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元年公元256年)
春天正月,蜀漢的薑維升任大將軍。二月丙辰日,曹魏皇帝在太極東堂宴請大臣,還和一眾儒家學者爭論夏少康和漢高祖誰更厲害,最後大家都覺得少康更勝一籌。
到了四月庚戌日,皇帝賞賜給大將軍司馬昭繡著龍的禮服和紅色的鞋子。丙辰日,皇帝又去了太學,和學者們討論《尚書》《易經》和《禮記》,那些學者都比不上皇帝的學問。皇帝平時經常和中護軍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鐘會等人在東堂一邊講學一邊宴飲,還一起寫文章。皇帝對他們格外優待,稱裴秀是“儒林丈人”,叫王沈“文籍先生”。皇帝性子急,一叫人就希望對方馬上到,因為司馬望在宮外任職,皇帝特地賜給他一輛快速的追鋒車和五個虎賁衛士,每次有聚會,司馬望坐著車風馳電掣般就能趕到。裴秀是裴潛的兒子。
六月丙午日,曹魏更改年號。
此時,薑維駐紮在鐘提。很多人都覺得薑維已經沒力氣再發動進攻了,但安西將軍鄧艾卻不這麼想。他分析說:“咱們在洮西那次吃了大敗仗,損失可不小,士兵死傷慘重,倉庫裡沒多少糧草,老百姓也四處逃散。仔細想想,現在薑維那邊有打了勝仗的氣勢,我們這邊實力空虛,這是第一個不利;他們上下配合熟練,武器精良,我們剛換了將領和士兵,武器裝備也沒恢複,這是第二個不利;他們坐船行軍,我們靠兩條腿走路,他們輕鬆我們累,這是第三個不利;狄道、隴西、南安、祁山這幾個地方都得派兵守著,他們目標集中,我們兵力分散,這是第四個不利;他們要是從南安、隴西進軍,可以吃羌人的糧食,如果往祁山來,那裡上千頃成熟的麥子,就是他們現成的糧倉,這是第五個不利。所以薑維肯定還會再來。”
果然,這年秋天七月,薑維又帶著大軍殺向祁山,聽說鄧艾早有防備,就掉頭從董亭奔向南安。鄧艾占領武城山擋住了薑維。薑維想搶占險要地勢,沒成功。到了晚上,他帶兵渡過渭水向東,沿著山路直奔上邽。鄧艾在段穀和薑維大戰一場,把薑維打得落花流水。朝廷因此提升鄧艾為鎮西將軍,負責都督隴右地區的軍事。本來薑維和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好在上邽會合,結果胡濟沒按時趕到,所以薑維才打了敗仗。這一仗,蜀軍死的死、逃的逃,損失慘重,蜀國人都開始埋怨薑維。薑維也上書請罪,要求降職,最後朝廷讓他以衛將軍的身份代理大將軍的職務。
八月庚午日,皇帝下詔給司馬昭加官為大都督,允許他上奏時不用自稱名字,還賜給他代表最高軍事權力的黃鉞。癸酉日,任命太尉司馬孚為太傅;九月,又讓司徒高柔擔任太尉。
文欽跑去跟東吳人說攻打魏國好處多多,於是東吳的孫峻就派文欽、驃騎將軍呂擾、車騎將軍劉纂、鎮南將軍朱異、前將軍唐谘,從江都出發,進入淮水和泗水流域,打算去攻打青州和徐州。孫峻在石頭城給他們送行,沒想到突然得了重病,就把後事托付給堂弟、偏將軍孫綝。丁亥日,孫峻去世。東吳便讓孫綝擔任侍中、武衛將軍,還讓他都督中外諸軍事,同時召回呂據等人。
