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皇後收緊用度與人事的懿旨,如同在看似平靜的湖麵投下巨石,漣漪迅速擴散至宮廷的每一個角落。尚宮局與內侍省風聲鶴唳,往日裡那些心照不宣的“慣例”與“人情”驟然收緊,不少倚仗資曆或關係的管事、宮人頓感束手束腳,私下裡難免怨聲載道,而這些怨氣,或多或少,最終都指向了立政殿的新主人。
蘇德妃更是惱怒異常。她經營多年,在六宮與內侍省中織就的關係網,被崔皇後這幾道不溫不火的懿旨,不動聲色地撕開了數道口子。她雖表麵沉寂,暗地裡卻加緊了活動。
這日,崔皇後正在立政殿翻閱內書房整理出的、關於前朝後宮賞罰舊例的彙編,試圖從中梳理出更清晰的治理脈絡。張司正麵色凝重地前來稟報:
“娘娘,淑蘭殿那邊傳出消息,德妃娘娘……病了。”
“病了?”崔皇後從卷宗中抬起頭,目光平靜,“可傳了太醫?”
“傳了。太醫診斷是‘憂思過度,肝氣鬱結’,開了疏肝解鬱的方子。”張司正頓了頓,低聲道,“但德妃娘娘身邊的人口風很緊,隻說是因思念……因思念先帝,加之近日宮中事務繁雜,心緒不寧所致。”
思念先帝?崔皇後唇角泛起一絲幾不可察的冷意。這理由找得倒是冠冕堂皇,既顯孝心,又暗指她這位新後“事務繁雜”令其“心緒不寧”。
“既如此,便讓德妃好生靜養。傳本宮懿旨,賞淑蘭殿上等血燕窩、野山參,以示撫慰。著太醫每日請脈,所需藥材,皆由尚宮局優先供給。”崔皇後吩咐道,姿態做得十足。
“是。”張司正應下,卻又道,“隻是……德妃娘娘這一病,原本由她協理的、關於下月先帝冥誕祭祀的一應準備事宜,便耽擱了下來。內侍省那邊請示,此事該當如何處置?”
先帝冥誕祭祀,乃宮中大典,流程繁複,涉及宗廟、禮器、祭文、樂舞等諸多環節,以往多由位份高的妃嬪協理內侍省操辦。蘇德妃此時稱病,將這燙手山芋丟出來,其意不言自明——要麼你崔皇後親自接手,若出了紕漏,便是你無能或不用心;要麼你另委他人,但倉促之間,難保不出錯,同樣可歸咎於你調度無方。
崔皇後放下手中卷宗,沉吟片刻。她豈會不知這是蘇德妃的試探與刁難?但她若退縮,便是示弱。
“祭祀乃國之大事,不可輕忽。”她緩緩開口,“既然德妃鳳體違和,不便操勞,此事便由本宮親自過問。著內侍省將一應章程、舊例、所需物品清單,即刻呈送立政殿。另,傳賢妃、林昭儀前來協理。”
她選擇了親自接手,但並未獨攬,而是點了兩位素來性子平和、不涉爭鬥的妃嬪協助,既分了責,也堵住了旁人“獨斷專行”的非議。
“奴婢遵命。”
內侍省的動作很快,不過半日,厚厚的幾大摞關於先帝冥誕祭祀的舊檔、章程、物品清單便被送到了立政殿。崔皇後並未急於翻看,而是先命人將卷宗按環節分類擺放整齊。
她首先調閱的是最近三年的祭祀記錄,對比其中的流程、用度、人員安排,尋找可能存在的差異與疏漏。果然,在比對祭器清單時,她發現去年記錄中,用於供奉的某件前朝古玉璧,在祭祀前後的查驗記錄上,存在細微的筆誤,負責記錄的禮官名字也與當年輪值表對不上。
這或許是無關緊要的疏忽,但也可能是有人故意留下的模糊地帶。她立刻命張司正暗中查證去年負責此環節的禮官及內侍現狀。
隨後,她開始核對祭品采買清單。清單項目龐雜,從三牲五穀到時鮮果品,從香燭紙馬到錦緞布匹,數目巨大。她看得極其仔細,不放過任何一筆異常開支。當她看到一項關於采購“東海極品珍珠粉十盒,用於調製祭祀麵膏”的記錄時,眉頭微蹙。珍珠粉調製麵膏?此說法在前朝舊例中並未見過,且“極品”二字,價值不菲。
