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鯤鵬”項目實驗室。
老式日光燈管發出特有的嗡嗡聲,映照著深綠色的實驗台和略顯陳舊的儀器。
空氣中飄散著油印機的墨油味和舊書特有的氣息,幾張木質繪圖板上鋪滿了演算紙,上麵是用鉛筆工整書寫的微分方程和軌道計算公式。
幾位研究人員正伏案工作,計算尺在手中輕輕滑動,發出細微的“沙沙”聲。角落裡,一台老式機械打字機偶爾響起,為安靜的實驗室增添幾分節奏。
當崔教授帶著蘇婉寧走進實驗室,輕輕拍手示意大家集中時,眾人紛紛從稿紙堆中抬起頭,臉上露出些許疑惑。
“同誌們,手頭的工作先停一停。”
崔教授的聲音裡帶著難得的振奮。
“蘇婉寧同學在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現在請她為大家介紹新的優化模型。”
實驗室裡響起幾聲輕微的咳嗽。幾位資深研究員交換著意味深長的眼神——蘇婉寧這個名字,最近一年一直與“刻苦”、“認真”聯係在一起,但“重要突破”?這個評價的分量可不一般。
蘇婉寧平複了一下呼吸,走到中央那塊漆麵斑駁的黑板前。黑板上還殘留著昨日討論時寫下的軌道力學方程,粉筆灰在從窗戶斜射進來的光線中緩緩飄舞。
她沒有立即擦去舊公式,而是拿起粉筆,在旁邊輕輕畫出一節竹子的簡筆畫。
“在講解新模型之前,請允許我先借用"竹節生長"這個比喻。”
她的聲音起初略顯緊張,但很快變得沉穩有力。
“竹子的每一節生長,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們承前啟後,將前一節積累的能量最有效地傳遞給後一節,從而實現整體的快速攀升。我們過去的研究,或許過於注重讓每個環節"獨立優化",而忽視了環節之間"協同作用"的重要性。”
她從生動的比喻自然地轉向嚴謹的公式推導,粉筆在黑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一個全新的核心概念——
“協同耦合因子”,被清晰地書寫在黑板中央。
“等等。”
組裡以嚴謹著稱的博士方師兄推了推厚重的眼鏡。
“你這個因子的物理意義怎麼界定?會不會引入新的不可控變量?”
這是預料之中的質疑。
蘇婉寧迎著他的目光,不慌不忙地將因子拆解,關聯到係統能量傳遞效率和結構穩定性上,每一個推導步驟都嚴謹清晰。
方師兄緊蹙的眉頭稍稍舒展,但目光中的審視並未完全消退。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她接過崔教授遞來的接線,將笨重的手搖計算機連接到投影儀上。
一份初步的並行仿真數據對比圖出現在幕布上——代表舊模型優化路徑的曲線起伏不定,而新模型的曲線則平滑流暢,關鍵指標的提升幅度讓在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實驗室裡突然安靜得出奇,隻剩下窗外的蟬鳴和機器散熱風扇的嗡響。一位一直埋頭記錄的師姐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搪瓷茶杯,深褐色的茶漬在圖紙上慢慢暈開,卻沒人顧得上收拾。
崔教授輕輕點頭,眼角的皺紋舒展開來。方師兄終於摘下眼鏡,仔細擦拭著鏡片,這是他陷入深思時的一貫動作。
就在這時,實驗室的門被推開,管後勤的老王探頭進來:
“同誌們,新一期的《科學通報》到了,放在閱覽室了。”
他的聲音在寂靜中顯得格外響亮,但沒人起身,所有人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幕布上那條平滑上升的曲線上。
方師兄盯著屏幕上那條平滑的曲線,沉默了足足一分鐘。實驗室裡靜得能聽見日光燈的嗡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