都是周堪、劉更生教我說的,我一個關東人,怎麼會知道這些事!”於是侍中許章向皇帝稟告,讓皇帝召見鄭朋。鄭朋出來後,到處宣揚說:“我跟皇帝說了前將軍蕭望之五個小過錯,一個大罪過。”還有個叫華龍的待詔,品行不端,想加入周堪等人的陣營,周堪他們沒接納他,他就和鄭朋勾結在一起。
弘恭、石顯讓鄭朋、華龍上書告發蕭望之等人謀劃罷免車騎將軍史高,排擠許氏、史氏外戚的情況。等蕭望之休假外出的時候,讓鄭朋、華龍把奏章遞了上去。皇帝把這件事交給弘恭去調查。蕭望之回答說:“外戚在位的人大多奢侈淫亂,我這麼做是想匡正國家,不是為了私利。”弘恭、石顯卻上奏說:“蕭望之、周堪、劉更生結黨營私,互相吹捧推薦,多次誣陷大臣,離間皇室親戚關係,想要獨攬大權。作為臣子不忠,欺騙陛下,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請陛下下令讓謁者把他們召到廷尉那裡受審。”當時皇帝剛即位,不明白“召致廷尉”就是關進監獄的意思,就批準了這個奏章。後來皇帝要召見周堪、劉更生,才知道他們已經被關進監獄了。皇帝大吃一驚,說:“我以為隻是讓廷尉問問話而已!”就責備弘恭、石顯,兩人都磕頭謝罪。皇帝說:“那就放他們出來繼續辦事吧。”弘恭、石顯卻讓史高對皇帝說:“陛下剛即位,還沒來得及向天下展示您的德政,就先懲治自己的老師。既然已經把九卿、大夫下了獄,就應該趁機免去他們的官職。”於是皇帝下詔書給丞相、禦史說:“前將軍蕭望之,做了我八年的老師,沒有其他罪過。現在這件事時間隔得久了,有些情況也記不清了,難以查明真相。赦免蕭望之的罪過,收回他前將軍、光祿勳的印綬;周堪、劉更生都免為平民。”
二月丁巳日,皇帝立弟弟劉竟為清河王。
戊午日,隴西發生地震,城牆、房屋都被毀壞,很多人被壓死。
三月,朝廷封廣陵厲王的兒子劉霸為王。皇帝下詔書,下令停止飼養供皇室玩樂的狗馬,把水衡掌管的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飛外池、嚴篽池的土地,都租借給貧苦百姓耕種。還大赦天下,公開征召才能出眾、敢於直言進諫的人才。
夏天四月丁巳日,皇帝立兒子劉驁為皇太子。待詔鄭朋向皇帝推薦太原太守張敞,說他是漢宣帝時期的名臣,適合做皇太子的老師。皇帝就此事詢問蕭望之,蕭望之認為張敞確實是個有能力的官員,處理繁雜混亂的事務很有一套,但他性格輕佻,不是當太子老師的合適人選。皇帝還是派使者去征召張敞,想讓他擔任左馮翊,可惜張敞在途中因病去世了。
之後,皇帝下詔賜蕭望之關內侯的爵位,讓他擔任給事中,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這時候,關東地區發生饑荒,齊地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
秋天七月己酉日,又發生了地震。皇帝再次征召周堪、劉更生,想讓他們擔任諫大夫。但弘恭、石顯進讒言,結果兩人隻被任命為中郎。
皇帝一直非常器重蕭望之,還想讓他當丞相。這可惹惱了弘恭、石顯,還有許氏、史氏的子弟,以及其他侍中、諸曹官員,他們都對蕭望之等人恨得牙癢癢。劉更生就叫自己的親戚向皇帝上書,說:“這次地震恐怕是因為弘恭這些人作惡,而不是因為三個孤苦無依的人。我覺得應該罷免弘恭、石顯,懲罰他們埋沒賢才的罪行,重用蕭望之等人,為賢能之人開辟道路。這樣,太平盛世的大門就打開了,災異也會消失。”奏章呈上後,弘恭、石顯懷疑是劉更生搞的鬼,就請求皇帝徹查。一番審訊後,劉更生果然承認了。於是劉更生被捕入獄,被免去官職成為平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恰巧蕭望之的兒子、散騎中郎蕭汲也上書為父親之前的事鳴冤。皇帝把這件事交給有關部門處理,相關官員上奏說:“蕭望之之前犯的錯清清楚楚,也沒有人誣陷他。現在他卻教唆兒子上書,引用不當的詩句,有失大臣的體統,犯了大不敬之罪,應該逮捕。”弘恭、石顯知道蕭望之向來氣節高尚,不願受辱,就對皇帝說:“蕭望之之前僥幸沒被治罪,還被賜了爵位和封邑,卻不知悔改服罪,心裡滿是怨恨,還教唆兒子上書,把過錯推給陛下。他仗著自己是您的老師,就覺得肯定不會被治罪。如果不把他關到牢裡,挫挫他的傲氣,朝廷的恩威就沒辦法彰顯。”皇帝擔心地說:“蕭太傅向來剛正,怎麼會願意去坐牢呢!”弘恭、石顯卻說:“人命關天,蕭望之犯的不過是言語上的小罪,肯定不會有什麼事的。”皇帝就批準了這個奏章。