己醜日,東吳的大司馬呂岱去世,享年九十六歲。呂岱生前和吳郡的徐原關係特彆好。徐原性格豪爽,有才華有抱負。呂岱覺得他將來必有出息,就送他衣服,還經常和他聊天。後來,呂岱大力推薦徐原,徐原一路做到侍禦史。徐原這人性格直爽,看到呂岱做得不對,不僅當麵提意見,還公開討論。有人把這事告訴呂岱,呂岱卻感歎:“這正是我看重德淵徐原字德淵)的原因啊!”徐原去世後,呂岱哭得特彆傷心,說:“徐德淵是我呂岱的好幫手,如今他走了,以後我還能從誰那兒知道自己的過錯呢!”大家聽說後,都稱讚呂岱。
呂據聽說孫綝接替孫峻來輔佐朝政,氣得不行,就和其他將領聯名上奏,推薦滕胤當丞相。可孫綝卻讓滕胤當大司馬,去武昌接替呂岱的職位。呂據帶兵往回趕,還派人通知滕胤,說要一起把孫綝拉下馬。
這年冬天十月丁未日,孫綝派堂兄孫憲在江都帶兵攔住呂據,又讓宮中使者命令文欽、劉纂、唐谘等人一起去攻打呂據。同時,孫綝還派侍中、左將軍華融和中書丞丁晏去告訴滕胤,讓他趕緊離開。滕胤知道大禍臨頭,就把華融、丁晏扣下,整頓軍隊自衛。他叫來典軍楊崇和將軍孫谘,說孫綝要作亂,還逼著華融他們寫信指責孫綝。孫綝根本不理,反而上奏說滕胤謀反,還許諾給將軍劉丞封爵,讓他帶兵包圍滕胤。滕胤又強迫華融等人假傳詔書調兵,華融他們不肯,都被滕胤殺了。有人勸滕胤帶兵衝到蒼龍門,說:“將士們看到您出來,肯定會拋棄孫綝來投奔您。”但當時已經半夜了,滕胤想著和呂據約好了,而且也不想帶兵攻打皇宮,就告訴部下,說呂據的軍隊馬上就到。所以他的部下都拚死抵抗,沒有一個人逃跑。滕胤表麵上還跟平常一樣,有說有笑。當時刮著大風,等到天亮,呂據還是沒來。孫綝的大軍到齊後,就殺了滕胤和他手下幾十個人,還滅了滕胤三族。己酉日,東吳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平。有人勸呂據逃到魏國去,呂據說:“我可丟不起這人,絕不做叛臣!”說完就自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魏這邊,任命司空鄭衝為司徒,左仆射盧毓為司空。盧毓堅持要把這個職位讓給驃騎將軍王昶、光祿大夫王觀和司隸校尉琅邪人王祥,但皇帝沒同意。王祥是個大孝子,繼母朱氏對他很不好,可他卻越發恭敬。朱氏的兒子王覽,才幾歲大的時候,每次看到王祥被母親打罵,就哭著抱住母親;母親讓王祥去做不合理的事情,王覽就會和王祥一起去。等他們長大成家後,母親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也會趕過去陪著一起乾活。母親被折騰得沒辦法,才稍微收斂了一些。王祥慢慢有了好名聲,母親卻更加嫉妒他,還偷偷想毒死他。王覽知道後,直接去拿酒,王祥搶著不讓他喝,母親趕緊把毒酒奪了回去。從那以後,母親給王祥吃的東西,王覽都會先嘗一嘗。母親怕毒死王覽,就不再下毒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祥隱居了三十多年,州郡來請他做官,他都不去。母親去世後,他悲傷過度,瘦得不成樣子,要靠著拐杖才能站起來。徐州刺史呂虔發公文請他當彆駕,把州裡的事務都交給他管理。在他的治理下,徐州地區安定太平,政令教化推行得特彆好。當時的人還編了首歌唱道:“海沂地區能這麼安寧,全靠王祥;州郡治理得這麼好,彆駕功勞真不小!”
