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壬子年)
?正月:皇帝前往原陵祭祀先帝。司徒的屬官、陳留郡的蔡邕說:“我聽說古代並不在陵墓前祭祀。朝廷開始實行上陵祭祀的禮儀時,我覺得這儀式可以精簡;但如今親眼見到祭祀的隆重場麵,仔細體會其中深意,才明白孝明皇帝是出於至孝之心和深切的情感,這種安排有其道理,不宜輕易改變。有些禮儀看似繁瑣卻不能省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三月壬戌日:太傅胡廣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胡廣曾先後擔任過太尉、司徒、司空、太傅這四個重要職位,長達三十多年,曆經六位皇帝,所受禮遇極高。每次被罷官,不到一年就會再次被提拔。他征辟的人才大多是天下名士,和以前的下屬陳蕃、李鹹都做到了三公的高位。胡廣熟悉朝廷舊例和典章製度,所以京城有諺語說:“什麼事都不懂,就去問伯始胡廣字伯始);天下最懂中庸之道的,就是胡公。”然而,他為人溫和謹慎,總是用謙卑的言辭和恭順的態度討好當時的權貴,沒有忠誠正直的風骨,因此天下人都看不起他。
?五月己巳日:皇帝大赦天下,並更改年號。
?長樂太仆侯覽因為獨攬大權、驕橫奢侈,皇帝下詔書收回他的印綬,侯覽自殺。
?六月:京城發生大水災。
?竇太後的母親在比景去世,竇太後悲傷過度,染上疾病。癸巳日,竇太後在雲台駕崩。宦官們對竇氏家族積怨已久,用衣車裝載竇太後的屍體,停放在城南的客舍。過了好幾天,曹節、王甫想按照貴人的禮儀安葬太後。皇帝說:“太後親自擁立我繼承皇位,掌管天下大業,怎麼能以貴人的規格安葬她呢!”於是按照皇太後的禮儀發喪。曹節等人想把太後單獨安葬,而讓馮貴人與桓帝合葬。皇帝下詔讓公卿大臣在朝堂上集體商議此事,並派中常侍趙忠監督討論過程。太尉李鹹當時正生病,他讓人抬著自己前往朝堂,還隨身帶著椒藥,對妻子兒女說:“如果皇太後不能與桓帝合葬,我就不活著回來了!”開始討論後,幾百人坐在那裡,互相觀望了很久,沒人敢第一個發言。趙忠說:“大家趕緊拿定主意!”廷尉陳球說:“皇太後出身名門,品德高尚,以太後身份治理天下,理應與先帝合葬,這沒什麼可懷疑的。”趙忠笑著說:“陳廷尉既然這麼說,那就趕緊寫奏議吧。”陳球馬上寫下自己的意見:“皇太後在後宮時,就展現出聰慧賢德、母儀天下的風範;後來遭遇變故,她扶持當今聖上繼承皇位,功勞極大。先帝去世後,她受到牽連,被遷居到空宮,不幸早早離世。竇氏家族雖然獲罪,但太後本人並無過錯。如今如果單獨安葬太後,肯定會讓天下人失望。而且馮貴人的墳墓曾被盜掘,骸骨暴露在外,還和盜賊的屍體混在一起,魂靈受到汙染,她又對國家沒有什麼功勞,怎麼能與先帝合葬呢!”趙忠看了陳球的奏議,臉色立刻變了,陰陽怪氣地嘲諷道:“陳廷尉這建議真是強硬啊!”陳球說:“陳蕃、竇武蒙冤,皇太後又無緣無故被幽禁,我一直痛心不已,天下人也都憤慨歎息!今天我說出這些話,就算因此獲罪,也算是了卻我一直以來的心願!”李鹹說:“我本來就覺得應該這樣,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於是公卿大臣們都讚同陳球的建議。曹節、王甫還在爭辯,說:“梁太後家族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所以被單獨安葬在懿陵;漢武帝廢黜了衛皇後,而讓李夫人與自己合葬。如今竇氏家族罪孽深重,怎麼能和先帝合葬呢!”李鹹又上書說:“我想章德竇皇後曾迫害恭懷皇後,安思閻皇後家族也犯過大罪,但漢和帝沒有提出要分開安葬,漢順帝也沒有下旨貶降她們的葬禮規格。至於衛皇後,是漢武帝親自下令廢黜的,不能和竇太後的情況相提並論。現在長樂太後一直保有皇太後的尊號,還曾臨朝聽政,並且扶持陛下繼承皇位,讓國家繁榮昌盛。太後把陛下當作兒子,陛下怎麼能不把太後當作母親呢?兒子不能廢黜母親,臣子不能貶低君主,應該讓太後與桓帝合葬在宣陵,一切按照舊製辦理。”皇帝看了奏書後,采納了這個建議。
