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落在東棚操作台上的陶瓷傳感器外殼,光斑緩緩移動。沈知意伸手關掉爐子後,並未離開灶台,而是轉身打開儲物櫃,取出一個新罐子。標簽上寫著“桃溪一號”三個字,筆跡清晰。
她把茶罐放在桌上,又從案底抽出一本薄冊。那是試驗記錄的彙總本,最後一頁還夾著小林昨天打印的數據圖。她翻到空白頁,寫下第一行字:“如何讓人相信一片茶能懂人心。”
裴硯收好工具盒,站起身時看了她一眼。“該說說下一步了。”他說。
沈知意點頭。“去書坊後院吧。”
小林沒動,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曲線。“我剛保存了衝泡模型。要不要先試試拍一段視頻?”
“不急。”沈知意說,“得先想清楚說什麼,再說怎麼傳。”
三人走出東棚。阿斑蹲在門口石階上,見他們出來,跳下地走了。
書坊後院有張舊木桌,四把竹椅。裴硯從屋裡端出一壺水,又拿來三個粗陶杯。他放下杯子時,袖口滑出一張折紙,被風吹開一角。上麵寫著:“器與茶合,始於心同。”
小林看見了,沒說話。
沈知意坐下來,把茶罐放在桌子中央。“我們做的不是機器,也不是新茶種。是讓人在喝茶的時候,想起某個安靜的時刻。”她說,“可外麵的人不會進來看數據,也不會喝完就流淚。他們隻會問:這東西對我有什麼用?”
裴硯倒了一杯溫水。“有人信古法,怕科技亂改味道;有人追新潮,覺得老手藝太慢。兩邊都不好討好。”
“那就彆討好。”小林突然說,“我們不說功能,也不說技術。就說一件事——這片茶,記得你心裡的事。”
沈知意抬頭看他。
“拍一個係列短片。”小林聲音穩了些,“名字叫《一片茶的記憶》。每集隻講一種紋路的茶,怎麼炒,怎麼泡,泡出來後誰喝了,想起了什麼。不加解說,不標功效,就讓畫麵自己說話。”
裴硯手指敲了敲桌麵。“城裡人刷手機快,三分鐘以內最好。”
“我可以剪短些。”小林說,“重點是真實。比如昨天那杯琥珀色的茶,沈姐喝完看見自己寫故事的雨夜。這就是開頭。”
沈知意沉默了一會。“我來寫文案。不用華麗詞,就像手稿那樣,平實一點。”
裴硯從懷裡取出藥包,放旁邊椅子上。“本地也不能空著。書坊每年辦秋茶會,今年可以提前,在青石鎮請幾位老茶客和年輕買家來品鑒。現場用‘桃溪一號’衝泡,讓他們親自感受。”
“但鎮上信號差。”小林皺眉,“視頻上傳都難。”
“我不指望他們當場上網。”裴硯說,“口碑才是第一步。喝了覺得不一樣,自然會問,會傳話。等短片上線,有人搜到名字,就能接上。”
沈知意翻開隨身帶的手稿本。昨晚她在桂花樹下寫了新一篇,標題是《茶語非語》。末尾那句還在腦子裡:“它不說功能,隻問你心裡有沒有一個想回去的時刻。”
第二天清晨,她去茶鋪查看新炒的茶葉。葉麵浮現出細密波紋,像聲波擴散的痕跡。她沒聲張,隻將幾片裝進小瓷瓶帶回。
下午,三人再聚東棚。
沈知意拿出瓷瓶,倒出一片茶放進傳感器。啟動係統後,水流緩緩滴落。茶湯呈淡金色,香氣柔和。
三人各倒一杯。
喝完沒人說話。
小林最先開口:“這不是廣告。”
“是什麼?”裴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