她命人調來內帑支出記錄與尚宮局的對應備案,發現此項支出僅有內侍省的采購記錄,卻無尚宮局的核驗入庫單據,那十盒所謂的“極品珍珠粉”去向成謎。
“查。”崔皇後隻對張司正說了一個字,目光銳利。
張司正心領神會,立刻派人暗中追查此項采購的經手內侍、供貨商號,以及珍珠粉的真正用途和流向。
就在崔皇後埋首於祭祀籌備,一步步厘清舊例、排查隱患之時,蘇德妃“病中”也不忘給她添堵。淑蘭殿不時傳出消息,德妃娘娘因“思念先帝,悲痛難抑”,夜不能寐,藥石罔效,甚至隱約有流言傳出,暗指是因新後“更改舊例”、“苛待六宮”,才致德妃憂憤成疾。
這些流言雖未敢明指立政殿,卻在宮中悄然傳播,試圖營造一種新後刻薄、逼病舊妃的輿論氛圍。
崔皇後聽聞,隻是淡淡一笑,並未理會。她深知,此時任何辯解或彈壓,都會落入對方圈套。她隻是更加勤勉地處理宮務,尤其是祭祀籌備之事,務求每個環節都清晰明了,有據可查。同時,她對淑蘭殿的賞賜與關照,依舊按最高規格,讓人無可指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數日後,張司正帶來了調查結果。那十盒“極品珍珠粉”,經查,並未用於調製什麼祭祀麵膏,而是被那名經手內侍與宮外商號勾結,以次充好,中飽私囊,部分贓款似乎流向了……浣衣局那個與蘇德妃心腹接觸過的吳姓老宮人所在的利益網絡。而去年祭器記錄的筆誤,也查實是有人故意為之,意在混淆視聽,便於在祭祀環節做些手腳,雖未釀成大禍,但其心可誅。
崔皇後看著手中的調查報告,麵色沉靜。她並未立刻發作,而是將這些證據一一整理歸檔。
先帝冥誕祭祀之日,漸行漸近。
立政殿內,燈火常常亮至深夜。崔皇後與賢妃、林昭儀反複核對流程,查驗物品,培訓執事宮人。她憑借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與在內書房積累的淵博學識,對祭祀禮儀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甚至能指出某些沿襲已久、卻與古禮略有出入的環節,其見解之精準,令協理的賢妃與昭儀暗自佩服。
祭祀前一日,一切準備就緒。崔皇後以皇後名義,頒布了關於此次祭祀的最終章程,條分縷析,權責明確,並對幾個容易出錯的環節做了特彆強調和人員安排。章程同時宣布,祭祀之後,將依據舊例與新章,對宮中近年各項用度、人事進行集中核查,以正風氣。
這道章程,如同一份無聲的戰書,既確保了祭祀的順利進行,也宣告了皇後肅清宮闈的決心,更將可能的陰謀,壓製在萌芽狀態。
舊例風波,暗藏殺機。
梅魄明斷,以正視聽。
蘇德妃躺在淑蘭殿的病榻上,聽著心腹宮女稟報立政殿那邊井井有條的準備與那道明晃晃的章程,氣得胸口發悶,卻也無計可施。她發現自己那些慣用的手段,在這位心思縝密、行事有度、更有著帝王毫無保留支持的新後麵前,竟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祭祀之日,天朗氣清。宗廟之內,禮儀莊嚴肅穆。崔皇後身著祭服,主持大局,舉止合儀,氣度雍容,與李恪並肩而立,接受百官宗室朝拜。整個過程,流暢無比,未出絲毫差錯。
當祭祀的香煙嫋嫋升起,崔皇後抬眸,望向湛藍的天空,目光沉靜而悠遠。
她知道,這僅僅是她執掌鳳印、肅清宮闈的第一步。
腳下的路還很長,但經過此番較量,她的根基已更加穩固,她的梅魄,也在這九重宮闕的淬煉中,愈發晶瑩堅韌,足以照亮前路的一切陰霾。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