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天寒,江南亦已入秋,望你與務必添衣保暖,善自珍重。
盼複。
顧淮
於華北初秋夜。”
信看完了。
蘇婉寧的手指輕輕撫過信紙上“唯你一人而已”那行字,墨跡仿佛帶著灼人的溫度,一路燙到了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她嘴角緩緩揚起一個無比安定的、溫柔的弧度。將信紙按在胸口,感受著那沉穩有力的心跳。
一下,又一下。
與腕間手表秒針的走動漸漸重合。
窗外,夜色已然濃重,卻有一輪清亮的月亮升了起來,光華皎潔,靜靜地照著她,也照著千裡之外的他。
她走到書桌前,鋪開信紙,筆尖頓了頓,終究沒有落下“思念”二字。
她想,有些話,有些事,要留著,等到重逢時,看著他的眼睛再說。
她微微揚唇,繼續寫道:
“近日讀到材料梯度設計,忽覺與竹節生長之理暗合。你瞧,竹節之間,並非硬性連接,而是由柔韌的纖維層層過渡,方能承前啟後,抵禦八方來風。我想,我們的發動機材料,或許也該有這般‘智慧’,剛柔並濟,方能行穩致遠。”
筆鋒一轉,她的字跡裡染上了幾分人間煙火的暖意:
“另外,近來頗有進益。
姥姥拿手的梅乾菜扣肉,我已得了八分火候;媽媽教的那些桂花釀、梅花釀等方子,我也試過,都成了。隻待你歸來,便可一一品鑒。”
她沒有說太多關於自己的辛苦,隻在這一筆一劃間,讓他知道,她一切都好,並且,在為他們共同的未來,積蓄著點點滴滴的溫暖與能量。
十月初,由國家航天學會發布的“未來太空探索”征文啟事,如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在蘇婉寧心中漾開了漣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幾個挑燈之夜,她將自己沉浸在思維的碰撞中。
太姥爺手稿裡“效法自然”的古老智慧,自己構建模型時對“協同優化”的深刻體會,還有近期在《控製論》、《新型材料導論》中汲取的新知……
這些看似獨立的線索,在她腦海中逐漸交織、融合,最終彙聚成奔湧的靈感之泉。
她伏案疾書,一篇《“竹節”遞進理論在下一代可重複使用航天器中的應用暢想》躍然紙上。
文章跳出了現有技術框架的束縛,以“竹節”生生不息的協同遞進為核心,大膽勾勒出一個模塊化組合、能量平滑傳遞、可循環利用的未來太空運輸體係藍圖。
其構想既紮根於嚴密的科學邏輯,又閃爍著超越時代的想象力光芒。
這篇力作,毫無懸念地折桂征文特等獎。
然而,真正的轉折點,正悄然而至。
這份獨特的征文,引起了評審席上一位特殊人物的注意——國防科工委資深專家,周克己。
周老從事航天事業三十餘載,閱文無數,早已鮮少為紙上談兵而動容。
然而,這篇將東方哲學思辨與現代航天理論巧妙融合的文章,其展現出的宏大視野與係統性思維,讓他渾濁的眼眸裡重新閃動起銳利的光芒。
他立刻通過組織程序,調閱了蘇婉寧在“鯤鵬”項目組的部分非密研究報告。
越是深入閱讀,他內心的欣賞便越是難以抑製。
這絕非簡單的靈光一現,報告中所體現出的紮實功底、對工程約束的清醒認知,以及那份將理論推向應用的執著,都清晰地指向一個極具潛力的科研苗子。
喜歡征途與山河請大家收藏:()征途與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