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陽光移動著軌跡,悄無聲息地劃過書頁。餘年保持著端坐的姿勢,目光卻並未聚焦在文字上,他的思緒早已飄遠,與書中的道理激烈地碰撞、交融。
《傳習錄》中反複強調的“知行合一”,不再是紙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鮮血淋漓的回憶,拷問著他過去的每一次抉擇。
他想起了自己最初發現阿爾法科技專利風險時的“知”。他“知”道這有問題,也“知”道作為律師有披露的義務。於是,他“行”了——他選擇了秘密備份證據,並試圖在評審會上巧妙地披露。
“現在想來,那時的‘知’,是何等淺薄!”餘年心中豁然開朗,帶著一絲苦澀的明悟。“我隻‘知’風險存在,卻未能深刻‘知’曉這風險背後牽扯的龐大利益網絡,未能‘知’曉徐文淵、楚嘯天乃至其背後資本力量的決心與手段。我的‘知’,停留在技術層麵,是孤立的、靜態的。”
“因此,我的‘行’也必然是孱弱的、割裂的。”他繼續剖析著自己,“我將‘備份證據’、‘巧妙披露’視為‘行’,但這‘行’與我對抗不公、揭示真相的終極之‘知’,是脫節的。它更像是一種技術性的操作,缺乏貫穿始終的‘主意’。”這就像一艘沒有明確航向的船,雖有風帆,卻隨時可能被風浪打翻。
他又想起了在社區法律服務中心處理案件的日子。那時,他幫王翠蘭爭取勞動補償,幫趙娜分析離婚房產,每一個案子他都儘心儘力。那是另一種“知行”。他“知”道法律應為弱者服務,便踏踏實實地去“行”,去傾聽,去奔走。那種“行”是純粹的,因為“知”是堅定的,行動與信念高度統一,所以雖然忙碌,內心卻是充實而平和的。
“為何前後反差如此之大?”餘年捫心自問。
答案似乎就在書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在與楚嘯天的鬥爭中,他缺失的,正是那個清晰、堅定、能夠統領一切行動的“主意”!這個“主意”不僅僅是“我要贏”,而是“我為何而戰?”、“我的邊界在哪裡?”、“我最終要達成什麼樣的局麵?”。這個“主意”必須是源於他內心最本真的“良知”,是對公平正義不容置疑的信仰,而不是被憤怒、恐懼或個人得失所汙染的情緒。
“我輩致知,隻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隻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
這段話如同甘霖,澆滅了他心中因過去“失誤”而產生的焦躁。他明白了,“知行合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在“事上磨練”出來的。過去的他,“良知”和“知見”都還不夠“擴充”,所以在麵對楚嘯天那種級彆的對手時,才會顯得力不從心。
而現在,經曆了被構陷、停職、調查,親眼目睹了張律師的悲劇,他的“良知”被殘酷的現實反複捶打,對世情的“知見”也遠比過去深刻、開闊。他“知”道了對手的底線可以有多低,也“知”道了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法律訴訟,而是一場綜合實力的較量。
“那麼,我今日之‘知’是什麼?”他問自己,眼神越來越亮。
“我‘知’,此心光明,扞衛法律尊嚴之誌不可移。”這是價值層麵的“知”,是“主意”。
“我‘知’,楚嘯天及其背後勢力,乃我必須清除之障礙。”這是目標層麵的“知”。
“我‘知’,單打獨鬥、僅憑法律條文,難以撼動其根基。”這是方法論層麵的“知”。
“我‘知’,需團結一切力量,需善用規則,甚至需洞察和引導規則之外的勢。”這是策略層麵的“知”。
這個全新的、更為複雜和深刻的“知”,自然呼喚著一種全新的“行”。它要求他的“行”必須更有韌性、更有智慧、更有力量。它要求他將內心的光明,轉化為足以破開黑暗的利劍。
他緩緩合上《傳習錄》,內心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平靜與力量。思想的迷霧已然散開,前路依舊艱難,但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主意”,並且清楚地知道,接下來的每一步“行”,都將是為了將這個“主意”“擴充到底”。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樓下熙攘的人群。他知道,他不能再僅僅作為一個法律的執行者去行動,他必須成為一個布局者,一個造勢者。他的“行”,需要更廣闊的舞台,更需要將《傳習錄》中修養的“心學”,與現實中破局的“實學”結合起來。
這個念頭,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他思維的另一扇門。他想起了書架上另一套同樣厚重的著作——《毛澤東選集》。他曾粗略翻過,更多是出於一種知識儲備,從未像現在這樣,帶著明確的問題和尋求方法論的目的去閱讀。
他抽出第一卷,拂去封麵的薄塵。這一次,他沒有從那些宏大的篇章開始,而是下意識地翻找,最終目光落在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的幾句話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隻是瞎說一頓。”
“橋或船的問題……”餘年低聲重複著,眼中閃過一絲明悟。
《傳習錄》給了他內心的力量與方向“過河”的決心與目標),讓他“知”其所以然;而《毛選》此刻仿佛在向他揭示,該如何尋找和打造那渡河的“橋”與“船”,讓他“行”其所能然。
他之前不就是因為找不到“橋”和“船”,才在湍急的河流前感到絕望和無力嗎?楚嘯天擁有資本與權力的“巨輪”,而他,之前隻有一葉扁舟和滿腔熱血。
但現在,他隱隱感覺到,真正的“橋”和“船”,或許就隱藏在對事物矛盾深刻的剖析中,隱藏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策略中,隱藏在“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智慧中。
他將《傳習錄》與《毛選》並排放在桌上。一本直指本心,提供原動力與價值錨點;一本洞察現實,提供方法論與鬥爭武器。一內一外,一心一物,看似迥異,卻在此刻,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共同構築起他麵對未來狂風暴雨的思想基石。
他知道,單純的內心強大還不夠,他需要將這份強大,轉化為克敵製勝的、實實在在的力量。思想的淬變,才剛剛開始。他拿起筆,在嶄新的筆記本上,鄭重地寫下了四個字:知行合一。而在其下,又添上一行小注:尋找渡河之舟。
喜歡明暗法則請大家收藏:()明暗法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