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的清晨,崔教授在教研室門口叫住了正準備去實驗室的蘇婉寧。
“婉寧,今天下午有空嗎?”
“有的,教授。”
蘇婉寧停下腳步,懷裡還抱著幾本厚厚的參考書。
“好。”
崔教授推了推眼鏡。
“航天材料與力學工程係的劉副主任看了你的報告,很感興趣。他約了兩位搞控製係統的教授,下午想一起過來聊聊。你準備一下。”
午後,教研室裡擺開了一圈藤椅,更像是一場小型學術沙龍。
來的三位教授不再帶著審視的目光,而是以平等交流的姿態展開討論。他們的問題直指核心,卻又充滿建設性。
“蘇同學。”
劉副主任翻開手中的筆記本。
“你這個模型要求級間能量傳遞如此平滑,對連接結構的材料和緩衝設計提出了很高要求啊。”
他指著報告中的一段推導。
“現有的鋁合金材料恐怕難以滿足。”
“您說得對。”
蘇婉寧認真地點點頭。
“我在推導時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可能是未來工程化需要重點攻關的方向。”
控製係統專業的王教授接著說道:
“這個思路確實很有開創性。如果能實現,我們的整體控製邏輯可能都需要重構,要讓它變得更"智能",具備一定的預判能力。”
交流持續了兩個多小時。臨走時,劉副主任握著崔教授的手說:
“老崔,你們這可是放了個衛星啊!這個學生了不得!以後兩個係在這方麵一定要加強合作。”
送走客人,辦公室裡隻剩下師徒二人。夕陽透過老式的木格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溫暖的光斑。
崔教授遞給蘇婉寧一杯剛沏的熱茶:
“感覺如何?”
“有點......不真實。”
蘇婉寧捧著印著“先進工作者”字樣的搪瓷杯,輕聲說。
“記住這種感覺,但不要沉迷。”
崔教授語重心長。
“學術上的認可隻是第一步。今天劉主任的話,你聽明白了嗎?”
“聽明白了。”
蘇婉寧的眼神漸漸清明。
“理論很美好,但通往太空的路,需要材料、工藝、控製......無數塊堅實的磚石來鋪就。我的模型,隻是其中一塊形狀比較特殊的磚,可能需要其他磚為它改變形狀。”
崔教授滿意地點頭:
“能想到這一層,說明你真的成長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蘇婉寧望向窗外,遠處教學樓的玻璃窗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宛如通往星辰的階梯。
太姥爺筆記本裡那節竹子的意象,再次浮現在她腦海——
每一次突破,都不是終點,而是為下一段攀登積蓄力量的新的開始。
東部軍區某偵察營駐地。
一輛覆蓋著偽裝網的吉普車風塵仆仆地駛入營區大門。車門打開,顧淮率先跳下車,他身後的隊員們雖然滿身塵土,臉龐被烈日曬得黝黑,但每個人的眼神都亮得驚人,身姿依舊挺拔如鬆。
早已等候在旁的作訓參謀快步上前,目光在顧淮和他身後那群雖然疲憊卻士氣高昂的隊員身上掃過,臉上露出了毫不掩飾的讚許。
“報告參謀長!偵察分隊順利完成極限野外生存及滲透偵察任務,全員安全返回!這是任務報告!”
顧淮立正,敬禮,聲音沙啞卻鏗鏘有力,將一份密封的文件袋遞上。
參謀長回禮,接過文件袋,他走上前,重重拍了拍顧淮的肩膀,又環視著他身後的隊員們。
“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