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降眾安業
靈州西郊的吐蕃聚居地,晨霧裡飄著青稞餅的香氣。趙江月剛走到村口,就聽見爭執聲——幾個吐蕃青年正圍著漢族農戶,手裡攥著斷了的農具,臉色漲紅:“這犁頭剛用三天就斷,定是你們故意給壞的!”農戶急得直跺腳:“這是新造的農具,哪能故意給壞的?許是你們用得太急了!”
阿古拉匆匆趕來,攔住雙方:“都彆吵!趙王派趙校尉來,就是為了幫咱們解決問題,不是讓你們鬨矛盾的!”他轉頭對趙江月躬身,“趙校尉,這幾日吐蕃弟兄學種漢地莊稼,總用不慣新農具,昨天斷了兩把犁,今天又斷了一把,他們以為是農戶克扣好貨。”
趙江月蹲下身,撿起斷犁頭查看——木柄接口處沒釘牢,確實是打造時的疏漏。他對農戶道:“蘇大人的農具坊就在東邊,我讓人給你們換十把新犁,再派個鐵匠來,教吐蕃弟兄怎麼修農具,省得再出岔子。”又轉向吐蕃青年,“種莊稼急不得,明天讓漢族老農學種青稞,你們學種粟米,互相教著來,哪有學不會的?”
青年們麵麵相覷,其中一個叫論布的吐蕃人撓了撓頭:“之前聽老人說漢人和咱們合不來,沒想到趙校尉還幫咱們換犁……是我們錯了。”
趙江月笑著遞過一袋新糧種:“往後咱們住一個村,吃一口鍋裡的飯,就是一家人了。柳大夫的醫棚今天會來,給老人孩子看病,還教大家煮預防風寒的湯藥,你們也去看看。”
晌午時分,柳萱帶著醫女趕到。吐蕃老婦們抱著孩子圍上來,起初還帶著防備,見柳萱給孩子診脈時動作輕柔,還遞上甜甜的藥糖,漸漸放下戒心。一個老婦捧著曬乾的雪蓮,塞給柳萱:“這是雪山上來的,能治咳嗽,你拿著。”
柳萱接過雪蓮,笑著道謝:“我教你們用雪蓮煮茶,冬天喝著暖和,還能治咳嗽。”醫女們趁機拿出草藥圖譜,教吐蕃人認識漢地草藥,漢族農戶也湊過來聽,村口的空地上,漸漸沒了民族的隔閡,隻剩熱鬨的交流聲。
與此同時,薩琳娜的影衛在恒州查獲了舊黨殘餘的密信。攝政王府裡,她將密信遞給趙正:“是前張邦昌的幕僚王敬之,躲在恒州鄉下,聯絡了幾個退役的禁軍,想趁秋收後百姓囤糧時,散布‘新政要加稅’的謠言,煽動百姓鬨事。”
趙正展開密信,墨跡裡還沾著麥糠,顯然是在農戶家裡寫的。他對慕容芷道:“你帶五百輕騎去恒州,彆驚動百姓,悄悄把王敬之等人抓回來,審清楚還有沒有同夥。記住,彆傷了無辜農戶。”
慕容芷領命出發,當晚就抵達恒州。影衛早已摸清王敬之的藏身處——一間破舊的磨坊。她讓人圍了磨坊,自己上前喊話:“王敬之,你煽動百姓鬨事,已是死罪,若乖乖出來,還能留你家人一命!”
磨坊裡沉默片刻,門忽然打開,王敬之舉著刀衝出來,卻被早有準備的士兵按在地上。搜出的賬本裡,記著他給舊黨殘餘的銀兩,足有五千兩——都是之前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
次日,恒州百姓聽說王敬之被抓,紛紛拍手稱快。蘇琬琬趁機在恒州張貼告示,寫明“新政三年不加稅”,還把王敬之的贓銀分給貧苦農戶,百姓們更信新政,不少人主動去農具坊幫忙打造農具,說“要跟著攝政王好好過日子”。
傍晚,趙江月從靈州趕回長安,手裡捧著吐蕃聚居地的安置冊:“父親,吐蕃弟兄們學會了種粟米,漢族農戶也學種青稞,柳姨還教他們用雪蓮和漢地草藥配藥,大家都說往後要一起開荒,多打糧食。”
趙正接過冊子,見上麵記著每戶的人口、田地、農具數量,連吐蕃青年論布主動報名加入範陽軍輔營的事都寫得清楚,眼底露出笑意:“江月,你如今能把降眾安置的事辦得這麼妥帖,已是能獨當一麵了。”
這時,內侍匆匆來報:“攝政王,太後請您去西苑,說有要事商議。”趙江月跟著趙正往西苑走,心裡隱約猜到——太後找父親,怕是和唐室的未來有關。
西苑偏殿裡,少帝坐在龍椅上,太後站在一旁,神色凝重。見趙正進來,太後躬身行禮:“攝政王,如今天下安穩,百姓歸心,但陛下年幼,恐難擔社稷重任。老身思來想去,願請攝政王立世子,待陛下成年後,若能理政,再還政於唐室;若不能,便讓世子繼承大統,護天下百姓安穩。”
趙正愣住了,他沒料到太後會主動提出立世子。少帝也開口:“趙王,朕知道自己沒本事,隻要能讓百姓過得好,朕願意讓賢。”
趙江月站在身後,心跳驟然加快——他知道,這不僅是唐室的托付,更是天下民心的選擇。而父親接下來的決定,將徹底改變這片土地的未來。
第二百五十一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