十一月,東吳的孫綝升任大將軍。孫綝仗著自己地位高,特彆傲慢,經常乾些無禮的事。孫峻的堂弟孫憲曾經參與誅殺諸葛恪,孫峻對他很好,他的官職做到了右將軍、無難督,還負責處理九官事務。但孫綝對他的待遇比孫峻在的時候差多了,孫憲很生氣,就和將軍王惇商量著要殺了孫綝。結果事情泄露,孫綝殺了王惇,孫憲最後隻能服毒自殺。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
春天三月,大梁成侯盧毓去世。
夏天四月,東吳皇帝來到正殿,宣布大赦天下,開始親自處理朝政。孫綝上奏的事情,經常被皇帝質問。皇帝還挑選了三千多名十八歲以下、十五歲以上的士兵子弟,又選了一些大將家年輕力壯、有勇氣的子弟來帶領他們,每天在禦花園裡訓練,說:“我組建這支軍隊,就是想和他們一起成長。”皇帝還多次去中書省查看孫權在世時的舊檔案,問身邊的侍從:“先帝經常有特彆的詔令,現在大將軍彙報事情,隻讓我簽字同意就行了嗎?”有一次皇帝吃青梅,讓宦官去宮中倉庫拿蜂蜜,結果蜂蜜裡有老鼠屎。皇帝把管倉庫的官吏叫來問話,官吏嚇得直磕頭。皇帝問:“那個宦官跟你要過蜂蜜嗎?”官吏說:“他之前要過,我實在不敢給。”宦官卻不承認。皇帝讓人把老鼠屎掰開,發現裡麵是乾的,就笑著對身邊的人說:“要是老鼠屎早就掉進蜂蜜裡了,裡外都應該是濕的;現在外麵濕裡麵乾,肯定是這個宦官乾的好事。”一追問,宦官果然認罪了,周圍的人都被皇帝的聰明才智驚到了。
曹魏的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一直和夏侯玄、鄧颺他們關係很好。夏侯玄等人死後,王淩、毋丘儉也相繼被殺,諸葛誕心裡特彆不安。於是他就把倉庫裡的財物拿出來施舍給彆人,還赦免一些犯了罪的人,想以此收買人心。他還養了幾千個揚州的江湖俠客,把他們當作敢死隊。趁著東吳軍隊要進攻徐堨,他請求朝廷派十萬大軍來守壽春,又要求在臨淮地區修築城池,防備東吳。
司馬昭剛剛開始執掌朝政,長史賈充建議派官員去慰問四方的軍事統帥,順便看看他們的想法。司馬昭就派賈充去了淮南。賈充見到諸葛誕後,和他聊起當下的局勢,然後說:“洛陽的那些名士,都希望改朝換代,您覺得怎麼樣?”諸葛誕生氣地說:“你難道不是賈豫州賈逵,賈充父親)的兒子嗎?你們家世代受魏國的恩情,怎麼能把國家拱手讓人呢!要是洛陽有什麼變故,我拚了命也要保護朝廷。”賈充聽了沒再說話。回去後,他對司馬昭說:“諸葛誕在揚州待了很久,很得人心。現在召他來京城,他肯定不會來,但這樣他造反會快點,不過危害小一些;要是不召他,他造反會晚一點,但危害就大了。不如現在就召他來。”司馬昭聽從了這個建議。甲子日,皇帝下詔書,任命諸葛誕為司空,讓他來京城。諸葛誕收到詔書後,更加害怕,懷疑揚州刺史樂綝在背後說他壞話,就殺了樂綝。他召集了淮南、淮北郡縣屯田的十多萬官兵,還有揚州新歸附的四五萬能打仗的人,儲備了足夠吃一年的糧食,打算關起門來堅守。他還派長史吳綱帶著小兒子諸葛靚去東吳,向吳國稱臣求救,並且願意把部下將領的子弟送去當人質。
