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四十八小時,餘年像一台超負荷運行的精密儀器。他需要準備兩份報告,一份公開的,用於應對評審會;另一份私下的,是他為自己準備的、通往未知結局的底牌。
公開報告他做得無可挑剔。邏輯清晰,結構嚴謹,用專業的法律語言將阿爾法科技的專利包描繪得固若金湯,隻在幾個無傷大雅的技術細節上標注了“需進一步核實”。這份報告,足以讓任何挑剔的合夥人和客戶代表點頭滿意。
而那份私下的報告,則凝聚了他所有的發現與擔憂。蘇晴提供的線索、林曉找到的紙質附錄、以及他對那份“內部評估”文件來源的合理懷疑,都被他轉化為嚴謹的法律風險分析。他沒有寫下確定的結論,而是羅列了所有疑點,像在搭建一座通往真相卻搖搖欲墜的橋梁。
評審會當天,三號會議室氣氛莊重而壓抑。
橢圓形的長桌旁,坐著世誠律所的幾位高級合夥人,包括王主任。另一端,是長風集團法務部的三名代表,神情嚴肅,帶著大甲方特有的審視目光。徐文淵作為項目牽頭人,坐在主彙報位,氣定神閒。餘年和其他幾名核心成員分坐兩側。
林曉作為會議記錄員,坐在角落,手指在筆記本電腦上飛快敲擊,偶爾抬頭看向餘年,眼神裡充滿了對這場“大場麵”的敬畏。
彙報按部就班地進行。財務、稅務、反壟斷……各個環節的負責律師依次陳述,進展順利。徐文淵不時補充幾句,言簡意賅,切中要害,掌控著全場節奏。
終於,輪到了知識產權部分。
徐文淵微笑著將話語權交給餘年:“下麵,由我們項目的年輕乾將,餘年律師,為大家彙報知識產權儘職調查的初步結論。餘年在這方麵投入了大量精力,相信會有精彩的分享。”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餘年身上。王主任投來鼓勵的眼神,長風集團的代表則帶著評估的意味。
餘年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他深吸一口氣,感受到心臟在胸腔裡沉穩而有力地跳動。他打開了那份公開報告的ppt。
“各位合夥人,各位長風集團的同仁,大家好。現將阿爾法科技知識產權儘職調查的初步情況,彙報如下……”
他的聲音平穩,吐字清晰,配合著精心製作的幻燈片,將一份看似完美、風險可控的儘職調查結論呈現在眾人麵前。他引經據典,對歐洲專利法的熟悉程度讓人側目,對技術細節的把握也顯得遊刃有餘。
徐文淵聽著,嘴角掛著滿意的微笑,偶爾向合夥人們投去“看,我推薦的人不錯吧”的眼神。
王主任更是頻頻點頭,顯然對餘年的表現極為滿意。
一切都在朝著預設的、完美的軌道運行。
彙報接近尾聲,餘年總結道:“……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阿爾法科技的核心專利包權屬清晰,法律狀態穩定,雖存在個彆技術細節需要與對方進一步確認,但整體而言,構成此次並購交易的堅實基礎。”
他微微鞠躬,準備結束彙報。
會議室裡響起了禮節性的掌聲。
就在這時,長風集團法務部的負責人,一位姓鄭的總監,推了推眼鏡,開口了。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分量:
“餘律師的彙報很精彩,專業性很強。不過,我有個問題。”他翻看著手中的材料,“在我們前期接觸中,聽到過一些非正式的……傳聞,關於阿爾法某些早期技術,可能與行業內其他已失效的專利存在……某種淵源。當然,這隻是未經證實的流言。我想請問,在你們的儘職調查中,是否對這類‘技術傳承’或‘原創性質疑’的可能性,進行過針對性的排查?結論如何?”
一瞬間,會議室裡安靜得能聽到空調出風口的微弱聲音。
王主任的笑容僵在臉上,看向徐文淵。
徐文淵臉上的從容也瞬間收斂,他看向餘年,眼神銳利,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警告。
角落裡的林曉,敲擊鍵盤的手指停了下來,緊張地望向餘年。
所有的壓力,所有的矛盾,在這一刻,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逼到了懸崖邊緣。
餘年站在那裡,感覺時間仿佛被拉長了。他看到了徐文淵眼中的警告,看到了王主任眼中的緊張,看到了長風集團代表眼中的探究,也看到了林曉眼中的茫然。
他麵前有兩個選擇:
a.遵循徐文淵的“安全”路徑,輕描淡寫地否認,維持表麵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