?七月甲寅日:將桓思皇後竇太後)安葬在宣陵。
?有人在朱雀闕上寫了大字:“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禁殺害太後,公卿大臣們都是隻拿俸祿不辦事的‘行屍走肉’,沒有一個敢說真話的人!”皇帝下詔,命令司隸校尉劉猛追捕寫字的人,要求每十天彙報一次進展。劉猛覺得這篇文字說的都是實情,所以不想急於抓捕。一個多月過去了,也沒查出是誰寫的。劉猛因此獲罪,被貶為諫議大夫,由禦史中丞段熲接替他的職位。段熲一上任,就四處抓人,就連太學裡的學生也被抓了一千多人。曹節等人還讓段熲找其他借口彈劾劉猛,最終劉猛被判到左校漢代官署,掌左工徒)服苦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司隸校尉王寓依靠宦官的勢力,想讓太常張奐舉薦自己,張奐拒絕了他。於是王寓誣陷張奐結黨營私,導致張奐被終身禁止為官。張奐曾經和段熲在攻打羌人的問題上有過爭執,兩人關係不好。段熲擔任司隸校尉後,想把張奐趕回敦煌並加害於他。張奐寫信向段熲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魏郡的李暠擔任司隸校尉時,因為舊仇殺了扶風的蘇謙。蘇謙的兒子蘇不韋把父親的屍體埋起來,但不舉行正式葬禮,他隱姓埋名,結交俠客準備報仇。李暠後來升任大司農,蘇不韋藏在草堆裡,挖地道一直通到李暠的臥室,殺死了他的小妾和小兒子。李暠嚇得魂飛魄散,在地上鋪木板睡覺,一夜之間換了九個地方。蘇不韋又挖開李暠父親的墳墓,砍下屍體的頭顱,拿到集市上示眾。李暠派人追捕蘇不韋,卻一直抓不到,最終憤恨交加,吐血而死。後來蘇不韋遇到大赦,回到家中,才正式安葬父親並守喪。張奐和蘇氏家族一直關係很好,而段熲和李暠交情不錯。段熲征召蘇不韋擔任司隸從事,蘇不韋害怕被害,稱病不去。段熲大怒,派從事張賢到蘇不韋家中殺他,還事先把毒藥交給張賢的父親,說:“如果張賢抓不到蘇不韋,你就喝下這個!”於是張賢逮捕了蘇不韋及其全家六十多口人,全部殺死。
?渤海王劉悝被貶到癭陶時,曾通過中常侍王甫幫忙恢複封國,並答應事成後答謝五千萬錢。後來桓帝留下遺詔恢複了劉悝的封國,劉悝知道這不是王甫的功勞,就不肯給錢。中常侍鄭颯、中黃門董騰多次和劉悝來往,王甫暗中監視,把情況告訴了段熲。這年冬天十月,朝廷逮捕鄭颯,關進北寺監獄,又讓尚書令廉忠誣陷鄭颯等人“密謀迎立劉悝,犯下大逆不道之罪”。皇帝於是下詔,讓冀州刺史查辦劉悝。劉悝被逼自殺,他的十一個妃妾、七十個子女、二十四個歌女都死在獄中,太傅、國相等官員全部被殺。王甫等十二人都因“平亂有功”被封為列侯。
?十一月:會稽郡的妖賊許生在句章起兵,自稱“陽明皇帝”,聚集了上萬人。朝廷派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寅前去討伐。
?十二月:司徒許栩被免職,大鴻臚袁隗被任命為司徒。
鮮卑侵犯並州。
南匈奴單於車兒去世,他的兒子屠特若屍逐就單於繼位。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癸醜年)
?正月:發生大規模瘟疫。
?丁醜日:司空宗俱去世。
?二月壬午日:皇帝大赦天下。
光祿勳楊賜被任命為司空。
?三月:太尉李鹹被免職。
?夏天五月:司隸校尉段熲被任命為太尉。
?六月:北海發生地震。