吳將滕胤、呂據的妻子都是夏口督孫壹的妹妹。六月,孫綝派鎮南將軍朱異從虎林領兵襲擊孫壹,朱異到武昌時,孫壹率部下投奔曹魏。乙巳日,魏帝下詔封孫壹為車騎將軍、交州牧,賜吳侯爵位,允許他開府設置屬官,禮儀規格與三司相同,賞賜袞冕禮服和赤舄鞋,待遇十分優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時,司馬昭正侍奉魏帝及太後征討諸葛誕。諸葛誕派往吳國的長史吳綱抵達後,吳主大喜,派將軍全懌、全端、唐谘、王祚率三萬人馬,與文欽一同救援諸葛誕,同時封諸葛誕為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賜壽春侯爵位。全懌是全琮之子,全端是全懌的侄子。
六月甲子日,魏帝車駕抵達項縣,司馬昭率二十六萬大軍進駐丘頭,任命鎮南將軍王基代理鎮東將軍,都督揚、豫二州軍事,與安東將軍陳騫等人合圍壽春。王基剛到前線時,包圍圈尚未合攏,文欽、全懌等人趁機從城東北依山勢險要處突圍入城。司馬昭下令王基收縮軍隊,堅守營壘。王基多次請求進攻,恰逢吳軍朱異率三萬人進駐安豐,作為文欽的外圍接應,魏帝又下詔命王基轉移兵力據守北山。王基對諸將說:“如今包圍圈日益堅固,兵馬正在集結,隻需專心守備,防止敵軍突圍,若轉移兵力去守險地,隻會讓敵軍得以放縱,即便有智者也難以收拾局麵。”於是堅持有利部署,上疏道:“與敵軍對峙應不動如山,若遷移險地會動搖軍心,於戰局大損。諸軍已據深溝高壘,人心安定,不可輕動,這是治軍的關鍵。”奏疏獲批後,王基等人四麵合圍,形成內外兩層防線,壕溝壁壘極為森嚴。文欽等人多次出城突圍,都被魏軍迎擊擊退。司馬昭又派奮武將軍石苞督率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質等,挑選精銳作為遊軍,防備外部吳軍。州泰在陽淵擊敗朱異,追擊時殺傷兩千人。
秋七月,東吳大將軍孫綝大規模征兵進駐鑊裡,再次派朱異率丁奉、黎斐等五將前往壽春解圍。朱異將輜重留在都陸,進駐黎漿,又被石苞、州泰擊敗。太山太守胡烈率五千奇兵突襲都陸,焚毀朱異所有糧草,朱異殘部隻能靠吃葛葉撤退,歸見孫綝。孫綝命朱異拚死再戰,朱異以士卒缺糧為由拒絕,孫綝大怒,九月己巳日在鑊裡斬殺朱異。辛未日,孫綝領兵返回建業。此次救援不僅未能救出諸葛誕,還損兵折將、自戮名將,吳人對孫綝怨聲載道。司馬昭分析:“朱異未能抵達壽春並非過錯,吳人殺他是想向壽春方麵謝罪,讓諸葛誕仍存僥幸。如今應加緊圍城,防備突圍,同時用計誤導敵軍。”於是散布謠言稱“吳軍救援將至,魏軍缺糧,已派老弱到淮北就食,無法久圍”。諸葛誕等人信以為真,放鬆糧食管製,不久城中糧儘,外援卻遲遲不到。
諸葛誕的心腹謀士蔣班、焦彝進言:“朱異率大軍來卻無法前進,孫綝殺他後返回江東,表麵發兵實則坐觀成敗。如今應趁軍心未散,集中兵力決死突破一麵,即便不能全勝,仍有生路,坐守待斃毫無意義。”文欽反對道:“我們率十多萬人歸降吳國,我與全端等人都身處險境,父兄子弟都在江東,就算孫綝不想來,吳主及其親戚豈能坐視?況且魏國年年征戰,軍民疲憊,隻要堅守一年,其內部必生變,何必冒險突圍?”蔣班、焦彝堅持勸說,觸怒文欽,諸葛誕甚至想殺二人,二人恐懼之下,於十一月棄城降魏。
此時,全懌的侄子全輝、全儀在建業與家人爭吵,攜帶母親及數十家部曲降魏。全懌、全靖及全端兄弟全翩、全緝正領兵守壽春,司馬昭采用黃門侍郎鐘會的計策,偽造全輝、全儀的書信,讓他們的親信帶入城中,稱“吳國因全懌等人未能攻克壽春,要誅殺所有將領家屬,故逃來降魏”。十二月,全懌等人率數千人開城投降,壽春城中震驚恐懼,軍心大亂。魏帝下詔封全懌為平東將軍、臨湘侯,全端等人也分彆獲封。
