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賬麵上是近三千人,然而另外兩千餘人,是從不操練隻管種田的屯軍。
在原本的曆史,常有韃子一來,數十城望風而逃的記載。其實你仔細了解一下就會發現,除了個彆是武將慫包外,大部分是真的實力不濟。
尤其是金複海蓋,因為位置優越看似安全,防守兵力一直不足。
金州衛操軍不足六百。在原本的曆史中,韃子一來全城逃亡避往海島。
真不是他們骨頭軟,實在是金州三丈三尺高的城牆,這幾百衛所兵橫躺著都鋪不滿。
不過話說回來,衛所兵的戰鬥力神仙難救,李四白也不敢指望他們守城。
這些人回來之後,李四白立刻派了五百人去南山,幫助鐵場挖礦選選礦。
另外一百六十人,則派去新鹽場,幫助小孟煮鹽。
肯定有人要問了,新鹽場不是要曬鹽麼,怎麼小孟現在還煮鹽呢?
說來也是李四白想簡單了。他的曬鹽法雖然沒錯,但低估了修建鹽田的時間。
金州附近海岸線,淤泥質海灘占了近一半,最適合修造泥地鹽田。
簡單說,要在海灘挖池圍埂,像修稻田般修造鹽田。所不同的是,要把池底夯實,以免引來的海水滲漏到地下。
單就工藝來說,並沒什麼難度,除了人工成本也不高。隨便一個瓦匠,都能帶隊把活乾了。
偏偏挖池圍埂,暴曬夯實都是慢活。五六十個工,才能挖出一畝,加上暴曬起碼十多天。
小孟帶二百人忙了兩個多月,才挖了不到二百畝,就趕上入冬霜降了。
海灘越來越硬,鹽田修造越來越費力,隻能暫時停下來。偏偏天氣寒冷,鹽池蒸發近乎停止,想納潮曬鹽也不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兩百人閒著吃乾飯哪行,小孟隻好領著他們架鍋煮鹽。
食鹽在李四白的計劃中,重要性僅次於糧食和鋼鐵,有多少都不嫌多。這才把餘下的人手,送去鹽場煮鹽。
若是一般衛所軍官,這些人雖憑空多了許多工作,八成也是白乾。
李四白自然不會做這種蠢事。凡是去采礦煮鹽者,除原本糧餉每月多發三鬥糧食津貼。
肯定有讀者要問,糧食從哪來啊?
明初之時,金州衛額田近六千頃,位居全遼之冠。占全遼耕地麵積近兩成。
每頃等於一百畝。也就是說,金州衛有屯田近六十萬畝。而所需繳納的田賦,不過三萬六千二百三十五石。
然而這次李四白巡視地方,確認金州衛實控屯田僅剩十五萬畝左右。
近五千頃土地當然不可能憑空蒸發。除了軍官豪強侵占,更大部分是轉化為了民田。
由於軍戶持續逃亡,大量軍屯荒廢。每到此時,自然有軍官、大族、乃至民戶平民耕種其土地。久而久之,即使重新勾軍補足軍戶,土地卻是拿不回來了。
朝廷有鑒於此,在嘉靖中葉開始招佃戶耕荒廢軍屯。免稅三年,十年沒有軍戶補缺耕種,這塊地便歸佃戶所有。
至此軍屯開始合法民用化。金州雖然軍屯隻剩千餘頃,民田卻多四千餘頃。
民田過了年限,一樣要繳納賦稅。燧比軍糧少量許多,但好歹也是一份進項。所以真正損失的,是被豪強大族隱匿的麵積。
如今金州軍糧加科糧,每年入庫超兩萬石。而衛所額糧稅負,隻需上交小部分到都司衙門,大頭都是本衛留用花銷。
加上登萊海運補充,所以遼東二十五衛,刨去糧餉開銷,實際上每年還能囤積不少餘糧。
這也是為什麼,史料中一麵說軍屯荒廢,衛所廢弛。而在韃子南下時,動輒又有在一城一衛中,劫掠數萬甚至十幾萬石糧食的矛盾記載。
說了這麼多,核心隻有一個,金州並不缺糧。李四白給軍戶們發點津貼壓力不大。
喜歡1620!奪舍大明從遼東開始!請大家收藏:()1620!奪舍大明從遼東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