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二樓會議室的玻璃窗映著漸暗的天色,一場預備會議正在舉行。
簡樸的會場裡,前方懸掛的鮮紅橫幅格外奪目,“全國航空航天學術研討會預備會議”幾個大字,在頂燈的光線下泛著莊重的光澤。
江南大學領隊崔知悟教授剛走進門,便被工作人員熱情地引到前排。他輕輕撫平西裝下擺落座,將會議材料按順序在桌上攤開,指尖下意識地理了理襯衫衣領。
這時,一位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的老教授走上講台,輕輕敲了敲話筒,“滋啦”一聲輕響後,醇厚的聲音傳遍會場:
“同誌們,請安靜。會議現在開始。”
整個會場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都聚焦向主席台。
“這次研討會,是改革開放後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首次大規模學術交流!”
老教授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振奮人心的力量。
“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壓箱底的科研成果都亮出來,為中國航天添把火!”
靠過道的位置上,蘇婉寧微微前傾著身子,手肘撐在桌麵上,聽得格外認真。
她手中握著一支銀灰色的嶄新鋼筆,那是顧淮送她的。此刻,藍黑色的墨水在略顯粗糙的會議記錄紙上流淌,娟秀的字跡一筆一劃落在紙頁上,連標點符號都寫得格外工整,仿佛每一個字都在訴說她對這次會議的珍視。
回到房間,蘇婉寧在台燈柔光下再次翻開父親的筆記本,當翻到某一頁時,目光停在頁腳的一行小字上:
“今日與北航同誌交流,受益匪淺。中國航天,終將騰飛。——1968年春於北京”
她的心跳突然加快。
原來,父親也曾來到這座城市,參加過相似的學術會議。
這個發現讓她心潮起伏,仿佛在時光的長河中與父親完成了一次無聲的交接,手中的筆記本頓時變得更有分量了,像是接過了一份未儘的使命。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與會代表們便統一乘坐大巴前往人民大會堂。
當車隊緩緩駛過長安街,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在晨光中展露全貌時,車廂裡先是一陣寂靜,隨即不約而同地響起輕輕的驚歎聲,有人忍不住拿出相機,想要留住這莊嚴的畫麵。
走進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的氣氛撲麵而來,連腳步都不由自主地放輕。蘇婉寧隨著隊伍步入會場,抬頭仰望穹頂上璀璨的五星燈,那燈光透過水晶折射下來,晃得她有些睜不開眼,激動得連呼吸都放輕了。
開幕式正式開始前,會場忽然響起熱烈的掌聲——德高望重的錢學森先生竟然來到了現場!
當這位航天事業的奠基人緩步走上講台時,全場代表不約而同起身,掌聲如雷,久久未歇。
蘇婉寧踮起腳尖,在人群中努力望向講台,想要將這位科學巨匠的身影,深深印在腦海裡。
“同學們,同誌們。”
錢老的聲音沉穩有力,帶著穿越歲月的厚重。
“你們是中國航天的未來,是托舉火箭升空的新生力量。現在的科研條件,比我們當年要好太多了,希望你們珍惜機遇,勇攀科學高峰,讓中國的航天器,飛得更高、更遠!”
午後的第三會議室內,燈火通明,將每個人的臉龐都照得清晰分明。
橢圓形的長桌周圍坐滿了人,有頭發花白、神態威嚴的老專家,也有意氣風發的青年學者和學生。
空氣中混合著舊書頁的油墨香、新泡濃茶的苦澀味,還有打印墨水的氣味,但更濃的,是一種無聲的緊繃感,那是學術交鋒前的蓄力,是渴望證明自己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