?秋天七月:司空楊賜被免職,太常、潁川人唐珍被任命為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冬天十二月:太尉段熲被免職。
鮮卑侵犯幽州和並州。
癸酉晦日:出現了日食現象。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甲寅年)
?二月己巳日:皇帝大赦天下,給天下人帶來喘息之機。隨後,東海人陳耽被任命為太尉,挑起了朝廷重任。
?三月:中山穆王劉暢離世,因為他沒有兒子,按照當時的規矩,他的封國被廢除,不再存在。
?六月:河間王劉利的兒子劉康被封為濟南王,他肩負起了祭祀孝仁皇的重要職責。
?這一年,吳郡司馬、富春人孫堅招募了一千多名精銳勇士,協助州郡官府去討伐許生。到了冬天十一月,臧旻、陳寅在會稽與許生的隊伍展開大戰,最終大獲全勝,斬殺了許生。與此同時,任城王劉博也去世了,由於他沒有子嗣,他的封國也隨之斷絕,不再延續。
?十二月:鮮卑族侵犯北地,北地太守夏育率領屠各部落的軍隊進行追擊,成功打敗了鮮卑人。因為這次戰功,夏育被升遷為護烏桓校尉。然而,鮮卑人並不甘心失敗,又再次侵犯並州,邊境局勢依舊緊張。
?在這一年年末,司空唐珍被罷官,永樂少府許訓接替他擔任司空一職,開始在新的崗位上履職。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乙卯年)
?三月:皇帝下詔,讓眾多儒者共同校正《五經》的文字內容。皇帝特意命令議郎蔡邕用古文、篆、隸三種字體將校正後的《五經》書寫下來,然後刻在石碑上,把這些石碑樹立在太學門外。這樣一來,後來學習儒家經典的人都有了標準的參考。石碑剛剛立好,前來觀看和臨摹的人絡繹不絕,每天拉車前來的就有一千多輛,把大街小巷都堵得水泄不通。
?早些時候,朝廷大臣們商議,認為州郡官員之間容易結黨營私,互相包庇。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朝廷製定了規定:有婚姻關係的家庭,以及來自兩個州的人,不能在對方所在地區擔任監察官職。到了此時,又出台了“三互法”,規定更加嚴格細致,導致官員選拔變得十分困難。幽州和冀州的刺史職位空缺了很長時間,一直沒能補上合適的人選。蔡邕向皇帝上書說:“幽州和冀州,向來是出產鎧甲和戰馬的重要地方。但近年來,因為戰亂和饑荒,當地的資源逐漸匱乏。如今這兩個州的刺史職位空缺已久,當地的官吏和百姓都盼著朝廷能儘快派人任職,可三公府選拔官員,過了一個多月還沒有定論。我打聽原因,說是因為要避開‘三互法’的限製。其實‘三互法’主要針對的就是這兩個州。而且,這兩個州的人還受到任職時間等條件的限製,導致選拔工作猶豫不決,遲遲定不下來。這使得幽州和冀州無人管理,千裡之地一片蕭條。我覺得‘三互法’這種禁令,本就不是什麼重要的規定。現在隻要朝廷樹立威嚴,嚴明法令,就算是相互監察的官員,也會因為畏懼而不敢徇私枉法,更何況有‘三互法’的限製呢?以前韓安國從囚徒中被起用,朱買臣出身低微,他們都憑借自身才能回到家鄉任職,哪裡會顧及‘三互法’這種瑣碎的規定呢?希望陛下能效仿先帝,廢除這些不合理的禁令。對於各州刺史,如果有能力合適需要更換的,不要受時間和‘三互法’的限製,選拔出合適的人才。”但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史學家司馬光評論說:叔向曾經說過:“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一定會製定很多法令。”賢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會謹慎地選拔忠誠賢能的人來任職。