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糧草統籌
長安義倉的曬場上,粟米、青稞堆得像小山,蘇琬琬踩著木梯爬上糧堆,指尖撚起一粒粟米——飽滿的顆粒帶著陽光的暖意,是新政裡,江南水田、隴西灌渠結出的果實。糧官周滿捧著賬本跟在身後,聲音裡滿是底氣:“蘇大人,靈州、江南、隴西的義倉共調糧五萬石,夠三萬大軍吃三個月,還多備了一萬石應急糧,都是按您的吩咐,挑的新收的好糧。”
蘇琬琬點點頭,從梯上下來,接過賬本翻了兩頁:“漕渠的糧船安排好了嗎?靈州的糧走漕渠到汴京,比陸路快十天,還能省不少人力。”她記得修漕渠時,趙正說過“漕渠不隻是運糧,更是民生的動脈”,如今大軍出征,這條動脈要先通起來。
“早安排好了!”周滿笑著指遠處的漕渠碼頭,“靈州的糧船昨天就出發了,張阿婆還讓夥計隨船送了兩百斤青稞餅,說給將士們當乾糧;江南的王老鐵也派人送了十把新磨的短柄犁,說要是大軍沿途需要修營寨,能用得上。”
蘇琬琬心裡一暖——這些跟著新政過日子的百姓,如今成了大軍最堅實的後盾。她忽然想起昨夜趙正臨行前的囑托:“糧草是大事,更是民心的試金石,彆讓將士們餓著,更彆讓百姓覺得我們是在‘耗民力’。”
正說著,遠處傳來馬蹄聲,是靈州粥鋪的夥計卓瑪,她懷裡抱著個布包,裡麵是剛烙好的青稞餅:“蘇大人,阿婆說大軍出征辛苦,讓俺再送些餅來,還說要是需要人手,粥鋪的夥計都願意來幫忙運糧!”
蘇琬琬接過布包,餅香撲鼻:“替我謝謝阿婆,糧夠了,人手也夠了,讓她放心,大軍不會辜負百姓的心意。”她轉頭對周滿道:“給卓瑪姑娘按市價算餅錢,再派輛馬車送她回靈州,路上不安全。”
卓瑪急了:“蘇大人,俺們不要錢!阿婆說,當年俺們吐蕃部落沒糧吃,是攝政王給的青稞種,如今大軍要去護商路,俺們送點餅算啥!”
蘇琬琬握著她的手,語氣溫和卻堅定:“卓瑪妹子,這不是錢的事,是規矩——大軍護百姓,百姓養大軍,得互相體諒,不能白拿。你要是收了錢,往後阿婆的粥鋪有難處,朝廷也能幫襯,這才是長久的安穩。”
卓瑪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收下了糧錢。看著她坐上馬車遠去,蘇琬琬又翻開賬本,在“額外支出”欄裡添了一行:“付靈州張阿婆青稞餅錢五十文,江南王老鐵農具錢兩百文”——每一筆都要清清楚楚,就像推行“一條鞭法”時那樣,讓百姓知道朝廷的每一分錢、每一粒糧,都用在正經地方。
午後,蘇琬琬去了汴京的糧草轉運站。石守信的副將正在清點糧船,見她來,立刻迎上去:“蘇大人,靈州的糧船剛到,卸糧的士兵都按您的吩咐,沒踩壞轉運站外的農田,還幫農戶把倒了的玉米杆扶起來了。”
蘇琬琬走到農田邊,果然見幾個士兵正彎腰扶玉米杆,農戶李老漢在一旁遞水,臉上滿是笑意:“蘇大人,您這兵真是好樣的!往年官府運糧,哪管俺們的莊稼,如今這些兵,比自家娃還上心。”
“大爺,這是應該的。”蘇琬琬笑著說,“大軍是來護百姓的,不能毀了百姓的活路。您要是覺得哪處不方便,儘管跟我說,咱們改。”
李老漢連忙擺手:“方便!方便!俺們還想給大軍送些蔬菜,就是怕添麻煩。”
“不麻煩!”蘇琬琬立刻讓副將登記,“按市價收,明天就讓人來取。”
第二百八十三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