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那幅鮮紅的橫幅——“全國航空航天青年學者學術交流會”,像一團火,灼燒著每個年輕人的鬥誌。
蘇婉寧和林南燕緊挨著坐在崔教授身後。蘇婉寧麵前攤開著反複修改的彙報提綱,紙張邊緣已被磨得有些發毛。她的指尖下意識地摩挲著彆在上衣口袋的那支鋼筆,冰涼的觸感下,仿佛能汲取到遠方的顧淮傳遞給她的力量。
“彆緊張。”
林南燕湊過來,用氣聲說,可她自己攥著筆的手,指節也有些發白。
“就當下麵坐著的都是蘿卜白菜,咱們該怎麼講就怎麼講。”
蘇婉寧被她逗得微微彎了下嘴角,輕輕“嗯”了一聲,指尖在提綱的重點處又劃了一遍。
會議很快開始。
首先上台的是北航的一位青年講師,他聲音洪亮,條理清晰,關於“高超聲速飛行器氣動熱力學”的報告引得台下幾位老專家頻頻點頭。彙報結束時,掌聲頗為熱烈。
緊接著,清華的一位博士生快步上台。他扶了扶眼鏡,開口便切入“液體火箭發動機不穩定燃燒”這一棘手難題,展示的數值模擬方法新穎獨特,邏輯推理嚴密,瞬間抓住了全場所有人的注意力。
講到精彩處,台下甚至響起幾聲低低的驚歎。報告結束時,掌聲比剛才還要熱烈幾分,會場的氣氛明顯被推高了一個台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無形的壓力,如同實質般壓向了尚未登台的江南大學團隊。
崔教授緩緩回頭,目光沉穩地掃過自己的學生,最後落在蘇婉寧身上,眼神裡沒有催促,隻有無聲的鼓勵。
很快,主持人念出了下一個名字:
“下麵,有請江南大學物理學院學生,蘇婉寧,作題為《航天器軌道轉移優化模型新探》的報告。”
一瞬間,全場的目光都聚焦過來:有好奇,有審視,也有幾分因她“江南大學”的出身、“本科女生”的身份而流露出的淡淡質疑。
在清華、北航、國防科大這些精英麵前,她確實像個“異類”。
蘇婉寧深吸一口氣,指尖在桌沿輕輕一撐,站起身。她今天穿著合身的淺藍色襯衫,領口係得整整齊齊,身姿挺拔如鬆,步伐穩定地走向講台,沒有絲毫慌亂。
站定在話筒前,她目光掃過台下,清晰地看到了幾張麵孔上毫不掩飾的探究。她定了定神,對著話筒輕聲開口。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
她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開,初時帶著一絲江南水鄉的軟糯,但隨即變得清晰而穩定。
“今天我彙報的題目是……”
她從容不迫地開始闡述,從經典的軌道力學原理切入,語調平穩,邏輯層層遞進。然而,就在她展示核心公式的推導過程時,一個聲音突然打斷了她。
“抱歉,蘇同學。”
打斷她的,正是剛才那位表現出色的清華博士生。他眉頭微皺,語氣帶著學術討論慣有的直接,沒有半分委婉:
“你在第三步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法時,對邊界條件的處理,是否完全忽略了實際太空環境中,比如第三體引力攝動的微量影響?這點影響在理論模型上或許可以忽略,但在長周期、高精度的軌道任務中,累積誤差可能導致你的‘最優解’嚴重偏離實際。”
問題尖銳,直指理論與工程應用的脫節之處。
喜歡征途與山河請大家收藏:()征途與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