對於朝廷內外的官員,有功就給予獎賞,有罪就加以懲罰,不偏袒任何人,法令製度不繁雜,天下就能實現大治。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抓住了治理國家的根本。等到國家衰敗的時候,選拔官員不能選到合適的人才,禁令卻越來越多,防範措施越來越嚴密。有功勞的人因為條文的限製得不到獎賞,違法犯罪的人卻能通過巧妙地鑽法律空子逃避懲罰。上下都疲憊不堪,天下就會大亂。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隻注重瑣碎的細枝末節,而丟掉了根本。漢靈帝的時候,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員貪婪得像豺狼老虎一樣,殘酷地剝削百姓,而朝廷卻還在嚴格執行“三互法”。現在看來,這難道不是非常可笑,又值得深刻反思和引以為戒的事情嗎?
?這一年,河間王劉建的孫子劉佗被封為任城王,延續了王室的分封。
?四月,七個郡和國都發生了嚴重的水災,百姓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五月丁卯日:皇帝再次大赦天下,希望能緩解災情帶來的動蕩。
?不久後,延陵園發生火災,這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
?六月,鮮卑族又來侵犯幽州,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同時,弘農和三輔地區出現了螟蟲災害,莊稼受損嚴重。
?在西域,於窴王安國攻打拘彌,取得大勝,還殺掉了拘彌王。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各自派出軍隊,幫助擁立拘彌王在漢朝做人質的兒子定興為新的拘彌王,但此時拘彌國的人口隻剩下大約一千人,國力十分衰弱。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丙辰年)
?四月癸亥日:皇帝又一次大赦天下,給百姓帶來一些希望。
?這一年,益州郡的夷人發動叛亂,太守李顒率領軍隊前去討伐,最終平定了叛亂,恢複了當地的秩序。
?之後,舉行了盛大的求雨儀式,以祈求風調雨順,但效果未知。
?五月,太尉陳耽被罷官,司空許訓轉任太尉,開始承擔新的職責。
?閏月,永昌太守曹鸞向皇帝上書說:“那些被定為‘黨人’的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有的是出類拔萃的賢才,他們都應該是輔助朝廷、參與國家大事決策的重要人才。可他們卻長期被禁止做官,遭受屈辱。那些謀反叛逆的大罪之人,尚且能得到赦免,‘黨人’到底犯了什麼罪,為什麼不能被寬恕呢?如今災異現象頻繁出現,水災旱災接連發生,恐怕都是因為這件事。陛下應該給予他們寬大處理,以順應天意。”皇帝看了奏章後,勃然大怒,立刻下詔讓司隸和益州官府用囚車逮捕曹鸞,把他押送到槐裡監獄。曹鸞在獄中遭受嚴刑拷打,最終被殺害。隨後,皇帝又下詔,讓各州郡重新審查“黨人”的門生、舊部、父子、兄弟中正在為官的人,把他們全部免職,並終身禁止做官,甚至連五服之內的親屬都受到牽連。
?六月壬戌日:南陽人劉逸被任命為司空,進入朝廷權力中心。
?七月,太尉許訓被罷官,光祿勳劉寬接替他擔任太尉,開始處理朝廷軍事等重要事務。
?十月,司徒袁隗被免職。到了十一月丙戌日,光祿大夫楊賜被任命為司徒,肩負起新的使命。
?這一年,鮮卑族再次侵犯幽州,邊境戰事不斷,百姓生活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