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薦舉選官
洪武元年三月的吏部衙署,窗欞外飄著汴河漕渠送來的新柳絮,案上卻擺著兩摞截然相反的簿冊——左側是舊唐遺留的官員名錄,朱筆圈注的“貪墨”“怠政”字樣密密麻麻,最末頁還夾著張被蟲蛀的“征糧賬簿”,上麵記著“多征三成充私庫”;右側是空白的薦舉冊,封皮拓著蘇琬琬親繪的漕渠閘門紋樣,旁注“選官如修渠,需實料承力”。
趙正身著明黃常服坐於案前,指尖劃過舊名錄上的墨痕,語氣沉緩:“舊唐選官,選的是‘會做官的’;大明選官,要選‘會做事的’。諸卿看看這舊冊,滿紙刑名錢糧,卻沒一頁寫著‘如何讓農戶多收糧、如何讓商隊少遇險’——這樣的官,大明不要。”
趙普捧著舊名錄躬身道:“陛下,舊吏雖有瑕疵,卻熟稔政務流程,若全不用,恐誤地方治理。臣已篩選出三十餘位曾任州縣官者,皆通戶籍、漕運,可暫用過渡。”
“通戶籍,卻未必知農戶算糧之苦;通漕運,卻未必懂船工拉纖之累。”蘇琬琬上前一步,將薦舉冊攤開在案中,冊頁間夾著張泛黃的紙——是張阿婆、王老鐵聯名寫的薦書,字跡雖歪扭,卻蓋著靈州粥鋪、江南匠坊的紅印,“前幾日靈州送來消息,灌渠護堤的周老栓,去年帶著農戶冒雪補堤三日,保住千畝麥田;江南造船的李木匠,改的漕渠閘門比舊閘省三成人力——這些人沒讀過聖賢書,卻懂民生實務,比隻會咬文嚼字的腐儒有用百倍。”
她指著冊中“周老栓”三字旁的批注:“您看,這裡記著‘能扛鋤頭、識水性、懂農戶’,還有百戶農戶畫的圈,比舊吏的‘政績考核’更實在。”
慕容芷忽然捧著皇城司密報進來,聲音冷冽:“陛下,長安有舊吏舉薦前唐禮部侍郎,此人去年在靈州任上,克扣義倉糧兩千石,謊稱‘黴變損耗’,舉薦人正是其門生——這便是舊唐選官的弊端,結黨營私,罔顧民生。”
趙正接過密報,指尖捏得泛白,當即在密報上批下朱字:“舉薦人貶戍隴西修渠,被薦者抄家充公,家產充入義倉——大明薦舉,若敢以私廢公,連坐到底!”
他抬眼望向殿內臣僚,聲音擲地有聲:“傳朕旨意,推行‘八類薦舉法’——凡‘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無論出身,皆可被薦。但有三規:一需附‘實務憑證’,農戶需帶田壟收成賬,工匠需帶改良器物,商隊需帶聯保記錄;二需‘百姓連保’,至少五戶百姓或三名同業者聯名;三需‘薦舉連坐’,所薦之人若貪腐怠政,薦舉者同罪。”
旨意傳至開封城門口時,張阿婆已領著周老栓候在新設的薦舉點。周老栓懷裡揣著灌渠護堤的記工冊,冊頁邊緣磨得發亮,每一頁都有農戶按的紅手印;王老鐵則扛著李木匠改的閘門模型,模型上還纏著去年修渠時用的麻繩,帶著漕水的濕氣。
“官爺,俺舉薦周老栓!”張阿婆將記工冊拍在案上,聲音洪亮,“他護渠比護自家娃還上心,去年雪大,渠壩要裂,他跳進去用身子堵缺口,這樣的人當知縣,俺們放心!”
吏部主事翻開冊頁,見上麵除了手印,還有歪歪扭扭的“周老栓”三字,旁注“保農戶糧”,忍不住問:“周老漢,你連字都認不全,咋當知縣?”
周老栓接過模型,指著閘門上的木齒:“俺不認字,卻認莊稼、認水情。農戶要的不是會寫文章的官,是會修渠、會算糧的官——這閘門模型,俺能說清咋調水位,能讓糧船快、農戶收得多,這就是俺的本事。”
暮色降臨時,薦舉冊已記滿厚厚一本。趙正深夜翻看冊頁,見上麵有護渠的農戶、造船的工匠、走商路的貨郎、治疫病的醫女,甚至還有阿古拉舉薦的回紇商隊頭領——每一個名字旁,都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帶著泥土的手印、沾著木屑的圖紙、記著裡程的商路賬。
他將薦舉冊放在漕渠圖旁,窗外傳來汴河的船鈴,鈴音裡混著薦舉點百姓的笑談聲。
第三百零三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