蜀漢薑維聽聞魏國調關中兵力前往淮南,想趁機進攻秦川,率數萬人出駱穀,抵達沈嶺。當時魏國防城今陝西周至)存糧甚多,守兵卻少,征西將軍司馬望與安西將軍鄧艾領兵據守,抵禦薑維。薑維在芒水紮營,多次挑戰,司馬望、鄧艾堅守不出。
由於薑維頻繁出兵,蜀地百姓困苦不堪。中散大夫譙周作《仇國論》諷諫:“有人問古代以弱勝強的方法,我聽說:處於大國而無危機者常傲慢,處於小國而有憂患者常思進取;傲慢則生亂,進取則治世,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養民以少勝多,勾踐恤眾以弱滅強。又問:當初項羽強、劉邦弱,相約鴻溝後,張良卻勸劉邦追擊,最終滅楚,難道不必學文王嗎?回答:商周時王侯世卿,君臣關係穩固,百姓安於舊製,如深根大樹難以拔除;到秦廢分封置郡縣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豪傑並起。如今魏蜀皆傳國數代,非秦末亂世,實為六國並立之勢,故可效仿文王積德,難學劉邦速勝。百姓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層傲慢、下層暴虐則瓦解之形起。諺語說‘僥幸射箭多次落空,不如謹慎一發’,智者不因小利動搖,不隨假象改變,時機成熟再行動。若窮兵黷武,一旦土崩之勢形成,即便有智者也無力回天。”
甘露三年258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正月,文欽對諸葛誕說:“蔣班、焦彝說我們無法突圍而降魏,全端、全懌又率部投敵,此時敵軍必有鬆懈,可以一戰!”諸葛誕與唐谘等人認同,於是打造大量攻城器具,晝夜五六日猛攻南圍,試圖突圍。魏軍在高處以投石車、火箭焚燒攻城器具,矢石如雨,壽春兵死傷遍地,血流滿壕,終究未能破圍。城內糧食愈發匱乏,出降的百姓達數萬之眾。文欽想將北方人全部趕出城以節省糧食,與吳人共同堅守,諸葛誕不同意,二人由此生恨。文欽與諸葛誕本有舊怨,隻是因計謀相合才合作,局勢危急時猜忌更深。一次文欽與諸葛誕議事,竟被諸葛誕斬殺。文欽之子文鴦、文虎率部在小城,聽聞父死欲領兵救援,部下卻不肯效力,二人便單騎越城投降司馬昭。軍吏請求誅殺二人,司馬昭說:“文欽罪該萬死,其子本應連坐,但二人走投無路來降,如今城未破,殺他們隻會讓敵軍更死心塌地。”於是赦免文鴦、文虎,讓他們率數百騎兵繞城高呼:“文欽之子都未被殺,其他人何必恐懼!”又上表封二人為將軍、關內侯。城內守軍大喜,卻也因日益饑餓而鬥誌瓦解。
司馬昭親自到圍城前線,見城上守軍持弓卻不射箭,說:“可以進攻了!”於是四麵進軍,鼓噪登城。二月乙酉日,魏軍攻克壽春。諸葛誕窘迫之下單騎率部下突圍,被司馬胡奮部將斬殺,誅滅三族。其麾下數百人排成隊列,拱手不降,魏軍每殺一人便勸降一次,始終無人動搖,直至全部戰死。吳將於詮說:“大丈夫受主命領兵救人,既不能克敵,又束手降敵,我絕不如此!”於是免冠衝陣而死。唐谘、王祚等人投降,被俘吳軍萬餘人,繳獲的兵器堆積如山。
司馬昭剛包圍壽春時,王基、石苞等將領都急著強攻。但司馬昭卻認為:“壽春城防堅固,敵軍人數又多,硬攻隻會白白消耗兵力。要是這時東吳援軍殺到,我們腹背受敵,就危險了。現在諸葛誕、文欽、唐谘三個叛將擠在一座孤城裡,說不定是老天爺要讓他們一起完蛋,我們不如用周全的計策困住他們。隻要守住三麵,東吳軍隊走陸路來援,糧草肯定不夠。我們再派輕騎兵截斷他們的運糧通道,不打就能把他們耗垮。等打敗了東吳援軍,諸葛誕這幫人自然插翅難逃!”於是,他下令各軍按兵不動,堅守陣地,最終沒強攻就拿下了壽春。