到了冬天十二月,石顯等人把詔書封好交給謁者,命令他親手把詔書交給蕭望之。同時,讓太常趕緊派執金吾的車馬去包圍蕭望之的家。使者到了之後,宣召蕭望之。蕭望之就問自己的學生、魯國人朱雲該怎麼辦。朱雲是個看重氣節的人,勸蕭望之自殺保全名節。蕭望之仰天長歎說:“我曾經擔任過將相,如今六十多歲了,老了還要進監獄,苟且偷生,多丟人啊!”接著對朱雲說:“朱遊朱雲字遊),快去拿毒藥來,彆讓我多受折磨!”最後喝毒藥自殺了。皇帝聽說後十分震驚,拍著手說:“我本來就懷疑他不會去坐牢,果然把我的好老師害死了!”當時,太官正送上午餐,皇帝卻沒了胃口,為蕭望之的死痛哭流涕,身邊的人都被感動了。皇帝把石顯等人叫來,責備他們考慮不周全,石顯等人隻好脫帽謝罪,過了好久皇帝才消氣。此後,皇帝一直思念蕭望之,每年都會派使者去蕭望之的墳前祭祀,直到皇帝去世。
司馬光評論說:漢元帝這個皇帝當得可真不怎麼樣,太容易被人欺騙,還很難醒悟!弘恭、石顯誣陷蕭望之,那些歪理邪說、陰謀詭計或許不太好分辨。但皇帝一開始就懷疑蕭望之不會去坐牢,弘恭、石顯卻保證肯定沒事,結果蕭望之真的自殺了,這就明擺著弘恭、石顯在騙人啊!哪怕是個中等才智的君主,看到這種情況,都會憤怒不已,嚴懲奸臣。可漢元帝卻不這麼做,雖然為蕭望之的死痛哭流涕、茶飯不思,但始終沒有懲處弘恭、石顯,最後隻換來他們脫帽謝罪而已。這樣下去,奸臣怎麼會得到教訓呢?這隻會讓弘恭、石顯更加肆無忌憚地乾壞事!
這一年,弘恭病死,石顯當上了中書令。
當初,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在那裡設置了珠厓、儋耳郡。這兩個郡在海島上,官吏士卒都是中原人,很多人欺壓當地百姓。當地百姓脾氣也暴,覺得自己遠離中原,經常違反官府禁令,幾乎每隔幾年就造反一次,殺死官吏,漢朝就派兵去鎮壓。二十多年間,一共發生了六次叛亂。到漢宣帝的時候,又發生了兩次叛亂。漢元帝即位後的第二年,珠厓山南縣造反,朝廷派兵去攻打,結果其他縣也跟著反叛,一直平定不下來。皇帝就召集大臣們商量,想大規模發兵平叛。待詔賈捐之說:“我聽說堯、舜、禹那樣的聖君,統治的地域不過幾千裡,西邊到沙漠,東邊到大海,天下各地都受到他們的德政教化。願意接受教化的就好好治理,不願意的也不強迫。所以君臣上下都歌頌功德,世間萬物都能各得其所。武丁、成王,是殷、周時期的大仁之君,他們統治的地域,東邊不超過江、黃,西邊不超過氐、羌,南邊不超過蠻荊,北邊不超過朔方。正因如此,歌頌之聲四起,百姓都安居樂業,越裳氏經過多重翻譯來朝貢,這些可不是靠武力能實現的。到了秦朝,四處興兵攻打遠方,貪圖對外擴張,國內卻空虛不堪,最後天下大亂。漢文帝停止戰爭,推行文教,那時候,一年的刑事案件不過幾百起,賦稅徭役也很輕。漢武帝整頓兵馬,抵禦四方蠻夷,結果一年的刑事案件多達上萬起,賦稅徭役繁重,盜賊四起,戰爭不斷。父親在前線戰死,兒子在後麵受傷,女子也要去守衛邊疆堡壘,孤兒在路邊哭泣,老母親、寡婦在巷子裡痛哭,這都是因為領土擴張太大、征戰不休啊!現在關東百姓長期生活困苦,流離失所。人誰不親近父母,誰不渴望夫妻和睦?可現在竟然出現了賣妻賣子的情況,法律禁止不了,道義也阻止不了,這才是國家最大的憂患啊!如今陛下因為一時的憤怒,就想派軍隊去大海中的海島,在偏遠之地爭一時之快,這可不是救助饑荒、保全百姓的辦法。《詩經》說:‘愚蠢的蠻荊,竟敢與大國為敵。’說明這些偏遠地區的部族,聖明君主在位時就最後歸服,中原王朝衰落時就最先反叛,自古以來就是大麻煩,更何況是南方萬裡之外的蠻夷呢!