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他緩緩轉過身,麵向蘇婉寧,鄭重地說:
“這個模型......很優美。”
就這一句話,讓整個實驗室的氣氛瞬間變了。在“鯤鵬”組,“優美”這個詞可不簡單,它代表著邏輯嚴密、結構精巧、結果出色,是最高程度的認可。
剛才還帶著疑慮的師兄師姐們,此刻眼睛都亮了起來。大家“呼啦”一聲圍了上來,把蘇婉寧圈在中間。
“小蘇,你這個邊界條件處理得太妙了!”
“快給我們講講迭代的具體實現!”
“咱們是不是馬上用新模型重跑三號模擬?”
七嘴八舌的問話中,崔教授站在人群外,看著被圍在中間、臉頰泛紅的蘇婉寧,眼角笑出了深深的皺紋。他拍了拍手,提高嗓門說:
“好!既然方向已經明確,接下來就是既繁重又令人期待的驗證階段了。我建議,立即成立一個臨時攻關小組,全力配合婉寧同誌,對新模型進行全麵測試和驗算!”
窗外,午後的陽光正好,照在實驗室牆上的“向科學進軍”紅色標語上,格外醒目。
這一周,“鯤鵬”項目組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運轉。
入夜後,實驗室的日光燈依然亮著,耳邊回響著計算尺滑動的細響和手搖計算機的噠噠聲。
幾個主要工作台上鋪滿了寫滿微分方程的稿紙,組員們正伏案進行繁重的手工計算,時不時複核數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出來了!又一組數據對上了!”
一位師姐拿著剛出爐的計算結果,興奮地跑到蘇婉寧桌前,指著報表上密密麻麻的數字。
“婉寧你看,入軌精度波動範圍的理論值,比舊模型縮小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房間中央的黑板前,蘇婉寧正和方師兄討論一個積分項的簡化。兩人手中的粉筆在黑板上飛快書寫,公式鋪滿了大半麵黑板。
當蘇婉寧提出一個巧妙的近似解法時,方師兄盯著公式看了半晌,最後默默擦掉自己的推導過程,工工整整地寫上了她的方法。
食堂裡,大家端著鋁飯盒自然地坐在一起。有人打趣道:
“以後咱們組的計算難題,可都要找小蘇同誌了。”
蘇婉寧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一周後,蘇婉寧將一份裝訂整齊、長達數十頁的《基於自然哲學啟發的多級火箭協同優化模型初步論述》內部技術報告,恭敬地放在崔教授的辦公桌上。
崔教授戴上老花鏡,仔細翻閱著,尤其是最後的驗證數據彙總表。他久久沒有說話,手指輕輕敲打著桌麵。
“很好。”
他終於抬起頭,眼中滿是激賞。
“比我想象的還要完善。這份報告,不能隻放在我們組的檔案櫃裡。按規矩,我會把它提交到學校科技處備案,並建議在相關院係內部傳閱。”
蘇婉寧點了點頭。
她明白,這意味著成果將走出項目組,接受更廣泛的審視。
喜歡征途與山河請大家收藏:()征途與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