戰鬥結束後,又有人提議:“淮南地區總是叛亂,這些東吳士兵的家都在江南,不能放虎歸山,乾脆全部活埋!”司馬昭卻搖頭說:“古人打仗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隻殺罪魁禍首就行了。把這些東吳士兵放回去,正好能顯示我們的大度。”最後,他一個俘虜都沒殺,而是把這些人安置在三河附近的郡縣。還封唐谘為安遠將軍,其他將領也都授予相應官職。淮南那些被諸葛誕脅迫的將士百姓,也都得到赦免。他甚至允許文鴦兄弟收斂父親的屍體,還賜給他們牛車,讓他們把父親安葬到祖墳。
壽春之戰後,司馬昭想派輕裝部隊深入東吳,招降唐谘等人的家屬,趁機滅掉吳國。王基卻趕緊勸阻:“以前諸葛恪在東關打了勝仗,傾儘東吳兵力圍攻新城,結果城沒打下來,士兵死了一大半。薑維在洮西獲勝後貿然深入,最後糧草斷絕,在上邽吃了大敗仗。打了大勝仗後,最容易輕敵,一輕敵就會忽略潛在的危險。現在吳國剛在外麵吃了敗仗,內部矛盾也沒解決,正是他們加強防備的時候。而且我們的軍隊出征快一年了,將士們都想回家。這次我們俘虜了十萬人,首惡也都落網,自古以來的征戰,從沒像這次這樣大獲全勝還不傷元氣的。當年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就覺得收獲夠多沒再追擊,就是怕過度冒進反而折損銳氣。”司馬昭聽後覺得有理,便放棄了計劃,還提拔王基為征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封東武侯。
史學家習鑿齒稱讚道:“司馬昭這場戰役,堪稱以德服人的典範。窮兵黷武的人往往死於不仁,空談仁義卻懦弱退縮的國家也會滅亡。而司馬昭一戰擒獲三大叛將,俘虜大批吳軍,不戰而勝。剛打完仗就論功行賞,還善待吳國降兵,不計前嫌允許文鴦葬父,赦免受脅迫的百姓。功勞大卻不讓人嫉妒,事業廣還能讓敵人心服口服。這樣文武雙全的人,天下誰能抵擋?”
鐘會在壽春之戰中出謀劃策最多,戰後司馬昭對他越來越信任,把他當作心腹。當時的人都說鐘會就像劉邦身邊的張良。
蜀漢的薑維聽說諸葛誕兵敗身死,隻好退回成都,又被封為大將軍。
曹魏這邊,五月時皇帝下詔封司馬昭為相國,晉公,食邑八郡,還賜予九錫之禮。司馬昭推辭了九次,才暫時接受。
東吳那邊也不太平。七月,吳主封原來的齊王孫奮為章安侯。八月,曹魏任命驃騎將軍王昶為司空。皇帝還封關內侯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親自帶著大臣們到太學舉行養老、求教的禮儀。鄭小同是鄭玄的孫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時的東吳,孫綝因為吳主開始親自處理政事,還經常質問他,心裡十分害怕。從鑊裡撤軍回來後,就稱病不上朝,派弟弟孫據帶兵駐守倉龍門,孫恩、孫乾、孫闓分彆駐紮各個軍營,想靠武力保住權力。吳主早就看他不順眼,借著追查朱公主死因的機會,全公主害怕被牽連,趕緊甩鍋:“這事我真不知道,都是朱據的兩個兒子熊和損說的!”當時熊是虎林督,損是外部督,吳主一怒之下把兩人都殺了。孫綝出麵勸阻,吳主根本不聽,這讓孫綝更加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