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婉寧繼續在書架間尋覓。
當她在外文期刊區找到那幾冊津橋學報時,指尖都在微微發顫——太姥爺的手稿裡多次引用過這些期刊。
她輕輕翻開厚重的合訂本,果然在關於航空材料的章節旁,看到了熟悉的筆跡正在追問某種合金的耐熱極限。
“這些批注裡提出的問題,現在或許能找到答案了。”
顧淮低沉的聲音在身側響起。隻見他從公文包裡取出一本最新的《材料科學》,翻到某一頁:
“部隊研究所剛引進的新型陶瓷基複合材料,性能已經接近這些筆記裡設想的標準。”
蘇婉寧怔怔地看著並排攤開的兩本書——泛黃的舊期刊上留著太姥爺的追問,嶄新的刊物裡印著最新的科研成果,它們在午後的陽光裡靜靜對話。
她幾乎要脫口說出這些批注的來曆,話到嘴邊卻化作一聲輕歎:
“若是寫下這些筆記的前輩能看到今天的進展,該有多欣慰。”
臨彆時,李科長特意追出來,將兩本裝訂考究的《航空技術內部參考》遞到她手中:
“這是最新的內部資料,應該對你們的研究有幫助。”
返程的自行車穿行在秋意漸濃的街道上。蘇婉寧背著裝滿珍貴資料的書包,臉頰在秋風中微微發燙。
“顧淮。”
她望著他挺拔的背影,聲音輕柔。
“謝謝你今天為我打開這些知識的門。”
“知識本該流通。”
他的聲音隨風傳來。
“你們科研工作者,正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攀登。”
她忽然明白,真正可貴的並非特權帶來的便利,而是讓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智慧重見天日。
那些跨越時空的思考,終將在新時代找到它們的回響。
當晚,她在日記本上鄭重寫下:
“今天在圖書館,我的指尖觸到了曆史的脈絡。那些在戰火中未曾熄滅的理想,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智慧,正等待著我們去喚醒,去續寫。”
窗外新月如鉤,清輝灑滿書桌。
遠處圖書館裡那排沉默的書架,仿佛也在靜靜期待著下一次的叩問與對話。
江南,周家老宅。
周念知伏在案前,台燈將她的影子拉得細長。桌上鋪滿了地質構造圖,那塊“藍金石”在燈光下泛著幽微的藍光。
她正在重新繪製西南礦脈的成因模型。離開勘探一線多年,很多新理論需要惡補。有時她會對著一個書據枯坐半宿,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
但當她終於理順某個關鍵節點時,眼睛裡會迸發出久違的光亮。
母親端著蓮子羹進來,輕輕放在桌角:
“念知,歇會兒吧。”
看著她鬢角新生的白發,老人眼眶微濕:
“你這孩子……”
周念知抬頭,握住母親布滿皺紋的手:
“媽,我要和寧寧一起進步,也不能讓建國回來時,看見個被生活壓垮的周念知。”
她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他在為星空奮鬥,我總要守住我們的土地。”
江南老宅沉浸在溫柔的靜謐裡。
周懷玉微微俯身,對著那枚早已停擺的懷表,用帶著吳儂軟語的輕柔嗓音低語,那聲音裡既有少女般的清澈,又沉澱著歲月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