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淮頓了頓,語氣裡含著笑意,更含著滿滿的信任與驕傲:
“我一直都知道,我們婉寧,是注定要在星空下寫公式的人。”
不是“你很優秀”這樣概括的誇獎,而是“在星空下寫公式”這樣獨屬於他、也獨屬於她的懂得。
蘇婉寧的心像是被溫熱的泉水漫過,柔軟得一塌糊塗。
“顧淮……”
她輕聲喚他,聲音裡帶著自己都沒察覺的依賴。
“嗯?”
“謝謝你。”
謝謝你的懂得,謝謝你的“一直都知道”。
顧淮的聲音放得更柔,仿佛就在她耳邊低語:
“傻姑娘。趕緊去好好吃頓飯,慶祝一下。我這邊熄燈號要響了。”
“好。”
蘇婉寧乖乖應下,掛斷電話時,手裡的話筒似乎還殘留著那份溫暖的觸感。
她推開窗,初夏的涼風拂麵,卻吹不散心頭的暖意。
夜空上,幾顆早起的星子已然閃爍,清冷明亮,與江南的星河截然不同。可她知道,無論星辰如何變幻,地麵上總有一個坐標,穩穩地鎖著她的軌跡。
他曾說要做她的地麵塔台,她一度以為那隻是浪漫的情話。直到此刻,當她真正在思想的星空中完成了一次獨立的翱翔,她才深切地體會到——
他的信任,他從不過度的擔憂,那句“我一直都知道”,就是最堅實的地麵信號,清晰,穩定,永不斷線。
讓她敢飛得更高,更遠,因為她知道,無論何時回頭,歸航的坐標永遠亮著。
夜風吹動她的發梢,蘇婉寧眼中倒映著整片星空:
她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思想的火花能點燃氛圍,第三天的學術交流,在更為熱烈中展開。
蘇婉寧和林南燕早早來到會場,慎重地找了個不前不後的位置坐下。
與昨天年輕人的鋒芒不同,今天登場的都是在各自領域深耕多年的教授,眉宇間沉澱著歲月的智慧,也帶著改革開放初期,科學界特有的、憋足了一股勁要追趕世界的銳氣。
第一位上台的是哈工大的王教授,年近花甲卻聲音洪亮。
他講的題目是《係統工程思想在中國航天實踐中的初步探索》,沒有花哨的幻燈片,隻有粉筆和一塊黑板,卻將當年如何“一窮二白時用算盤和計算尺協調長征火箭零件”的故事,講得跌宕起伏。
“……同誌們,不要覺得我們現在條件好了,就可以忽視這些最基本的、用血淚換來的經驗。”
王教授敲著黑板,神情嚴肅。
“航天無小事,成敗在分毫。一個數據的誤算,一個環節的疏漏,就可能讓千萬人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係統工程的思維,就是我們航天事業的‘根’和‘魂’!”
這沉重而真摯的告誡,像重錘一樣敲在蘇婉寧心上。
從前她總沉浸在理論的優美中,此刻才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向往的星空,是由無數人腳踏實地、用嚴謹乃至犧牲構築起來的。
她立刻在筆記本上鄭重記下:
“理論要落地,係統思維至關重要。”
接下來上台的是北航的孫教授,一位戴著細框眼鏡,氣質溫婉卻眼神堅定的女學者,她分享了《新型複合材料在航空器上的應用前景》。
她展示了,國內實驗室在碳纖維複合材料方麵取得的一些突破性進展數據。
“國際上,這類材料已開始應用於新型戰機。”
孫教授語調平和,卻語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