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鐘磬和鳴曲阜城 詩禮共證華夏心_楚國一統華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楚國一統華夏 > 第165章 鐘磬和鳴曲阜城 詩禮共證華夏心

第165章 鐘磬和鳴曲阜城 詩禮共證華夏心(1 / 1)

暮色初臨,曲阜城的青石板路上,一隊裝飾著鳳紋羽葆的馬車緩緩駛入。車隊最前方的玉輦之上,羋璿璣身著玄色繡雲紋深衣,外披朱紅錦緞大氅,望著城門上斑駁的“魯”字匾額,指尖無意識摩挲著腰間懸掛的螭紋玉佩。這枚玉佩是楚王臨行前親賜,冰涼的觸感提醒著她,此行肩負著楚國百年未竟的宏願——以文化叩開中原的心扉。

“公主,學宮已派人前來迎接。”侍從的聲音打斷了她的思緒。車簾掀開的刹那,羋璿璣抬眼望去,隻見二十餘名魯國士人峨冠博帶,手持竹簡肅立道旁。為首老者白發如雪,腰間懸掛的玉玦在暮色中泛著冷光,正是魯國最負盛名的大儒叔孫通。

“楚國蠻夷,也懂禮樂教化?”叔孫通的目光如刀,掃過羋璿璣的服飾,“聽聞貴國以巫祝之術治國,此番千裡迢迢而來,莫不是要將魑魅魍魎之術傳入聖人故裡?”

羋璿璣不怒反笑,蓮步輕移走下馬車,廣袖翻飛間,環佩叮咚如清泉擊石:“先生可知,楚地雖處南疆,卻藏著天下最完整的《韶》樂?”她抬手示意,身後侍從推出一架青銅編鐘,“昔年周昭王南巡,曾將王室禮樂傳於楚人。三百年來,我楚國樂師世代相傳,不敢有分毫懈怠。”

編鐘架上,三十六枚鐘體泛著幽幽青光。樂師輕揮木槌,《關雎》之調傾瀉而出,金石之音清越婉轉,與記憶中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裡的編鐘錄音截然不同,帶著穿越千年的鮮活生命力。叔孫通的麵色漸漸凝重,他精通音律,自然聽得出這樂曲中恪守的宮商角徵羽,分明比魯國宮廷的演奏更為正統。

三日後,曲阜學宮的講經堂內,氣氛比初雪更冷。羋璿璣跪坐在蒲團上,望著對麵列成兩排的魯國士人,案幾上堆滿竹簡與帛書。這已是辯經的最後一日,從“仁政與霸道之辯”到“天命與人事之論”,她以楚地獨有的辯證思維,將儒家經典與道家學說信手拈來,令在場眾人既驚且怒。

“楚國乃荊蠻之地,弑君篡位者層出不窮,何談周禮?”一名年輕儒生拍案而起,“當年楚莊王問鼎中原,便是覬覦周室神器!”

羋璿璣指尖撫過案上一卷泛黃的帛書,抬眼時目光如炬:“敢問先生,若不是周室衰微,楚王何必問‘鼎之輕重’?且看這《尚書·禹貢》,荊楚之地自古便是華夏九州之一,大禹治水時,楚人先祖便已助其疏浚江沱。周禮之根,深植於華夏每一寸土地。”

她忽然起身,侍從們抬上一口朱漆木箱。箱蓋打開,露出整齊碼放的竹簡,最上方的帛書上,“詩三百”三個篆字遒勁有力。“這是楚國樂官耗時十載修訂的《詩三百》注疏。”羋璿璣雙手捧起一卷,聲音帶著難以抑製的激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詩在楚地,亦被百姓口口傳唱。先生可知,楚地孩童啟蒙,第一首學的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叔孫通顫抖著接過竹簡,昏花老眼在密密麻麻的注文上掃過。他突然發現,楚國學者對《詩經》的解讀,竟與魯國經師暗合,隻是多了楚地特有的浪漫想象。更令他震驚的是,竹簡中記載的諸多逸詩,竟是魯國失傳已久的篇章。

“原來...原來周禮在楚地從未斷絕。”叔孫通喃喃自語,手中竹簡簌簌作響。講經堂內,數百名士人鴉雀無聲,唯有編鐘餘韻仍在梁間回蕩。

次日,魯國宮城前,旌旗蔽日。魯哀公親自出城,將象征文化交流的青銅禮器贈予羋璿璣:“楚國公主以詩禮為劍,破我魯國百年成見。從今往後,魯楚兩國當互派遊學之士,共研先王之道。”

消息如驚雷般傳遍中原。當齊國的使者快馬加鞭將這一消息帶回臨淄時,齊王手中的青銅酒爵“當啷”墜地。他忽然意識到,楚國這招“文化懷柔”,遠比千軍萬馬更具殺傷力——當魯國的青年才俊踏上楚地,學習楚國的典籍禮樂,當楚國的學者在中原傳播“華夏同根”的理念,這片分裂數百年的土地,或許真的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變局。

羋璿璣站在返程的馬車上,望著漸漸遠去的曲阜城,心中泛起一絲自豪。她知道,這隻是開始。那些在二十一世紀課本上學到的“文化軟實力”理論,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出驚人的力量。而楚國的旗幟,終將以文化為紐帶,飄揚在華夏每一座城池之上。

喜歡楚國一統華夏請大家收藏:()楚國一統華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荒野求生獲傳承之大醫通天 鹹魚妃她又躺贏了 無人扶我青雲誌,我自爭得門楣揚 穿越修仙界成最強打工人 異界殖裝:從抱臉蟲開始的 天命鏽材 六零:我符修,竟敢逼我下鄉? 從警校畢業考進紀檢委 我的道魂不朽 強製標記:星際統帥的禁忌之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