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裁撤金州境內所有敵台墩架?”
金州各位指揮使、守備、海防同知,一個個瞠目結舌。不知道兵憲大人怎麼會想出,如此抽象的主意。
裁金州境內烽燧係統,由九十五座敵台、烽火台、了望墩架組成。
坐落在金州至複州,金州至旅順以及金州至莊河三個方向,沿途的山地丘陵交通要道上,
負責預警抵禦外敵入侵,目前共有了守官軍三百六十名。
李四白忽然要求,裁撤所有烽燧墩台,將這三百六十人悉數撤回,到金州城內改為屯軍。
這種荒唐操作,金州衛掌印指揮郝文虎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大人,墩架烽火乃是預警之用,擅自裁撤豈不是自剜耳目?”
李四白冷笑一聲:
“金州三麵環海,背麵又有複、海、蓋三衛護翼,郝指揮你說警從何來?”
“若是三州陷落,靠著三百六墩軍,可擋的住韃子?”
郝文虎頓時語塞。其實誰都知道,除非海上來敵,否則金州的確無警可預。
金州守備譚嶽插話道:
“大人,烽燧好歹是金州武備。就算無用,擅自裁撤恐怕朝廷怪罪啊!”
李四白大手一揮:
“此事不必再議!”
“若是朝廷降罪,本官一力承擔!”
此言一出,幾個兵頭頓時閉嘴。雖然操軍變屯軍,但李四白並沒有削減他們的糧餉。所以實際上並未損害任何人的利益。隻要他肯背鍋,人家軍頭才懶的反對。
所以在金州城內,不但無人無人反對,反而因為免去了士兵守墩之苦,大受底層士兵讚揚。
所謂守墩之苦,幾個字看似不起眼,實則滿含士兵血淚。
所謂墩、台,大多是邊境要衝山巔之上,孤零零修築一個小小碉堡或者柱狀墩台。
三至五個士兵駐紮其中,常年累月不得離開。就為防禦敵襲和烽火示警。
風霜雪雨苦是真苦,然而效果如何各位讀者也都知道。後金數次大舉進軍,沿途堡城幾乎都是望風而降。
堡城尚且如此,敵台墩架什麼下場更不用說。禦敵能力完全喪失,隻剩一個示警功能。
然而日後己巳之變,竟被後金千裡奔襲,“潛越”薊門直抵京師。是誤報也好疏忽也罷,可見烽傳係統完全失能。
堡壘防禦體係敗壞至此,李四白覺得除了分散兵力,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
以開原之戰為例,如果當時放棄周邊九堡,城內兵力就有近萬人。以一敵四,排除內奸的乾擾,大有守住的可能。
而且金州三麵環海。韃子既無水軍也無戰船,九十五座墩台監視誰?
倒不如在複州岫岩方向設置探馬,足以保證不被偷襲。
除了台、墩,境內幾座堡城李四白也做了調整。
裁撤紅嘴堡、歸服堡,三百官軍調回金州。東北海岸線,隻留望海堝和黃骨島二堡。
至此金州境內,除金州衛城,就隻有旅順驛、木場驛、石河驛、金州驛四座驛堡。望海堝堡、黃骨島堡兩座堡城。
而金州城內的兵力,也終於上升到一千二百四十六人。
對你沒看錯,李四白搞了一溜十三刀,金州守軍也才就這麼多。
而在此之前,金州城內隻有操軍五百八十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