駱越地區的人,父子在同一條河裡洗澡,習慣用鼻子吸水,和禽獸沒什麼區彆,本來就不值得設置郡縣。他們孤孤單單地住在海島上,霧氣潮濕,有毒草、蟲蛇,還有水土不服的危害,軍隊還沒見到敵人,很多士兵就因為這些原因死了。而且,也不是隻有珠厓出產珍珠、犀角、玳瑁。放棄珠厓沒什麼可惜的,不攻打也不會損害朝廷威嚴。那裡的百姓就像魚鱉一樣,沒什麼好貪圖的!我就拿之前征討羌人的事來說,軍隊在外還不到一年,行軍路程不超過一千裡,就花費了四十多億錢,大司農的錢用光了,隻能用少府的禁錢接著花。一個地方出亂子,花費都這麼大,更何況是勞師遠征,白白損失士兵又沒有成效呢!這種做法,往古不符合聖賢之道,現在實行又沒好處,我覺得隻要不是華夏禮儀之邦,不在《禹貢》記載範圍、《春秋》所涉治理區域內的地方,都可以先不管。希望陛下放棄珠厓,專心撫恤關東百姓吧。”皇帝又詢問丞相、禦史的意見。禦史大夫陳萬年認為應該攻打,丞相於定國卻說:“之前連續幾年發兵攻打珠厓,護軍都尉、校尉及丞等官員一共十一人,隻回來了兩人,士兵和負責運輸的民夫死了一萬多人,花費了三億多錢,還沒能讓他們全部投降。現在關東地區貧困不堪,百姓人心不穩,賈捐之的建議是對的。”皇帝最終采納了賈捐之的建議。賈捐之,是賈誼的曾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
春天,皇帝下詔書說:“珠厓的反叛者殺害官吏百姓,背叛朝廷。現在朝廷討論這件事,有人說該攻打,有人說該堅守,有人建議放棄,大家意見不一。我日夜思考這些建議,要是覺得不殺殺他們的威風不甘心,那就去討伐;要是害怕麻煩想躲避,那就留守屯田;要是通曉時勢變化,就該為百姓擔憂。可百姓挨餓受困和不討伐遠方蠻夷,哪個危害更大呢?而且遇到災年,宗廟祭祀的祭品都無法備齊,更何況是為了避免那點屈辱就大動乾戈呢?現在關東地區非常貧困,倉庫空虛,百姓相互之間都沒辦法接濟,這時候再發動戰爭,不僅勞民傷財,災荒之年也會隨之而來。所以,撤銷珠厓郡。當地百姓有願意歸附內地、向往中原教化的,就妥善安置他們;不願意的,也不要強迫。”
夏天四月乙未日,是月末的最後一天,茂陵的白鶴館發生火災,皇帝大赦天下。
這一年夏天,還發生了旱災。
朝廷封長沙煬王的弟弟劉宗為王。長信少府貢禹向皇帝建議:“各個離宮以及長樂宮的護衛人員,可以裁減掉一大半,這樣就能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六月,皇帝下詔書說:“我想到百姓們饑寒交迫,還要遠離父母妻兒,去做那些並非必要的工作,守衛那些無人居住的宮殿,這恐怕不符合陰陽調和的道理。那就撤銷甘泉宮、建章宮的護衛,讓他們回家務農。各個官府都要節省開支,大家詳細上奏,不要有所隱瞞。”
這一年,皇帝再次提拔周堪擔任光祿勳,周堪的學生張猛擔任光祿大夫、給事中,兩人都深受皇帝信任。
初元四年丙子,公元前45年)
春天正月,皇帝前往甘泉宮,祭祀天神泰畤。三月,又到河東,祭祀土地神後土,並赦免了汾陰正在服刑的犯人。
初元五年丁醜,公元前44年)
春天正月,皇帝封周王室的後裔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三月,皇帝前往雍地,祭祀五帝。
夏天四月,參宿旁出現了彗星。皇帝采納貢禹等儒生的建議,下詔讓太官不要每天宰殺牲畜,準備的食物都減少一半;皇家飼養的馬匹,隻要保證日常使用就行。同時,取消角抵表演,關閉很少使用的上林宮館,裁撤齊地負責製作王室禮服的機構、北假地區的田官、鹽鐵官以及常平倉。還取消了博士弟子的人數限製,以便讓更多人能求學。百姓中隻要有能精通一部儒家經典的,就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此外,還刪減了七十多項刑罰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